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生教学的价值在于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发现事物特征、大胆表现物体,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表现力。教师应突破模仿范画的教学模式,引导幼儿自由表现。
关键词:幼儿;写生教学;作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05
作者简介:丁姗莉(1979—),回族,福建晋江人,福建省晋江市第四实验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写生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因为美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观察,没有观察、想象绘画将会成为无水之源。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写实能力,让他们进行写生是完全可行的。比如,我们让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写生,他们画出的《镜子中的我》是那样千姿百态。
在多年的写生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写生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观察表达——深入浅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绘画时,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就是写生。当幼儿说某种东西不会画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这个东西拿给他看,而不是直接教他如何画。通过写生活动,可把儿童的整个身心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1.深入——观察的方法深入细致
幼儿在写生过程中,往往大的轮廓把握住了,而对细节的观察粗枝大叶,这同样表现在作品上。虽然在作品的表达上,我们不能对幼儿作严格的高标准要求,但还是需要引导帮助幼儿作纵深观察,观察的对象不能太多太杂,但要仔细深入。比如,在指导幼儿画《妈妈》时,我们这样引导他们:“你看到了什么?(整体)脸上有什么?(局部)眉毛是什么形状的?(深入)脸上有皱纹吗?(细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就能养成良好观察习惯。根据幼儿的观察特点,我们还可以把观察对象放在观察角中,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看一看、摸一摸、讲一讲,引导幼儿将观察所得进行自我消化,这有助于幼儿加深记忆,提高观察效果。在写生中,每次的观察重点可以有所不同,有时注重线的观察,有时注重形的观察,有时注重色的观察,但无论观察的侧重点是什么,深入细致的观察应始终作为重点。
2.浅出——表达的结果,概括随意
幼儿由于年龄小,观察能力、表现能力都相对较弱,他们的写生作品往往与写生对象不尽相符,想象的成分与随意性均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幼儿愿意画,基本的“形”能画出来就可以了,要让幼儿留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身心特点,绝对不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规范他们。只要幼儿能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去抓住事物特征、大体比例和固有色彩,教师就应当给予表扬。我们来看黄琪琪小朋友画的三张《我的妈妈》,从观察的角度和深度看,每次的进步都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在画第一张妈妈的时候,教师就说“妈妈的手你没有仔细观察,画得跟鸡爪一样,妈妈的脸形不是这样的,衣服的花纹不是这样的”等,那么,就不会有第二张、第三张《我的妈妈》,更不会有以后的《骑摩托车的叔叔》等人物作品以及风景写生《永定土楼》《石鼓庙》、色彩写生《瓶花》《组画》。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发展有自然成熟的过程。绘画也一样,幼儿写生画教学过程重在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是幼儿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写生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幼儿智力得到发展。教师应当耐心等待,相信经过不断练习,幼儿的写实能力随年龄增长会不断提高,所表现的画面就会有实物的特点。教师不必过于顾忌作业的难度,因为每个幼儿都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
二、作品评价——舍短取长
“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用简单的‘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音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
幼儿和成人观察事物的眼光是不同的,幼儿之间观察事物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面对同一观察对象,有的幼儿看到的是森林,而有的幼儿看到的则是树。这种差异是宝贵的,它丰富了儿童的心智并使我们洞见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高度评价。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教师切不可只看到幼儿作品中的不足,而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它的长处上。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教师更不可对幼儿进行横向比较。比如,李X小朋友有一阶段不愿意进美术区,经了解,原因是教师无意中进行了横向比较:“李X画的没有陈X的好看。”教师的这种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得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减低,甚至消逝。幼儿由于其视觉处在发展阶段,所看到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着的,这时他急切地想向别人分享他的发现,并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适宜的评价能让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满足。
三、绘画形式——丰富多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表现”,以及“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时,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幼儿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提倡个性化。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写生画教学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潜能。
1.写生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协调好写生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关系。写生多了,幼儿的想象力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如果不进行写生,幼儿没有想象的来源,一段时间后,幼儿的想象力也会枯竭,因此,将写生与想象交替进行,并结合其他美术表现形式,是教师的最佳选择。《鞋的联想》《假如恐龙复活》等活动方案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计的,它引导幼儿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作,效果非常好。此外,在题材选择上,教师要注意结合幼儿年龄的特点,做到难易适中、动静结合(动态的观察对象和静态的观察对象)、室外室内结合、色彩与线的练习结合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让幼儿保持长久的兴趣。
2.表现形式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规定绘画工具的作法,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工具与表现形式。比如组织写生教学时,我准备了多种多样的绘画工具:油画棒、水粉颜料、水绒彩铅、珠光笔、毛笔、刮蜡纸、涂改液等。幼儿在熟悉了各种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就可自主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作画。同时,在绘画教学中也可让幼儿自由地选择绘画角度。因为每个幼儿的能力不同、习惯不同,选择绘画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在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的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了他的诗,他的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我想这句话正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艺术活动价值的真实写照。
总之,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活动过程,我们开设幼儿美术课程的最主要目标并非培养幼儿高超的美术技能,而在于提高他们对美、对生活的敏感度与创新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引导他们摆脱模式化思维的束缚,只有这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倡的精神实质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程 鹏.浅谈多元化背景下的儿童美术教育[J].同行,2016(8):297.
[2]王肖肖.儿童美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作用探析[J].新课程(上旬刊),2016(10):32.
[3]侯 鑫.绘画的游戏性 与儿童美术教育[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1(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