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静脉输液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给药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其科学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曾将“给病人提供最高质量、最安全有效的输液,不断提升输液品质”作为护理工作目标[1]。但传统输液模式中输液监控主要为人工方式巡视和输液泵监控,其中人工方式巡视以护士主观经验判断为依据,输液期间需护士不断巡视及旁人陪护,人力资源消耗较大,且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和纠纷隐患;输液泵监控成本较高,主要用于危重病人监护,普及性较差,且临床上输液泵为独立设备,未实现信息关联互通,给护士观察、监测、统筹处理输液相关问题带来较大困难。如何将输液设备纳入输液管理系统(transfusion management system,TMS)并融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成为数字医院建设的迫切需求[2-3]。本研究采用的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是我院为推进智能医院建设、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病人就医体验引进的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软硬件设备,包括无线输液监测器、蓝桥及管理系统、无线输液监测系统软件,配备临床手持终端(nurse digital assistant,NDA)在各环节执行扫描核对,可实现输液全程的闭环管理。为深入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我科将该系统的监控管理效果与传统输液管理对比研究,证实采用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输液进展,实现输液异常情况报警、输液滴数监控、余液量提醒等,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输液安全、提高护士及病人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7月和2017年8月在我院显微外科术后当天输液的301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基本的读写及理解能力;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理、精神或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②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考虑到临床工作中,按随机分组方式双盲难度较大,且护士如果同时护理两组病人,较难做出客观的工作满意度评价。故将2017年7月入选对象作为对照组,2017年8月入选对象作为试验组。试验组153例,对照组148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输液时采用传统人工监护模式进行输液管理,责任护士根据人工记录、个人经验和床位响铃情况安排输液、换液、巡查等工作。试验组输液时采用智能输液监控系统进行输液管理,通过软件等技术手段记录病人输液进展。
比较两组每日人均响铃呼叫次数、输液巡查时间、输液余量监测准确度、护士病情观察和宣教时间及输液完毕后病人满意度;比较智能输液监控系统使用前后护士工作满意度。①响铃呼叫次数:病人输液过程中因接瓶、拔针等情况需要使用病房呼叫按钮寻求护士帮助的次数。②输液巡查时间:护士在病人输液过程中进行巡查花费的总时间。③输液余量监测准确度:试验组余量为输液监测器监测到的输液余量,对照组余量为护士用滴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的余量。滴数计算公式:每分钟滴数(滴)=[液体总量(mL)×每毫升相当的滴数(20滴)]÷输液时间(min)。若监测器显示余量或护士计算所得余量与实际情况一致(误差<5 mL),则输液余量准确袋数加1。④护士病情观察和宣教时间: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及护理查房所用时间。⑤病人满意度:病人满意度主观性很强,它与病人价值观、经验有关。目前,关于病人满意度的定义尚无明确描述[4],国内编制的住院病人护理满意度量表亦无统一标准。本研究采用我院统一使用的病人满意度量表进行测评,包括服务态度、关爱病人、护理管理、健康教育、业务水平5方面内容,共12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为非常不满意,2分为不满意,3分为不确定,4分为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 总分0分~60 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⑥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阳志平等[5]翻译的由Weiss等编制的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问卷(MSQ)短题本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和一般满意度3个维度20个条目,各维度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91,重测信度为0.73~0.76,效度较高。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分为非常不满意,2分为不满意,3分为不确定,4分为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 总分0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工作满意度越高。
表2 两组评价指标比较
2017年7月和2017年8月我科护理人员稳定,共计26名,无新入或转出情况。其使用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前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为(83.85±2.77)分,使用后为(87.04±2.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4,P<0.001)。使用前后满意度评分相关系数r=0.729,P<0.05。
静脉输液已成为临床治疗、抢救的重要给药途径。国外统计数据表明:约90%的住院病人接受静脉输液治疗[6]。我国静脉输液率较高,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输液率为80%~90%[7]。伴随着液体大量静脉输注,多组液体无序更换、滴速不可控、体位变化导致管道扭曲、因输液病人床位零散而无法主动按序掌控等问题逐渐显现。其中,更换液体不及时是静脉输液过程中最突出问题,约占病人静脉输液呼叫原因的30%[8],可直接导致回血、流空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且由此引发的响铃次数增多,又会造成护士顾及不暇、无法按照事件紧急次序做出相应处理,为医疗护理服务带来安全隐患。临床输液过程中受药物性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变化等因素影响,输液滴速不易控制,部分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常常自行调节滴速,导致输液不能保持恒定、安全状态[9],不利于护士有效把握病人输液时间。本研究采用的输液监控器体积较小,体积仅为130 mm×60 mm×14 mm,重量110 g,操作简单,连接输液瓶后即可自行启动;监测器内置重量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输液速度及输液瓶剩余液量,并在输液即将结束时提示护士及时拔针或更换液体;输液过程中如液体滴速发生改变,系统会立即通过护士站显示屏或护士手持移动终端报警,帮助护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临床对照研究发现:使用输液监控系统后,病人响铃呼叫次数减少,输液余量准确度提高,与传统人工监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结果显示:传统人工监护模式下,护士输液巡查时间较长,病情观察和宣教时间较短,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传统人工监护模式输液监管力度较差,为保证输液安全,护士需反复巡视避免病人体位变化后输液管道打折或病人依从性不足随意调节滴速等,加大了护理人员工作量;而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可自动统计、分析输液全过程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护士站电脑终端及手持移动终端,如有异常自动报警;输液过程中,系统可根据已设置参数监控病人剩余液量,当剩余液量为15 mL时,监控系统首次报警,软件界面以固定颜色标记报警床号并辅以语音提示剩余液量;当剩余液量为5 mL时,系统再次报警,帮助护士掌握输液进程,有效统筹输液工作。从护理质量控制来看,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实现了对输液过程开始、进行、结束等环节真正意义上的闭环管理,同时可进行追溯管理[9],体现了现代护理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有利于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采用智能输液监控系统后,护士工作负荷降低,无效护理时间减少,直接护理时间增加,护理工作有序性和计划性增强,护士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职业认同感增加,工作满意度上升,与传统人工监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病人角度看,智能输液监控系统能及时提示剩余液量与输液时间,及时发现异常输液并报警,提高输液安全性,减少对病人及家属的时间占用,提高病人满意度。
智能输液监控系统能减少病人响铃呼叫次数及护士输液巡查时间,增加护士病情观察和宣教时间,提高输液余量监测准确度及病人和护士满意度。在理论框架层面,曾有学者对静脉输液的管理模式构建进行研究,使静脉输液安全要素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下降[10]。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智慧医疗广泛应用的今天,智能输液监控系统为临床输液的实时、高效、便捷、安全及人性化服务带来可能,它使护理服务更加优化,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也使护理管理更加严谨、规范,有利于护理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发展,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