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雨
摘要:民族高校是培养民族地区高等人才的重要场所。师德是提升民族院校办学的关键,也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加强师德建设,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理想信念不强、科研上缺乏严谨态度、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该从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师德文化环境、健全制度上的联动机制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师德建设 问题 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04-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愿望更加强烈。面对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党和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各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和繁荣。要发展教育,必须发展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民族地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师德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12018年1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2]说明党和政府对师德建设的重视,也标志着师德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新时代的发展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加强师德建设迫切性和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師德建设是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急切呼唤
高校是知识分子的集中地,也是宣传影响时局的重要力量。民族高校大多地处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差异,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要实现高素质的教师培养目标,需要加强每一位教师的师德。
(二)师德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缩小差距,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这个生存之本,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师德建设是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
多元文化共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3]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应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高校也承担着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也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二、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教师质量还不尽如人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民族地区教师的思想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师德上存在一些问题。[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不强,岗位责任感缺失
民族地区有的教师政治信仰缺失,不肯花精力去学习相关民族教育政策,甚至思想上有些偏激,无意间在课堂上流露出一些不恰当的言论,非常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还有一些有悖师德的现象也屡禁不止。比如师生关系转化成一种利益关系,称老师为“老板”,学生是这些教师的“打工者”。还有当工作条件或工资不理想的时候,对个人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多,缺少或缺乏高校教师应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及为大学生的成长服务的事业心。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只是看作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得过且过。此外,还有个别教师角色意识淡薄,想跳槽或从事其他兼职等影响部分教师的思想。
(二)教育教学失责,科研上缺乏严谨态度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由于教师的年终考核、业绩大多与科研挂钩,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备课不积极,上课过程不够投入,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是照本宣科,简单应付了事。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有的教师安于现状,只把教学看作“副业”,甚至厌教学,或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割裂开来,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与学生缺乏沟通、信任和理解,导致只教书不育人,重科研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师过于追求科研成果数量,在写作之前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过于急功近利,不去求证结论是否真实,完全背离了从事科研的基本道德规范。有的为了急于评职称,学术上东拼西凑,粘贴造假。对待科研态度不够端正、心态浮躁,导致业务不够精深,缺乏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招生规模过大,对新进教师把关不严,随高校扩招,高校只重教师数量而忽略教师质量,这样难免出现师德良莠不齐的现象。
(三)制度不健全,执行多流于形式
受功利化风气的影响,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师德教育消极被动。学校对于师德的文件很多只是上传下达,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制度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也有教师反映师德教育内容过于老套,缺乏新意。很多高校把师德建设当成应付上级的规定性动作,流于形式,同解决教师思想问题的实际相脱节。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要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下面就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激发内在动力,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新时代全面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重视理论的作用,就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应强化教师主体,立足源头推进师德建设,强调发挥教师个体的能动性、主体性。首先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师德建设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引导教师建立高度的道德自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其次要学习相关民族教育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是牢记自己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为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引路人的角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专业能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增强自律,并在不断学习中规范自身行为,完善自身。既然选择了民族教育事业,应从内心热爱并尊重这份职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重视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新时代全面加强师德建设,还要发挥榜样感染人、激励人、引导人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微信、微博等媒介力量,挖掘一些教师身边的好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展现优秀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校园环境氛围。通过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并定期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巡讲以及教师经验分享会、座谈会等,采用一些接地气的方式组织教师踊跃参与,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寻找身边的好教师”“校园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等活动也不少见。这些活动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结果取决于组织的每个环节,不排除有一些教师为了荣誉不惜花费财力去拉拢人气等。应该反思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不违初心,各个环节层层把关,使活动真正切切实实地发挥作用,取得成效。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宣传一系列正能量的榜样和典型,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榜样的力量吸纳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三)完善考核监督,健全师德建设的制度联动机制
民族高校应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完善制度体系。改变只是传统照搬文件、上学下效的形式主义师德建设,使师德建设不再是束之高阁,走走形式,而是能影响到教师的教育实践,切实发挥成效。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对于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在招聘教师的源头上,严把质量关,防止品行不端的人进入教师队伍之中。对新进教师的学业背景、品德档案等进行严格审查,把良好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师准入的首要条件。其次,在评价体系上,应当规范严密。把师德作为教师年终考核、推选推优以及职称晋级的重要条件,并与工资、导师聘任等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评选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标准逐层细化,切实保障教师的利益,发挥师德评价功能,促进师德建设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可以开展教师自评、相关管理人员和同行作为他评,以及学生评价相结合。再次,加强培训,使师德培训工作成为常态化,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岗前培训、岗中教育、师德轮训、专题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制度。[5]最后,加强社会各界对高校师德的监督。对于公众、学生或家长等师德不良行为的举报与投诉,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针对出现的问题作相关通报或提出处理意见,确保处理结果公开透明。对于情节严重的责任人移交司法部门处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构筑清朗的高校师德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OL].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6-12/08/c_129396411.htm,2016-12-0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
[3]赵培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66-68.
[4]高君智.民族院校师德建设的现狀及其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69-71.
[5]郑爱平,张栋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研究——基于12所高校1496名师生的调查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