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红 夏 晨(.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 合肥 3060;.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杭州 3008)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周边国家公众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快速发展心存芥蒂并带有强烈的排斥和失衡心态,这将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好感度和认同感[1]。让外界相信“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对于“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战略中言据性表述的聚焦研究,解读其中言据性表述的人际功能,旨在提高语篇构建者的言据性意识,促进国家战略与读者进行更好的人际交流。
言据性(Evidentiality),即言之有据,主要是指说话人对信息的来源以及对信息的态度。目前学术界对于言据性的分类和定义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共识。笔者比较认同杨林秀对于言据性的定义和分类,杨林秀把言据性分为零据素、报告、感知、信念和推理据素[2];Mushin认为言据性标示着说话人的立场,他从认知立角度把言据性分为事实、个人经验、推论(归纳和演绎)、报告和想象[3]。本文依据杨林秀和Mushin的言据观,结合国家政策战略的语言特点,确定以下言据性成分:事实、报告、演绎、归纳、信念。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语言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明说话者/作者地位、身份、动机、态度和他对事物的判断等的功能[4]。言据性所涉及的主观态度与立场具有人际性的本质,是实现人际意义或体现人际功能的语言手段之一[5]。语言交际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人际交流,因此任何语言交流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例如分享信息、影响或说服他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或态度等等。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言据性表述,例如零据素表达方式表明说话人对所述信息非常确信,同时希望听话人也同样认同说话人的立场;报告据素引用权威机构或权威人士的发言是希望借第三方的权威来佐证说话人所述信息的可信度,从而说服听话人接受其观点和立场;归纳和演绎据素可以表明说话人对所述信息的不确定性,同时表明说话人保留了与听话人磋商的空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避免直接承担所述信息的责任。
本研究从事实、报告、演绎、归纳和信念这五个方面对《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中的言据性表述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探讨这些言据性表述所具有的人际意义。
言据性成分统计表
事实即零据素,是指已发生的事情,信息的来源没有明确的语言形式来编码。当说话人非常确信所述信息的可信度,同时也希望听话人与其共享一致的立场时,就会用零据素来表述信息。从上表可知,事实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言据性成分,这说明事实是国家战略最主要的言据性表征。例如:
①2016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表达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战略中使用了大量的事实证据来证明中国在实践 “一带一路”中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政府实践“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通过陈述事实表明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各国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合作。
报告是指信息来源于其他人,而不是说话人/作者本身,常见的报告证素有“谁提出/认为”、“据...说/分析”等等。例如:
②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
Mushin指出,权威人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因此来源于他们的信息显得更可靠,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对这些信息引用的越多就越少受到听话者/读者的质疑[3]。习近平是《一带一路》的发起者,其国家主席身份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但是纵观整个战略,来源于专家学者、可靠媒体等渠道的信息很少,为进一步增加战略的可信度,可以更多引用他们的信息。
演绎是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演绎所常用的语言形式有“如果...那么...”、“假设...一定”等。归纳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即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的原则、概念或结论的思维方法。例如:
③哈萨克斯坦南北大通道TKU公路、白俄罗斯铁路电气化改造,以及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等项目,将有效提升所在国运输能力。(演绎)
④我们共同的未来应该是更加光明的未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利益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组成部分,全人类的利益则系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归纳)
例3中的“将有效提升所在国运输能力”是演绎,因为“将”表明这还不是事实,但是很有可能会实现;例4中的“应该”表示说话人是根据理性的分析过做出的归纳。
信念是指说话人/作者自己的观念和判断,常用语言形式有 “认为”、“相信”等,例如:
⑤中国愿意与有关发达国家一道,发挥......促进互利共赢。
自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中国就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向外界传达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决心和目的,所以在战略中出现了很多表达中国政府欢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的信念证素,如例句中的“欢迎”、“愿意”等。
2.5.1 分享知识和信息
说话人使用零据素来表述信息时,表明其对所述内容非常确信,同时也希望与听话人取得共识,毋庸置疑的接受事实。国家战略本身代表着政府的官方言论,战略中用零据素分享的信息拥有很高的信度,其目的是通过分享双方都能认可的知识和信息,使外界对战略意图有充分而理性的认识,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猜忌或疑虑,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例如:
截至2016年底,中欧班列运行路线达39条,开行近3000列,覆盖欧洲9个国家、14个城市,成为沿途国家促进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平台。
零据素的使用表明这是可以相信的事实,战略中大量地使用了零据素信息,这说明中国政府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进程和成果是透明、公开的,中国不畏惧各种质疑,用事实来直面各种质疑,最大程度的显示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抓紧机遇求发展的决心。
2.5.2 表明立场
国家战略是政府为了实现政治或经济目标而制定的全方位、大规模的长期方案和计划,必不可少的就是表明立场。
例如:中国愿意...,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架构。
《一带一路》的提出表明中国正寻求国际社会中的更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建立有利于自身和国际社会发展的规则,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中国要抢占或争夺地盘,所以在战略中共有12处用了“愿意”、“欢迎”、“愿”这些信念据素来直接表明中国的立场是追求共同发展。
2.5.3 进行意识形态的隐性劝诱
费尔克劳认为意识形态在不被察觉时才最有效,将带有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意义或信息通过语言手段使其隐含在语篇中,往往会潜移默化地使读者受其影响或者接受它[6]。除了表明立场,明确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之外,国家战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劝说大众接受、认可并支持战略的规划,相比于直接的劝说,隐性的劝诱将更利于劝说目的的实现。战略中用大量的事实例证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贸易、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合作,这即是在潜移默化地向大众传达“一带一路”是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的。
通过对《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中言据性成分如事实、报告、归纳、演绎和信念的解读,本文总结了言据性在国家战略中的人际意义:分享知识和信息,表明立场,进行隐性劝诱。研究表明,言据性成分地正确使用将有助于表明我国的政治主张,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排斥和质疑,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发展战略,从而提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世界经济体的话语权,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