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本质

2018-11-19 10:57付非宇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关键词:本质翻译发展

付非宇

摘要:翻译并不是21世纪才开始兴起,而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活动。学者们从来没有停下对翻译本质探索的脚步。国内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都对翻译的本质进行过深入的探索,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学者们对“翻译本质”的问题各自都有独到的见解。而对翻译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翻译 本质 发展

中图分类号:I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93-02

一、什么是翻译

(1)翻译学的建立与传播。当我们初步接触翻译时,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翻译”。起初,人们浅显地认为翻译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只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就信手拈来。其实,翻译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的学科。在翻译学领域,许多名家都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钱钟书先生所撰写的《管锥编》就有 “翻译是什么”的相关论述。傅雷则是从翻译的效果角度来对翻译展开分析,“翻译应当像绘画一样,所追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若要对某一概念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就要探究其本源,正如人们对事物的研究都要经历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人们对翻译学起源的理解同样也是由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2)翻译的起源。若想了解翻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过程,我们就要研究其源头。曾经,我们对翻译研究缺乏重视。先秦时期的著述中,较少涉及翻译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在论作中提及过“翻译”,但他并没有对翻译进行详细的介绍。到了三国时期,有学者开始对翻译开展深入的研究。唐朝我国对翻译研究又有了推进,出现了关于佛经的翻译理论研究,但是由于至今留存下来的成果少之甚少,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对翻译的论述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佛经翻译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玄奘”,他曾提出“五不翻”的理念。到了明代清代,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宗教领域,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拓宽了对翻译领域的认识。此后,人们从文体、文化、语言等方面对翻译开始进一步的探索。民国时期,我国对翻译的探索与深入达到了一个巅峰,更是涌现了如周氏兄弟、胡适等翻译大家。他们对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翻译的概念

(1)“翻译”与“翻译学”。翻译”一词在当今社会意义广泛,既可以指翻译动作的发出者,即翻译者;也可指翻译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还可指译者翻译出的文本。我们能够准确地理解翻译者和翻译出的文本的含义,而对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也就是说,对于翻译的本质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知道翻译是用来与外界进行沟通的,而不是单一的个人的活动。简单来说,翻译是集技巧及技能于一身的社会活动,所以说翻译具有社会功能。然而,在近代,人们依旧不理解翻译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活动,人们对翻译的理解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大量地学习和采纳国外对翻译学研究的成果,将对西方的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与翻译结合在一起,这一举动使得人们在翻译的本质问题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翻译的本质是一种类似于“形而下”具有一定技术性质的活动。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翻译大家非道罗夫、卡特福德、乔治·木南等都站在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研究。随着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对翻译的本质也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在其相关的文化背景、语言情景下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早期,人们认为翻译更侧重的是它的科学性而不是艺术性,也有许多翻译家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基于这一点,人们对翻译的本质又产生不同的认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对外国文献的大量引进,我们发现,翻译的文本多种多样,艺术性也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翻译的文本可分为文学类和非文学类。由于文学类的文本本身具有艺术性,所以文学翻译中所存在的艺术性是为人们所接受的。其次,我们还要理解翻译与艺术的不同。翻译与艺术的差别之处在于,翻译所具有的创造性并不像艺术那样充分。“翻译”相当于“带着镣铐的舞蹈”,不等同于真正的舞蹈。它与艺术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出发点不同。文学作品创作的出发点主要是以个人的情感和自己的经历为创作背景,而翻译作品的创作则是不带有任何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的,仅是以现有的文化历史背景对作品进行翻译。纵观我国的历史,翻译的目的主要为传播文化和传播思想。倘若翻译的本质与文学作品的创作初衷一样,都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诉说自身的经历,那么它就和文学作品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许多作品原文本相同,而译作却有诸多版本,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对原文本的理解不同,导致其译文也存在差异。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想要弄懂翻译的本质是什么,就要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翻译的发展史

(1)文学翻译与语言学翻译。中国的翻译历程漫长悠久,西方的翻译发展亦是如此。许多人(下转第92页)(上接第93页)认为,在西方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开创了翻译理论的先河。从那以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出两条主要的线路,即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翻译;人们普遍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技巧,翻译等同于对文本的再创作;而语言学翻译是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来对翻译进行论述,翻译的本质就是将原文本逐字逐句地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虽然中西方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翻译的发展在大体形式上是不存在差异的,都是在由浅入深的逐步发展中进行完善的。

(2)欧洲翻译史。西方的翻译实践起源于欧洲,并且历史悠久。许多人认为,欧洲文明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若一个国家想要进行国际贸易,那么翻译活动则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在罗马帝国时期,还是当下的欧洲。书中有记载,《圣经旧约》是使用古希伯来语进行书写,而《圣经新约》则是用希腊语进行书写,倘若后来没有人将其翻译为各种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得以发展,欧洲的文化也会停滞不前。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对《圣经》一书进行翻译,所以说《圣经》的翻译为欧洲许多国家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阿拉伯国家的翻译者在传播古希腊文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欧洲各国的许多作家的作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都广泛流传,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資料。

四、结语

其实,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过程,所以人们对翻译的本质的认识也是这样由浅入深的。起初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对翻译的本质的概念的理解,也是由开始的模糊不清的片面了解,到后来随着对翻译学的深入探讨,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前,翻译学的发展又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雷海宗.由翻译史看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M].罗新璋.翻译论集(第二辑)[C].

[5]王克非.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6]孙会军,郑庆珠.系统功能理论与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7]范东生.翻译的本质与翻译批评的根本性任务[J].中国翻译,2000(4).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本质翻译发展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区域发展篇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