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
今后人才引进新的增长点一定是在全球选人,未来政策会有比较大的突破,各地要下“先手棋”。
人才争夺是否“过热”?
《决策》:当前,人才争夺战方兴未艾。对于这一轮人才大战,您有何观察?
廖文和:现在人才争夺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某些领域的人才竞争过热了。因为中国的人才总量是有限的,某个领域就这么一批人,大家都很清楚,恶性竞争对人才成长和产业发展并不一定有利。为人才而人才现象,现阶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过度挖人才的热度应该降降温。
地方政府引进人才,习惯看有没有“帽子”,但一些产业中有些人掌握了核心技术,但他并不一定有“帽子”。我们国家戴“帽子”是有各种各样的条件的,比如大学的千人计划看重的是论文,但会写文章的人并不一定能推动产学研融合。因此,引进人才不能光看帽子,而要看科技成果、创新能力和对产业的推动。
另外,盲目针对某几个领域去抢人才也是不正常的现象。各地要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引进人才,不能盲目去招,成本太高。要精准找出某个领域国内外的人才分布,为精准引才提供依据。
李侠:这一轮人才争夺战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降低户口门槛,户口这个多年来束缚人的坚固围墙在倒塌。过去,人为地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门槛,人为的把市场切割了,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围墙,制度之墻。现在则从制度层面,把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制度障碍摧毁了。而且引发连锁反应,所有城市都得跟进,否则不但不能引来人才,原有的都会流失。这是人才争夺战最有价值的地方。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自由流动的趋势非常明显。人才只有流动后,才能让城市真正意识到人才是一种资源。人才流动让一些领域停滞不前的改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有望带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真正走向市场化。
赵永贤:我希望全国各地在新一轮人才大战中,要进一步掀起思想解放的热潮。高质量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不是通过资源、资金的投入搞开发,而是以人才投入去抓发展,因此第一资源地位和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要牢固树立第一资源理念,把人才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一把手必须亲自抓第一资源。
人才就是资本、资源,人才结构调整要引领产业结构,空喊产业结构调整没有用,首先要调整人才结构。这些理念要树立。要把各级领导抓人才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变为广大城市的自觉行动,要像招商引资一样去招才引智。
面对国际国内人才竞争,要跳出部门思维和眼前利益的局限,不能被动等待观望,要树立开放意识,以大情怀、大手笔来重新制定新时代的人才政策。
不能打“人才内战”
《决策》:人才争夺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如何避免由此导致的恶性竞争问题?
赵永贤:新一轮人才竞争中,从国家层面要号召大家集全国之力面向世界去招,而不是在国内打人才内战。尤其东部地区不要到中西部地区挖人才,对中西部地区人才开发要实行宏观调控,从东部地区引一批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去。
我们不能打人才内战,而要抢国际上的人才。新一轮人才大战就像世界大战一样,要赢得人才世界大战,中国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面向世界,不能各自为政,不能相互挖墙脚。
廖文和:现在各地吸引海外人才,都是华裔或中国籍的在海外学习工作过的人才,作为主要对象。真正要落实习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必须吸引海外人才、外籍人士到中国来创新创业,全球人才的体量是巨大的。美国就是聚全球人才而用之。
现在,上海已经全面开展外国人工作许可。国家也开放了一些“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可以在中国找工作。这样慢慢的多文化的人才队伍就能形成,多文化人才聚集在一起是比较容易创新的。
我们一定要树立全球人才观。今后人才引进新的增长点一定是在全球选人,未来政策会有比较大的突破,各地要下“先手棋”。
《决策》:人才资源开发如何从国内走向国际化?
赵永贤:人才资源开发,更重要是开发国际人才资源,做到国内国外人才资源同时并举,这样才能不断扩张我们的人才总量。
其中,制度创新是核心,要打破条条框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制度,在技术移民签证、引进外国留学生直接就业、外籍人才专业资格认证、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补贴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人才国际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行程,是全球发展的基本趋势,要有国际化的理念视野和胸襟气魄,要有勇气对标国际、汇聚全球智慧,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优势学科,加快能带动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产业发展的外国专家和海外人才团队。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更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千人计划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
从国际上看,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是很多国家打造人才优势的重要经验。比如美国提出面向21世纪的人才竞争力计划,日本制定创新25战略。中国也有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等人才工程,但我认为还不够,要在世界上能够引起震动的人才工程,注重诺贝尔奖得主、外籍院士引进工程。这方面关键要做好顶层设计,操作并不难。
破解人才“马太效应”
《决策》:我们看到,在这一轮人才争夺战中,强者更强,后发地区劣势愈发明显。如何缓解人才“马太效应”?
李侠:当下,各地的人才政策存在的最大弊病是,不顾自身实际一味追求高端人才,由于缺少相应支撑,人才来了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其实,人才结构是高中低匹配的,只有高端人才没有中端人才,高端人才发挥不了作用。即使从全世界买来11个足球明星组成国家队,也赢不了,只有庞大的中端人才队伍存在,才会激励优秀球员发挥出更大潜力。
没有人怀疑马斯克是人才,但如果把马斯克扔到非洲一个国家,一点用没有。只有在美国,庞大的中端人才队伍才能把马斯克的想法变成现实。因此,对于后发地区来说,人才匹配很重要。吸引人才不是越高端越好,而是越适合自己越好。
区域间人才争夺的关键在于谁率先破除制度障碍,谁就赢得了先机。现在,一些发达地区的生活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已经对人才和创新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实质性的挤出效应,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通过低成本优势,大举接纳人才与创新企业的到来,为未来的竞争积蓄力量。别等到改革的时间窗口关闭了再来筹划改革,决策者如果没有这个魄力和勇气,落后区域被边缘化以及陷入退化轨迹的命运将无可避免。
赵永贤:创新体制机制是人才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好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使用人才,完善人才体制机制是当务之急。
人才开发机制的改革难度也很大,受到部门利益的限制,阻力也很大。现在关键是要建立快速高效集聚世界顶级人才的机制,重点解决人才引进培育与使用脱节、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重点解决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方法行政化、评价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另外,还有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等都需要改革。
现在,很多地方对人才第一资源理念认识还不够。很多地方口头上重视,但实际投入不足,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重资本积累轻人才积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有问题,觉得抓人才是为后人栽树,其实不然。对人才的投资是回报最大、最快的投资。有经济学家提出,现代经济增长中,人的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每增加1元的人力资本投资,将带来第二年6元的经济增长,而每增加1元的实物投资只能带来2元的增长。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人才专项资金。同时鼓励引导用人单位和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资源开发,解决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使人力资本投资增长高于物质资本投入速度,使人才资本积累快于物质资本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