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艾滋病发病数达57 194例,发病率为4.145/10 000[1],其中,15岁~24岁青年人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杨小丽等[3]对重庆医科大学学生性观念及性行为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态度较为开放,部分学者对90后大学生不同性行为认知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4.28%的大学生对一夜情持赞成态度[4]。极大的好奇心及性教育相对匮乏容易导致大学生性行为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差,对艾滋病风险认识不到位,缺乏防范措施等[5],从而导致疾病感染风险增加。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可显著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信行水平,降低大学生艾滋病传播风险。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6],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实施护理干预作为一种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型健康教育形式,近年来也在医学健康教育中发挥出重要作用[7]。本研究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旨在为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于2017年12月—2018年2月便利抽取郑州市某高校10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②日常生活中有使用微信的习惯。排除标准:因自身原因中途退出的学生。
申请微信公众平台,取名“为艾同行”,设计微信头像并生成专用二维码;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上传艾滋病相关资料,内容包括疾病相关法律、制度介绍、健康照护知识等;根据大学生特点及需要,将“艾滋病定义及流行病学”“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及阻断方式”“艾滋病相关政策”“拒绝歧视”4部分作为平台主题,确保主题内容全部来源于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人民卫生出版社书籍等;要求被调查大学生扫描关注“为艾同行”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员定期推送与公众平台主题相关内容。
①健康教育前采用徐亚吉等[8]自行设计的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及行为意向4个部分,共22个题目,其中艾滋病相关知识部分题目备选答案中包含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回答正确即为知晓,回答错误即为不知晓。②健康教育后采用修改后的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即在原问卷基础上将行为部分问题删除,增加微信平台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关注对象是否真正阅读过公众平台推送的文章。
①健康教育前采用匿名电子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自行匿名填写并通过网络发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94.0%。②健康教育4周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送调查问卷链接,微信关注者自行匿名填写并通过网络提交。健康教育后共回收有效问卷84份。
使用SPSS 22.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人(%)
表2 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比较 人(%)
本次调查中,健康教育前23.4%的大学生发生过婚前性行为,健康教育后21.4%的大学生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但这一比例变化可能是由健康教育前后所纳入研究对象不一致引起,无实际意义。健康教育前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中,95.7%的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对象为恋人,90.9%的大学生采取了避孕措施,采取的避孕措施中分别有90.0%和5.0%的大学生采取安全套避孕和药物避孕。健康教育后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且采取了避孕措施的大学生中分别有92.1%和6.3%的大学生采取安全套避孕和药物避孕,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艾滋病的知信行对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有重要意义[9-10]。微信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实施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可使大学生成为抵御艾滋病蔓延的有生力量。
研究发现: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共用牙刷、剃须刀,蚊虫叮咬等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学生对其他项目的知晓率与健康教育前相比无明显提升,可能与大学生对艾滋病其余传播途径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等知晓率本身较高(大部分均>90%)有关,与苏云鹏等[11]调查结果相似。我国政府要求青年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应>90%[12],根据这一要求,郑州某高校近年来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并取得一定效果,但该教育也存在薄弱环节,提示教育者在今后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利用微信平台对大学生知晓率较低的知识加大宣传。
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有一定变化,但未产生显著效果。而尹玲等[13]研究显示:经过干预后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有明显改变。可能是由于尹玲等[13]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为讲座、志愿者面对面等,而本研究全程利用网络,缺少真实互动,表明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健康教育的互动性存在不足;其次,本研究健康教育持续时间较短(4周),而态度形成是长期作用的结果,短期干预后即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较小[14]。
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自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态度发生改变,认为自身得艾滋病概率很小和一般的大学生比例增多,而认为不可能和不知道的比例减少,提示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后,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艾滋病现状的认识。接受健康教育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患艾滋病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持一般态度的大学生比例变化较大,提示大学生掌握的艾滋病知识越多,越可能产生“恐艾”,可能是由于健康教育过程中相关知识表达不明确,使大学生对疾病知识一知半解[15]。提示在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注重知识输出的有效性,而且要注重知识接收的清晰度。
利用微信平台实施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积极态度略有下降,提示微信平台传递的知识对大学生性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等因素作用及健康教育时间较短,这种影响未显现出明显效果。
微信作为当今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广泛渗透于大学生群体中。调查数据显示:每天至少会打开1次微信的大学生比例高达59.7%[16]。在此情况下,利用微信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能够被大学生广泛接受。从健康教育者来看,微信健康教育实施要求较低,只需电脑和网络,其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可节约大量财力、人力。同时微信信息传递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利于增加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
综上所述,利用微信平台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对大学生疾病相关态度产生一定影响。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率较高,其健康宣教操作简单、成本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