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潇寒
摘 要:陈廷焯是晚清文坛的一位词学家,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编辑选本、撰写词话,为后世留下了《白雨斋词话》这一部词学巨著。这部专著体现了陈廷焯的词学核心观念,并对历代词人词作进行评判,形成以横向理论贯穿纵向历史的格局,对中国近代词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陈廷焯;沉郁顿挫;六失;白雨斋词话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52-1
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又字伯与,原名世琨,江苏镇江丹徒人。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四十年,但留给后人许多异常宝贵的文化宝藏。陈廷焯自小便对古典诗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长大后便埋头研究词学,并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白雨斋”。虽然他到三十五岁才中了举人,但并没有醉心于仕途,而是继续词学研究,并以《云韶集》为基础,历时十年撰写了《词则》这一词集,共计四集二十四卷,辑录了自唐至清的词人470家,词作2360首。之后,他又写成了《白雨斋词话》这一词学理论著作。本文主要以《白雨斋词话》为基准,来浅析陈廷焯的词学观。
一、“六失”:“沉郁顿挫”的内涵
陳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序》里首先就此书的成书缘由谈到了“词之六失”,第一失认为豪放派词作的风格一味的追求豪放粗犷,像暴风骤雨一般,就那一阵,不会整天都在下,像繁复的弦乐器一样,就只听到出很繁杂急促,一点余韵都没有。第二失为词的风格过分婉转曲折,词句中充满了香味但却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第三失认为咏物类的词作过分追求雕凿事物本身,而与风雅愈行愈远。第四失为感遇类的词作对所遇到的事情过分诉说悲戚凄凉之感,感慨不当反而适得其反。第五失是应酬谀颂类词作的酬唱双方交往不深便急于称赞评论,来不及顾虑是否评价得当。第六失认为有些词作过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本身,没有苏惠的璇玑图寄予的对窦滔的感情,只能拾些韩愈、孟郊的牙慧。从他的“词之六失”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前人的词有一个系统性评价与界定。从而在下文写道:“本诸风骚,正其情性,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引出了自己“沉郁顿挫”的词学观。但陈廷焯这个词学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早在《云韶集》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陈廷焯经常使用这个观点来评价词人。
二、“沉郁”与“顿挫”:对历代词人的评价标准
纵观整部《白雨斋词话》,我们可以发现“沉郁”与“顿挫”这两个评判基准一直涵盖在其中。陈廷焯在卷一中提到一首诗可以以古朴、冲淡、巨丽或是雄苍取胜,但是诗的最高境界还是在于沉郁,如果一首词舍去了沉郁,就“无以为词”。在上文中我们提到陈廷焯的“词之六失”论,第四失讲的是感遇类的词作,而他在卷二中又再次提及感慨类的词作,认为在感慨时事时,不宜把这些说破,而是可以用比兴体,需要做到含蓄内敛的一种状态,这便是所谓的沉郁以及忠厚。当然,陈廷焯不仅是对不同题材的词进行评价,对具体的词人也有着评价。而我们知道,陈廷焯对王碧山(即王沂孙)词极为推崇,他在评价王碧山的时候也运用了“沉郁顿挫”的词学观。他在卷二中评价道:“王碧山词品最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这样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认为王碧山的词堪比曹植和杜甫的诗,虽然又说道诗词各有各的品性和风格,认为王碧山的词具有忠厚的特色,“运以顿挫之姿,沉郁之笔”,其词品已达到了一个顶峰。王沂孙是南宋末年的一名词人,谈及宋词,人们大多是会联想到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很难一下子就联想到他,这或许与他所处环境有所关联,在南宋末期,词人更加专注于通过咏物来抒发心理所思所想,而王沂孙就是以咏物取胜,他现存于世的词作虽然不多,仅有六十多篇,但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咏物词,再加上他虽是南宋末年人,但又阴差阳错做了元朝的官员,更加促使他会写下充斥着对故国深思的词,但又不可能大张旗鼓的去诉说自己的心迹,只能通过这些词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感伤时事,词作充盈着哀婉凄凉之情却不乏清雅醇空之境,所以很符合陈廷焯“沉郁”的评价基准,再加上王沂孙作咏物词时善于技巧,也会运用蜿蜒曲折的笔法,更是与陈廷焯“顿挫”之观相吻合,所以陈廷焯对他的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如果是基于陈廷焯自己的评价准绳来看,王碧山之词确实称得上是词中最上乘,但放在今日我们再细看,不难看出他的词有过于用典之嫌,而且作词太过局限性,只局限于感伤时事而缺少一定的深度内涵。
除了对王碧山的词在“沉郁”“顿挫”的评判基准上给予高度肯定,陈廷焯对周邦彦的词也表示了高度赞赏。周邦彦是北宋晚期的婉约派词人,陈廷焯在卷一中直接以“词至美成乃有大宗”为小标题开篇,随后又称其“无处不郁”,认为往前看周邦彦继承了苏轼和秦观,向后看又启迪了姜夔和史达祖,甚至认为自从在文学史上有了词人以来,都不得不尊称周邦彦为高手,很难有人能突破他的高度,然后笔锋一转,说道周邦彦词的妙处不外乎“沉郁顿挫”,在笔法技巧上有着“顿挫”的姿态,在感情上又极其深厚,符合“沉郁”的特质。
为了说明周邦彦词中浓厚的“沉郁”之感,陈廷焯在下文中又花大篇幅来写周邦彦的陈廷焯大力提倡的温柔敦厚的性情,沉郁的境界,顿挫的笔法,在晚清这个内忧外患的特定时期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可以说,陈廷焯所展现出来的词学观不仅对传统的词作进行了总结,而且对于晚清词人的词作以及整个晚清的词学理论也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廷焯著.屈兴国校注.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3.
[2]曹顺庆,李凯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3]宋蔚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