| 文 · 苏楠
我们的人生并不是在朋友圈,朋友圈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这是中国网民规模首次过8亿人大关。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为86.9%、64.7%,基本保持稳定;随着短视频和MCN 机构的兴盛,微博在粉丝互动和内容分发等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强化,用户使用率为42.1%,较2017年末增长1.2个百分点,用户规模半年增长6.8%。社交应用移动化、全民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是网民消费碎片化时间的主要渠道。
在微信推出朋友圈功能后,短短几年内,朋友圈由原本虚拟的社会学概念变成了生活中切实的存在,在一次次下划刷新中,其不仅成为互联网产业的拳头产品,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常有的社交模式,基于朋友圈的全新多元社交网络正在逐渐形成。
早晨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情,刷一下朋友圈,看看有什么新鲜的事情;晚上闭眼的最后一件事情,刷一下朋友圈,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一天的生活,成为了眼下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中国青年报》联合问卷网作出的一项调查显示,57.1%的受访者在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经常就是刷朋友圈;有时和偶尔刷朋友圈的受访者分别占24.2%和11.9%。《人民日报》也在官方微博对“你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刷朋友圈吗?”进行了调查,在7259位网友的投票中,40.2%的网友表示“是,经常”,但29%的网友表示“几乎没有”。
对于白领潘小姐来说,就是如此,每天一起床她就打开手机微信刷朋友圈。“粗略翻一遍,看到昨晚的位置,然后起床刷牙。”今年28岁的潘小姐在某创业公司上班,负责公司公众号的更新工作。每天,她都要将公众号的更新信息推送到各个联系群中,以此获取更多点击率,微信之于她已然是工作的一部分,“微信内多是客户,为了保持良好的联系,要不时关注他们的动态,看到他们发了朋友圈就会点赞、评论,这是一种客户维系方式。如果关了朋友圈,那我工作也不需要做了。”
在一家国企做会计工作的赵羽也是一个深度迷恋朋友圈的“患者”。“我本来只是想随便翻翻朋友圈的信息,看看朋友的近况,但一看根本就停不下来,遇到一些感兴趣的公众号文章,也会点进去看,这样一来一个晚上的时间又没了。”
朋友圈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仿佛离开了朋友圈,就好像被世界抛弃了一样。我们似乎陷入了“没有朋友可以,没有朋友圈不行”的状态。
心理学研究标明,人对名字的记忆是非常差的,因为它很难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而微信朋友圈由于含有诸多信息而能被人更好地记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别人要了解你,最便捷的渠道或许就是浏览你的朋友圈,通过你的文字、照片、转发的推文,慢慢地在心中勾勒出你的形象。可能记不住你的名字,但是你的朋友圈不容易被忘记。微信朋友圈,俨然已是每个人专属的“第二名字”。
不过,朋友圈的世界终归和现实世界有所不同,在朋友圈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经过筛选、再生产的结果。
比如你信誓旦旦地说要减肥,最后真正瘦下来的却很少。镜头前,晒自己每顿吃得有多少、运动了多长时间,以及饿到有气无力也要挺过去的坚强时刻;镜头背后,趴在沙发上胡吃海喝、半夜加餐。当体重不减反增时,就会拿出那些曾经“努力”过的照片,自我安慰道:“我本就是那种基因中自带肥胖,喝水都会长肉的体质。”
你总是计划要去读完某本名著,因此当夜幕降临时,朋友圈总会有着这样的一张照片:灯光温和的书桌上,有一本泛黄的世界名著。可等发完,又忍不住把手机放在书面上,好似盖上“已阅”的印章。
有多少人出去旅行,看的从来不是真正的风景,而是在相机里已经过滤到完美的景色;有多少人吃的从来不是美味佳肴,而是秀给朋友们看的道具。
自从我们有了朋友圈以后,“努力”这个词语就成了可以炫耀而不是认真去做的一件事。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这种“朋友圈似的努力”中,总是在晒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如朋友圈晒的那样脚踏实地去努力。把自己的生活活在了朋友圈中,丝毫没意识到,真正的生活其实是在平凡的生活里。
其实因为有了朋友圈,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更多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但我们的人生并不是在朋友圈,朋友圈只是一个展示的平台,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活在自己的镜头下依然要追求着同样的“被喜爱”“被羡慕”,未免有些太过严苛。在朋友圈里分享一张照片,是因为你在记录一个美好的、值得感动和铭记的瞬间,而非为要拍下一张照片发朋友圈,刻意约上三两好友出门聚上一聚。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手机,离开了滤镜,离开了朋友圈,依然能够将生活安排得充实而丰富,那才是真正拥有了生活。
关于社交网络与幸福指数,密西根大学此前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找来两组学生,A组每天花更长时间看朋友圈,而B组基本不看,结果发现相比B组,A组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低。
而在《心理学报》上的一项研究,则更是直接说明了社交网站的使用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人员对1038名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社交网站的使用能够显著预测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率。
朋友圈的出现,由于它的种种特性,会使人滋生各种各样的“隐性比较”,让我们不得不潜意识地陷入到将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做对比的怪圈之中。它总能通过潜意识不经意地影响你的心态,正是这种失衡的比较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隐性伤害。
朋友圈原本是好友之间自我呈现、互相交流的一个通道,在里面我们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为别人呈现出一幕幕好戏,又在同时看着别人的表演。但无论如何,朋友圈毕竟只是一出戏,就像不能把电视剧套用到现实生活一样,我们也不能生活在朋友圈这个小世界中。无论在什么阶段,我们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努力方向,这种目标的选定一定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能力的基础,而不是跟随朋友圈中的种种。
朋友圈终究只是别人的生活和表演,它应该是你生活的美好点缀,而不是你人生的依赖。因为生活,永远不止于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