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诗品》文学思想略论

2018-11-19 10:12房召义
北方文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诗品文采风力

房召义

摘要:钟嵘《诗品》是五言诗的专论,对五言诗的批评,系统而独到,理论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它对以往的作品做出了视角独特的批评,具有许多独特的观点,诸如源流说,重“雅”,重文采,重风力,反对因人废言,对物感说的发展,重新变,学民歌,以及“直寻”、“自然英旨”等,这些都对以后的诗歌乃至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雅;文采;风力;新变;因人废言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其生卒年,《梁书》及《南史》本传都没有明确记载。颍川长社钟氏自东汉末年就是郡的“著姓”(1),但在《梁书·钟嵘传》中,对钟嵘的家世背景只有这么几个字:“晋侍中雅七世孙也。父蹈,齐中军参军。”(2)而对其祖父(虽然在《诗品》中提到其从祖齐正员郎钟宪)、曾祖、高祖,史书都没有记载,可以推知,钟嵘应该是出身世族而非大族。“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3)王俭是齐代大儒,《南史·王俭传》曰:“弱年便留意三《礼》,尤善《春秋》,发言吐论,造次必于儒教。由是衣冠翕然,并尚经学,儒教于此大兴。”(4)梁代也很重视儒教,尤其梁武帝。他撰有《周易大义》21卷,《周易系辞义疏》1卷,《周易讲疏》35卷,《尚书大义》20卷,《毛诗大义》11卷等(5)。由于钟嵘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所以儒家的诗教观在《诗品》中占有相当的位置,所以他论诗,“雅”是重要的标准之一。但同时,他又能持发展的观点,对当时文学各方面的特质已经被重视的事实,给予了充分思考。这些观点,分布在《诗品》的序里,分布在全部有姓名的122位诗人的评论里(《诗品》中谢混出现两次,有名姓的诗人实122位。)其中钟嵘源流说,重抒情、风力,“直寻”即直抒所见,“自然英旨”即自然精美等观点(6),“风力华彩”的观点,物感说,溯源析流、三品论诗非《诗品》精华之所在的现实,(7)前人已充分论述,兹不再赘述,本文只拟对前人提出但尚未充分论述的几种思想予以梳理。

一、“雅”

如上所述,“雅”是钟嵘评诗的标准之一,这应该是中国传统诗学在士人知识分子身上的反映。这一观点在《诗品》中多处出现,如评嵇康诗:“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訐直露才,伤渊雅之致。”(8)訐直,直言也。体现他这一风格的有《幽愤诗》:“……恃爱肆姐,不训不师。爰及冠带,冯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内负宿心,外恧良朋……”(9)这里的作者是一位睥睨一切礼法,遇事便发的形象,最大限度地解构了“温柔敦厚”的传统,所以钟嵘说他“伤渊雅之致”。评曹彪、徐干:“白马与陈思答赠,伟长与公干往复,虽曰‘以莛扣钟,亦能闲雅矣。”(10)二人的作品,今仅存徐干诗如《答刘公干诗》: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九重关。陶陶诸夏德,草木昌且繁。(11)

思念绵远不尽而出之以含蓄,此概为钟嵘所言之“闲雅”。评张欣泰、范缜:“欣泰、子真,并希古胜文,鄙薄俗制,赏心浏亮,不失雅宗。”(12)“胜文”,质也。语出《论语》“质胜文则野”,指体现儒家文学观的思想。“俗制”,指以沈约、王融等为代表的新体诗(13)。虽然二人的诗皆不存,但从范缜所作的《神灭论》对现实的强烈干预,我们也可对其诗推知一二。评鲍照:“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14)如其《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其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5)

此即直抒所见,伴以强烈的感慨,发而为诗,直言胸中事,气势流畅,一览无余。然钟嵘亦以“颇伤清雅之调”论之。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文学思想之一:文学作品应该符合“雅”的要求。无论“清雅”、“渊雅”、“雅宗”还是曹植的“雅怨”,若概括它们的总特征,大概就是既要有真情实感,又要含蓄蕴藉,不外露,要很好地体现“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要求。从这一点上说,钟嵘的文学思想里有传统文学观的影子,所以他才提倡自然的音律,反对诗歌中用事,反对当时占创作主流的重娱乐、尚轻艳的文风。

二、接受新变

钟嵘在文学思想上虽然有重“雅”的一面,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文学新变敏锐的察觉。其时的文学风气,正如他在序里所言一样:“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各各为荣。致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1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王室的引导当不容忽视。自齐至梁的王室中,对文的热衷不曾稍减,尤其是梁,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綱,元帝萧绎,无不如此。其时的诗歌创作中,与文有关的各种质素,基本具备。形式上诸如辞藻、用事、声律、对偶,声律上的要求也日趋严格,文体上诸如诗歌从四言到五言的变化,钟嵘不同于刘勰,尤不同于裴子野,他能持一种开放的文学观。

辞采方面,他说谢灵运“才高辞盛,富艳难踪,”并许其为“元嘉之雄”(17)。可以理解钟嵘对文章的形式之美、辞采之美的肯定。诗体方面,对于五言诗占据诗坛创作主阵地的事实,他也以发展的眼光予以赞同:“夫四言……每苦文繁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抒情写物,最為详切者也?”(18)这里从四言“文繁意少”的不足,及五言“指事造形,抒情写物,最为详切”的优势,肯定了诗至五言的发展必然性,这同同时代的萧统、萧纲、萧绎、陆厥的观点是一致的,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创作追求。

钟嵘的这一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民歌的态度上。他说:“康、帛二胡,亦有清句。”(19)清句,清新之句也。我们先来看看它他们的“清句”:“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20)这首诗就是放在陶渊明诗集里都不易分辨,尤其“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一句,诗句极平淡自然而境界全出:采药人的陶醉、微微寂寞、欣喜、农家生活的淡泊、宁静,而且对仗工稳,诗句古雅,含蕴极其丰富,被杨慎誉为“古今绝唱”,殆非偶然。这样的诗句当然是“清句”。我们再看康宝月的《估客乐》二首:

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其一)

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其二)(21)

两首诗前有一段小序曰:“齐武帝布衣时,尝游樊、邓。登祚以后,追忆往事,作《估客乐》,使宝月奏之管弦。月又上此二曲,凡四章。”樊、邓在其时是西曲民歌流行的范围,这两曲也有明显的民歌影响的痕迹:语言上的口语化如“郎”“侬”的出现,以男女相思为主的题材,表现手法上的生活气息如“瓶落井”的比喻。类似的说法还有他对梁步兵鲍行卿的品评:“行卿少年,甚擅风谣之美。”(22)“风谣”,歌谣也,这里亦评之以美,其作品亦当有如上部分或全部特色。这些因素与当时重辞采、重用典、尚娱乐的创作风气大异其趣,而钟嵘仍以“清句”、“美”评之,我们可以推断钟嵘对民歌这些质素的肯定,对诗歌发展新变的敏锐触角。

三、“兴”

钟嵘在《诗品·序》中对“兴”作了新的解释:“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23)类似的表述还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24)这里的“文已尽而意有余”,“滋味”,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作品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钟嵘作如此解释,是有深刻的鉴赏基础的:如他品评陶潜:“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25)“……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潜《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似槁而实腴,全诗皆从自然现象中出,而又超越自然现象的范围,令人想起道家与自然冥一的情懷。不止于此,它又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具体可感的。“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陶渊明《拟古九首》之七)(26)亦直书所见,然后以人与物的对比展开,最后以反问作结,发人深省。使诗上升到人生这样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确非“田家语”所能拟,他充分认识到了诗歌作品令人咀嚼不尽的特色。

现存资料表明,钟嵘是最先对诗的这一特征作出理论表述的文论家。开后来意境说的先河,对诗歌的这一艺术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四、不因人废言

因人废言的现象,在文学传统中是一个屡见不鲜的话题。仅《文心雕龙》就列出了诸多的文人,因行为之瑕疵而受人诟病,如潘岳、路粹等。尤其潘岳,数百年后还被元好问所讥讽:“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全集》)这里都有因人废言的因素在。难怪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感慨:“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誚,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27)所以评论作家作品,能不因人废言,尤见评论家的素养,钟嵘就有这种素养。他论及苏宝生、戴法兴曰:“人非文是,愈有可嘉焉。”(28)苏宝生的记载在《宋书·王僧达传》中:“坐知高闍反不即启闻,与闍共伏诛。”(29)戴法兴的记载则在《恩幸传》中:“法兴为真天子,帝为赝天子。”(30)我们不管现在对两人怎样评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两人的评价多是负面之词。像戴法兴被列入《恩幸传》,本身就有一种憎其小人得志的意味,这里我们暂且不说其中著史者心中掺杂的复杂门阀观念原因。两人当时不被社会所认可,这是肯定的。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影响钟嵘对他们文章之美的肯定,尽管他们的作品今天看不到了,但它反映了评论家卓越的素质,则是无疑的。

以上是人品方面,门第方面同样也没有影响钟嵘对诗人比较公正的评价。典型的例子就是鲍照:“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31)关于鲍照是否寒人的问题,学者已经做过多方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出身高门。在当时门阀影响依然强大的形势下,作者能把出身寒微的他和上品中的张协,中品中的张华、谢混、颜延之相比,并赞之“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同样反映的作者的这一批评观。

当然,以上只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比较主要的方面,随着文献资料的丰富,在这部作品里会有更多的宝藏被发掘,一定还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我们也将会对其作更科学的把握。

注释: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前言第3页。

《梁书·钟嵘传》,姚思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4页。

同上。

《南史·王俭传》,李延寿,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5页。

转引自《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83页。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00页。

同上第397页。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文选》李善注,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315页。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页。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欽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6页。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页。

同上第213页。

同上第141页。

《鲍参军集注》,鲍照著,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29页。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同上第38页。

同上第49页。

同上第192页。

同上第195页。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欽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9页。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页。

同上第49页。

同上第49页。

同上第127页。

《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1页。

《<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9页。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

《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51页。

同上第2304页。

《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0页。

参考文献:

[1]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大学出版,1986.

[2]姚思廉.梁书[M].中华书局,1973.

[3]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1975.

[4]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6.

[5]李善注.文选[M].上海书店,1988.

[6]逯欽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7]鲍照著.鲍参军集注[M].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中华书局,2011.

[9]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0]沈约撰.宋书[M].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诗品文采风力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润滑概要
如何选择风力发电机组的CMS系统
军事志文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