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培育有温度的社区

2018-11-19 10:13课题组
决策 2018年6期
关键词:建设者邻里居民

邻里互动从“建起来”到“亲起来”,亲邻共融,感情逐步升温,原来已逐渐被淡忘的邻里情谊在“邻里汇”重新凝结。

城市治理不仅仅是为了整洁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城市应该是有溫度的,是人性化的。以人为本,培育有温度的社区,意味着城市治理要更加细致,像绣花一样精准。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实践中,上海徐汇区做出了很好的样板。

“邻里汇”,重建被淡忘的邻里情

为了激发基层社区的治理活力,提升“幸福徐汇”感受度,2016年下半年,徐汇决定在全区试点推广以“邻里汇、汇邻里”为主题的“邻里汇”项目。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沪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徐汇区“邻里汇”考察,并为之点赞。

“邻里汇”建设融合社区生活服务、为老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托幼服务、法律服务等各项内容,按照步行15分钟的原则,打破街镇界域,规划布局“邻里汇”服务辐射广度和幅度,打造方便居民家庭就近获取社区服务的“便利店”。

康健街道寿昌坊是徐汇区建设完成的第一家“邻里汇”。寿昌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并不讳言,自己所在的居民区曾经在街道里“排名倒数第一”。过去,居民“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吵上半天,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这里的居民‘自顾自、不团结。”“邻里汇”选址在居民小区里时,也曾遭遇过部分居民的强烈反对,仅仅是为了大门朝哪个方向开才能不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居民们内部就吵翻了天。

“既然是一个欢迎所有人都来参与活动的公共服务‘大客厅,那就索性把围墙拆了、把门打开。”在“邻里汇”首届理事会的集思广益下,这里原本封闭的围墙被改成围栏,栽上树、种上草,并形成绿化带,不再存在围墙封闭式的“门禁”的概念,看起来完全与小区日常生活空间融为一体。支部书记说:“围墙一拆,居民们心理上的排斥感就淡了许多,很多居民路过这里,就会试探性地走进来问问‘我们可以来吗,逐渐地,人就越聚越多了。”

但是,能吸引居民“走进”这片公共服务空间,并不代表能吸引他们“坐下来”共建共享。为了增加“邻里汇”的服务内容,街道向大小公益团体、民间非政府组织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们设计出合适的服务或活动项目,最终从中筛选并引进了包括“亲子绘本阅读”、“听林爷爷讲红色革命故事”、“记忆课堂”等23个项目,覆盖了从学龄前直到老年人的各种居民群体。

寿昌坊邻里汇设置有多功能厅、老少乐屋、全科诊室、便民屋、康复理疗室、助浴室、茶水间、长者照护之家、空中花园、图书漂流瓶等功能。居民可以在“邻里汇”里召开邻里汇理事会会议、党建结对活动、亲子填色活动、手工制作活动、慢病管理活动、剪纸活动等;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西点烘焙及中式点心制作、亲子绘本阅读、育儿讲座等各项亲子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由长兴坊卫生站派驻医生每周三下午进驻全科诊室,为周边居民提供医疗全科接待服务;与社区图书馆联动,定期更换书籍,免费向周边居民开放借阅等活动。

上海人很喜欢“养老+托幼”的组合,常让小朋友和老年人玩到一起,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到了暑假就变成半个托儿所。楼内布置着一处“老少乐”空间,把老人的沙发躺椅,幼儿的爬行垫、玩具安排在一起。隔壁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会在老师带领下到“邻里汇”参加活动,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做游戏,小朋友的欢笑声最让老人愉快。

“感觉又回到了从前住在老弄堂、老房子的时候,你在厨艺课堂做些点心分给大家吃,我有空了就帮你照看着孙子孙女……大家发自内心地把这里当成自己家的客厅,重新学会了如何与邻里相处,相互尊重,懂得付出。”居民老刘说,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征地和拆迁来的,原来已逐渐被淡忘的邻里情谊在“邻里汇”重新凝结。

当居民意识到“邻里汇”是“我自己的”,更是“我们大家的”,便开始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邻里互动从“建起来”到“亲起来”,亲邻共融,感情逐步升温,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在社区里相互交流,分享生活的情趣与人情的温暖,让彼此从原先“熟悉的陌生人”转变为“熟悉的好邻居”,真正实现“邻里汇,汇邻里”。

建设者之家:在城市感受家的温暖

随着徐汇滨江地区的开发,外来建设者有6000多人,高峰期超过1万人。滨江建设者的大量集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区”,面临着管理不顺、服务不畅等问题,如何不让他们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盲点”,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区域,往往是安全隐患、各类不稳定事件滋生的高发区域。过去,单纯依靠项目建设单位进行管理无法实现有效治理。2016年年初,徐汇区怀着为建设者打造一个“家”的初心,启动打造建设者之家。

建设者之家选址贴近服务对象,从集中居住区步行3分钟内即可到达,整体设计简朴温馨,站点用的大多是建设过程中留下的材料,为可拆卸的轻钢结构,做到“工地开到哪里,建设者之家建到哪里”。项目启动之初,联合复旦大学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需求调研,确保站点功能“接地气”,服务项目“对胃口”。

针对建设者普遍反映的日常购物难、求医问药难、业余生活单调、缺少沟通交流等问题,建设者之家设立了便民超市、公共会客厅、法律服务站、卫生服务站、阅读空间、多功能活动室等服务区域。由于免去了租金和水电费,便民超市商品价格比市场同类商品便宜不少。卫生服务站由全科护士坐班,并引入区中心医院“云医院”服务,建设者可通过互联网与大医院专科医生“面对面”问诊,凭处方就近配药。

过去,因为工地宿舍的用电限制,他们没法看电视、上网,业余生活枯燥乏味,建设者之家为他们准备了各类文娱活动和知识技能讲座,满足多方位需求。同时,紧跟工程建设作业规律,实行7×12小时错时工作制,平时提供电视转播、电影放映、无线上网、报刊借阅等文化服务,节假日安排爱心集市、便民服务、文艺演出等。

抓住群团改革试点的契机,建设者之家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集中起来。比如,把工会会员服务和工青妇的维权职能统一整合到法律服务站,文化技能培训由工青妇和街道联合配送;团委联合妇联开设建设者子女暑期夏令营活动;妇联针对建设工地中女性职工和随同家属,定期开展妇科病免费筛查等,都使建设者切切实实感受到“家”的关怀。

建设者群体作为基层的、外来的、流动的弱势群体,由于法律意识与能力、维权意识与能力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着自身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的难题。为此,建设者之家设立法律服务站,由龙华街道司法所派驻律师、人民调解员,提供全勤值班式服务。

自2016年7月运营以来,建设者之家共举办各类服务活动50余场,惠及建设者1.5万余人次。在这里,建设者重新寻觅到了家园的温馨,让上海这个他乡变成了“故乡”,提升了他们的城市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

建设工人群体流动性大,常年在外打工的经历让他们更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自从建设者之家建成后,越来越多的建设者愿意到“家”里坐坐。“他们喜欢待在这里,有时候到了晚上九点,很多人还是舍不得走,这里让他们在上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建设者之家支部委员罗佳妍不无感慨地说。

不少建设者反映,徐汇滨江建设工地是他们见过的最好的工地。一些建设单位也提到,建设者之家建成后,“工人们的干劲更足了,熟练的工人也不频繁跳槽了”。“家”的存在,成为建设者留在滨江、奉献滨江的重要因素,让建设者找到了“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从内心感受“开放、包容”的上海城市精神,增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课题组)

猜你喜欢
建设者邻里居民
建设者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建设者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劳动者”与“建设者”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养猪致富不忘乡亲邻里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