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视角下德州新旧动能转换研究

2018-11-19 10:57郭明亮
现代交际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动能协同发展创新

郭明亮

摘要: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德州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始终走在前列。本文围绕德州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协同发展 新动能 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80-02

一、新旧动能的提出及内涵

(1)新旧动能的提出。“新旧动能”最初由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提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及三次,随即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由此新旧动能转换在全国拉开了序幕。2017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希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为贯彻上级精神,山东省于2017年4月召开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会议,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随即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德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先行城市,“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与新旧动能转换紧密相关,为做好新旧动能转换这篇大文章,德州先后颁发了《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进落实工作方案》《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并成立了领导小组,新旧动能转换在德州有序开展。

(2)新旧动能的内涵。一般来看,新动能指的是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孕育而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代表。旧动能指的是传统动能,不仅包括粗放发展阶段的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同时也包括利用传统经营模式运作的一、二、三产业。从两者关系上看,新动能与旧动能两者相互辩证统一。一方面,新动能与旧动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另一方面,新动能与旧动能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没有旧动能,新动能缺乏产业载体,发展无从谈起。没有新动能,旧动能缺乏新鲜血液和活力,最终也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新旧动与旧动能,共同构成支撑经济发展的“双引擎”,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

二、德州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德州作为山东北大门,南融北接省会济南和京津冀,特色经济鲜明,众多支柱型产业集群为新旧动能转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提供了支撑,但与省内先进地市相比,仍存在多个短板亟待突破。

(1)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动力有待增强。当前德州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还是以传统动能为主,新动能虽然发展速度快,但由于比重小、体质弱,尚不足以支撑全局,主要由于还是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投入欠账较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产业比重不到30%,低于全省将近5个百分点,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明显低于其他先进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在全省17个地市中位居第13位,占GDP比重排全省第15位。省級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市仅有134家,不到全省总数的3%。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约为2.1件,较全国8件、全省6.3件差距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6.5%左右实际开展研发活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创新动力发挥不足,制约了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

(2)产业跨界融合度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总体来看,德州市属于二三一产业结构类型,工业缺大少强仍较突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3022家,在全省能排到第五位,但从质上看,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仅有两家。由于转型升级步伐较慢,传统产业占比一直维持在70%左右,比例偏高进一步压缩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在特色产业集群方面,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品牌效应低、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新兴产业如汽车制造、医药化工、文化体育等虽然成长速度快,但由于链条短、拉动作用小,未形成明显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度不高,对培育壮大“四新”经济形成了一定障碍。

(3)政府信息共享渠道不畅,“放、管、服”改革仍需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但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政府在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下转型较慢,信息化手段运用少、不熟练,仍然习惯于走过去以批代管的老路,管理思维上偏重目录准入以及硬性指标管理,忽视了“四新”经济下重知识、轻资产,重人才、轻设备的发展特征。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间融合发展,打破部门间信息共享公用的渠道至关重要,但在实际中还存在着信息公开度低、公开不及时、不愿公开等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四新”促“四化”的顺利进行。

三、推进德州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建议

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把握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方向,坚决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1)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夯实发展载体和平台。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德州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契机,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集中优势资源培植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以技改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引导纺织服装、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实现质的突破。三是不断培育发展新经济。“四新”促“四化”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及新型信息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促进作用,实施“互联网+数字创意”行动,加快德州智慧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建设。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企业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进分享经济,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2)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打造“双创”高地。深入贯彻实施“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新发展理念,把德州建设成为“双创”高地。一是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强化发展动力源泉。统筹推进德州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及“两园”高地(科技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综合体。二是推进孵化平台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德州产业研究平台与各大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按照“一企一平台”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同步支持各县市区建设各类孵化平台。三是创新招才引才育才机制。借助“创业德州”人才支持计划,不断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及人才。突出柔性用材和市场招才,降低人力资源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周边区域高端人才循环利用。定期选派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家外出学习培训,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尤其对于“四新”项目,最大限度简化项目审批和管理流程。对涉企收费项目,加大清理规范力度,实行收费目录管理。利用大数据、随机抽查、信用评价等措施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监督和处置。二是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渠道,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向市场化方向进行转型。聚焦“四新四化”要求,建立一批重大项目款,优先进行扶持。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各主体间融合联结机制,打造现代化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四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超前谋划对接雄安新区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现代交通网络。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加强与东盟、欧洲等国家产业对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sohu.com/a/223492230_362088.

[2]赵昌文,杨建龙.加速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N].光明日报,2016.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新动能协同发展创新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鲁企“新动能”
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