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雯
摘 要:本文通过剖析新常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定位等问题,从三个不同角度梳理职业素养培养依据,对职业素养结构进行了解剖——理清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界定,并提出如下观点:显性职业素养,是职校生就业的根本立足点,隐性职业素养是职校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关键词:新常态;职业素养结构要素;形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2-006-2
经济新常态下,职业学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增长速度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是结构调整新常态的转型要求,是增长动力新常态的时代要求,是职业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依据,新常态下职校生职业素养内涵,以及新常态下职校生职业素养形成路径,以期为职教同仁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依据
1.政策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正是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速见成效阶段,不仅大大缓解经济复苏“用工荒”难题,全社会寄予职业教育更高的厚望,国家不断推出一些列政策文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对接经济发展需求。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直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三十年出台了诸多职业教育政策文件,最终定位在出“以立德树人为目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新要求,表明职业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提升,即从职业领域单向知识技能转向对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全面考量。
2.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冰山素质模型”,他将人的素质分为显性与隐性两个部分,浮在水面、仅占冰山1/8,称为显性职业素养,它主要表征人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礼仪形象,它与职业活动或所属专业有关;占冰山7/8的水下部分,称为隐性职业素养,它表征人的思想道德、态度意识、价值观等内隐素质。有人也采用“大树理论”诠释职业素养,要想枝繁叶茂须根系发达。
3.实践依据。我校多年致力探究“职业素养培养”特色道路,创新办学理念,以实践研究引领全员育人,通过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实践研究,积聚实践经验,取得明显成效。再如北京市商业学校实行“职业素养护照”育人范式,为企业单位提供用人“凭证”。2016年北京市教委出台《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以“加强思想品德、心理、体质、艺术、科技、文化、技术等方面教育,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经济新常态对职校生职业素颜更新内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支点。
二、新常态下职校生职业素养内涵
职校生不仅应具有合格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更需突出职业性与中职生成长特点,才能跟上经济新常态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他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笔者曾设计《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调查问卷》,得出如下结论:①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是岗位就业的基本与前提。②职校生有学习知识技能的愿望。③企业认为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对职场发展很重要。④企业认为职业能力培养成为迫切需求。基于经济新常态,依据“冰山素质模型”,构建职校生“2+4”职业素养内涵要素框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新常态下职校生职业素养形成路径
1.高度重视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学校生源大多是普高的落榜生,文化基础偏低,经济新常态要求产品的品质与效率双提升,必然催化职业知识综合化,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的工作环境,只会操作而没有文化功底是很难适应新技术、新变化,更难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新发展。但是在职业学校实施文化课程学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生源参差不齐不说,学生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很低,因此如何加强学习,路径选择很重要:首先将语数英计算机等作为必修课程,要开足开满,每学期确保课时数,提倡实用性与职业性;其次根据专业不同,对必修课教材课时、教学形式要有所区别,突出专业特点,提高专业自信:再有增设人文艺术、生活实践等选修课程,给职校生灌输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能就业安生,更要着眼于终身发展的学习意义。
2.精心实施专业技能教育。新常态促进技术走向高端智能、集成优化,单纯培养高技术技能者成为过去,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做好下面两件事。第一是保证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协调性,特别是授课教师几乎很少有企业背景或者专业化人士,流于形式下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二,职业学校实行双证制,但为了技能证书施教者比比皆是,这一纯粹的考工模式流行二十多年,已到非改不可的境地。笔者建议三条路径:一是将学生技能教育向“外”拓展,如开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参观实践活动;二是让学生完成项目作品,以毕业汇报的方式,使学生对专业理论与技能融成一体,从而顺应企业对既有一技之长、又有发展后劲创新型人才的不断需求;三是深化校企深度融合,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真正的技能教育并不在学生掌握多高职业技能,在于心中装有多少企业的元素。
3.提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职校生应养成哪些好习惯?首先是职业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是什么态度,将来对待职业就是如此。好习惯对职业态度有着别样的催化作用,学生“一日常规”管理制度十分必要,从学生服饰发型、外表打扮等着手,正确引导学生审美观。其次要有职业道德。由古到今,道德两字是衡量人素养的最佳代名词,职校生职业道德至关重要,要拥有职场中需要的忠诚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質。不光要依靠课程与教学,更在于潜移默化养成一辈子的好习惯。再者,要加强职业精神的熏陶。由于大部分职校生普遍生活能力脆弱,甚至不懂感恩,缺少毅力与执着。精神属于心理范畴,职业精神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职校生职业精神内涵体现在学习的持久度、专业的执着度、职业的认可度。职业精神培养则依靠三条路径:第一,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新常态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学习,这是企业致胜法宝。第二有执着追求,无论创业立业,不能执着追求都是空话。第三任何岗位只缺埋头苦干的人,对职校生而言,踏实勤奋的职业精神必须在学校里培养,与企业和社会亲密接触,有体会才能养成品质。
4.扎实推进职业能力教育。职业能力是个人在职场中将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类比、迁移、整合后,完成某一职业活动的能力。职校生在校期间接受岗位式的学习与训练,才使职业技能匹配就业岗位。有些职校生眼高手低而频繁跳槽,或安于现状不思上进,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欠缺有关。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的本质要求员工素质与企业同步发展,培养职校生应有的职业能力十分迫切。一要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热爱度。学生越是对专业有兴趣点,越易在岗位上发展。其次,要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在三年课程教学中。课程最大的效用在于能潜移默化改变学生思想、锻炼学生思维、助长学生思考,公共课程夯实学生职业基础能力,专业课程指向学生职业岗位,实践性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再有,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学徒制模式能将企业场景与学校教育结合,实训操作与企业岗位对接,让职校生与企业生产亲密接触,让每一位学徒跟岗学习,可以体验匠人精神,全面经历从适应岗位到胜任岗位甚至超越岗位的培养过程,为学生日后真正上岗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有现实意义。
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教育的根本是促进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理清职校生职业素养内涵,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顺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诉求。
项目基金:江苏省第三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自筹研究课题“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ZCZ50)
[参考文献]
[1]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3).
[2]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