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由嘉国:命运转角处的藏寨

2018-11-19 11:34
中华民居 2018年5期
关键词:藏式碉楼藏民

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吾云达村全景

布由嘉国并不是一个消逝的王国,而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至今仍巍然耸立的藏式碉楼。在藏语中,『嘉国』是高门大户的意思,而『布由』则是这个大户人家所在的村—落—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布由村。

究竟是布由嘉国得名于布由村,还是布由村取意于布由嘉国,这个问题已很难考证。就像一枚绝世宝石与一顶稀世王冠,布由嘉国和布由村相伴而生,彼此辉映,早已无法分割。

时间之外的神佑之地

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布由村错落的碉楼

暮色中的布由村静默肃穆,几十座藏式碉楼依山而建,裸露出岩石的肌理和泥土的本色,能让各路艺术家爱到发狂。

相比那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熟知的古村落,布由村的知名度还不高。它深藏于海拔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自带一种遗世的孤高。万祖之山巍巍昆仑阻挡了外人接近它的脚步,同时也从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它的质朴与本真。时间在这里就像山坡上悠闲的牦牛,步履缓慢,丝毫不急着向前。无论世界如何瞬息万变,在这里都找不到太多工业时代和商业社会的印记。

布由村聚合了几十座藏式碉楼,其中最抢眼的是布由嘉国。曾有专家认为布由嘉国是典型的元代石木框架结构藏式碉楼,而在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中,这座古老的碉楼则诞生于12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从时间深处走来的布由嘉国,如今依旧庄严挺拔,昂然屹立在奔涌的通天河畔,丝毫未减当年雄健的风姿。

无论以多挑剔的眼光来看,布由村所在的位置,都是一块不折不扣的风水宝地——低洼缓坡,避风朝阳,背后群山簇拥,前面江水环抱,格萨尔王征战的马蹄从这里铿锵踏过,嘎朵觉悟神山在不远处终年守护,附近还有赛康寺和邦夏寺的喇嘛日日诵经祈福……几乎拥有尘世间存在的一切祥瑞。

提起布由村和布由嘉国,当地人都会讲到一个充满宗教意味的传说。

布由嘉国的后人

布由村最大的藏式碉楼布由嘉国的守护者土洛一家

一口大锅见证了一个家族曾经的繁荣鼎盛

藏式碉楼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乐园。

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孤苦无依的母子流落到称多县布由村一带。母子二人经过长途劳顿,身体早已虚弱不堪,只好在布由村附近的通天河畔坐下休息。这时,一条巨大的金鱼从水中跃出,向母子二人讨要食物充饥。虽然母子二人自己也只剩下最后一点儿活命的口粮,却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将仅剩的食物全部喂给了大金鱼。饥困交迫的母子二人无力继续赶路,只好在布由村停留下来,一边寻找食物果腹,一边搭了一间简陋的屋子遮风避雨。

或许是这对母子的善行感动了神明,让他们收获了意外的福报,自此万事顺遂,日子越过越红火。儿子在这里成家立业,后来还有了自己的马帮和牦牛驮队。他们在这里一边耕种放牧,一边与唐蕃古道上的商队进行贸易往来。随着财富越积越多,房子越建越大,人丁越来越旺,最终有了今天的布由嘉国。

古老的传说难免被笃信藏传佛教的布由后裔融进因果宿命的成分,更真实的说法是:布由嘉国的后人们都如同他们传说中的先祖一样善良热情、乐善好施。南来北往的异乡人,只要敲开碉楼的大门,冷了会得到一杯热腾腾的奶茶,饿了会得到一碗香喷喷的炒面。好德行换来了好名声,成就了这个家族薪火相传的兴旺,也赢得整个村落千百年来的繁盛。

功能纷繁多样的复合民居

在佛法的世界里,一粒微尘中藏着诸佛国土;而在一座碉楼构筑起的四方天地里,除了日常饮食起居,藏民生活中其他的主要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布由村的碉楼兼具生活、生产、宗教、娱乐和军事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按照藏族的价值体系,分别在整座碉楼最合理的位置得以实现。以布由嘉国为例,其顶层第四层是佛堂,用来供奉至高无上的神灵;第三层是接待室,用来款待八方宾客;第二层是主人的卧室,他们谦卑地将自己置于神佛和宾客之下;最下面一层则用来饲养牦牛——作为重要的生产物资,牦牛在藏民心中的地位已超越了家畜的概念,因此得以在主人的居所中得到一席安身之地。除此之外,楼顶还有开阔的晾台,丰收时用来晾晒粮食,节日时作为聚会和表演歌舞的场所;碉楼之间有隐秘的暗道,将每座建筑彼此连接,强敌来袭时可由此迅速逃生。

碉楼楼梯陡峭而狭窄

三代同堂守护一座古老的碉楼

碉楼脚下盛开着格桑花

藏式碉楼外观十分雄伟

与高大厚重的主体结构相比,碉楼的门窗显得格外矮小。

碉楼顶部的晾晒台

可以充当射击口的瞭望口

这些碉楼整体造型呈金字塔基状,四边形的剖面自下向上逐渐收窄,呈现出一种稳固的结构形态。与称多县境内绝大多数藏式碉楼一样,布由村的古碉楼全部为石木结构,砌体主要取材于当地特有的板岩。片状或块状的岩石层层堆砌,使墙体敦实厚重。从外表看,裸露的岩石带着粗砺的质感,但又在精准的排布下呈现一种秩序美,与周围的山川河岳浑然一体。

进入碉楼内部,看似不太能受力的木质梁柱结构,稳稳支撑起楼板和屋顶的重量。窄窄的木梯架设在两层楼之间,陡峭逼仄且并不加以固定,却在颤颤巍巍中保持了一种奇异的平衡。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巫新华看来,碉楼在建筑美学之外,其存在本身就是冲突和对抗的证明。部落之间的争斗和匪盗流寇的觊觎,让碉楼先天就具备防御属性。以布由嘉国为例,这座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拥有48个房间的建筑,有8个瞭望口,外敌来袭时,瞭望口随时可以充当射击口。不仅如此,布由村巷道极为发达,相邻的碉楼间以梯、廊、板等各种隐蔽的形式连接,一旦有外敌入侵,村民就可以通过暗巷逃生。

孤独的古村守望者

荒凉雄伟的碉堡

藏民的笑容像高原上的太阳

通天河畔有不少这样破败的古寨

藏寨中随处可见的玛尼石

并非所有的剧情都以繁华落幕。

因为年久失修,这些碉楼的使用功能逐渐丧失。特别是2010年发生的玉树大地震,使得原本已在岁月风蚀中艰难屹立的碉楼再次受到致命一击。出于安全考虑,原本居住在碉楼中的藏民逐渐迁出。无人居住,便无人养护,这些建筑日渐凋敝。

目前,整个布由村只有一户人家居住,也就是布由嘉国的主人——土洛一家。玉树大地震之后,30多户村民陆续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而土洛89岁的老奶奶青梅巴措却执意要留下来,守护这座她生活了70多年的碉楼。在她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依然不忘反复叮嘱家人:“布由嘉国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家园,是家族繁衍和兴盛的地方,绝不能丢下。”如今,康巴汉子土洛和他的母亲才样、妻子白玛永藏以及3个孩子,一家人略显寂寥地生活在布由嘉国脚下一处新建的平房里。孩子们读书要到45公里外的扎朵小学,路途遥远,平时都寄住在叔叔巴桑家。

时至今日,土洛一家的生活和他几百年前的祖先没有太大差别,种地、放牧、挖虫草依然是一家人最重要的工作和主要的经济来源。祖孙三代人都不太懂汉语,当和我们无法用语言交流时,就会羞涩地微笑,然后把各色各样的点心一个劲儿往我们面前推。高原日照下酡红的脸膛,绽放出的笑容也格外灿烂真挚。

最让土洛一家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发现了布由嘉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不仅为一家人在碉楼旁边建起了新居,还斥巨资对布由嘉国进行了抢救和修缮,并新添了部分照明设施。2013年,布由藏式碉楼经青海省人民政府认定,正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多县政府特地在碉楼外设立了文保单位的石碑。

吾云达村古老的佛塔

但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布由嘉国是在命运浮沉中被及时打捞起的幸运儿,而在称多县通天河沿岸,还有不少类似布由村的藏寨,状况也大体与2010年刚经历地震的布由村相似。对此,称多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罗松扎西忧心忡忡。

距离布由村十多公里的吾云达村,是一座文化特色鲜明的藏寨。除了错落的碉楼之外,村里还有美丽的石砌佛塔以及一排排被摩挲得发亮的转经筒。在这个有着近两千年居住史的藏寨中,保留了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藏族泼水节等传统习俗。然而,藏寨内碉楼的残损程度极其令人痛心。

凋敝的立体藏地文化史

藏式风格的器具

镶嵌虎皮装饰的藏式木箱

在罗松扎西看来,像布由村这样由藏式碉楼组成的古村落,具有极大的建筑审美价值、宗教文化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它们绵延千百年,保持了嘎域藏民最真实的生活形态和文化传统,是一方风物最客观的记录者。很多碉楼虽已人去楼空,却通过蛛丝马迹生动记录着当地藏民独特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走进一座碉楼,就如同走进一部立体的藏地文化史。

牦牛是藏民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碉楼中随处可见以牛皮缝制的袋子、用牛毛织成的毯子、用牛角磨成的器皿以及打制酥油的木桶。由于木材稀缺,绝大多数藏民家中无桌、无椅、无床,起居室内沿墙壁围放一圈卡垫,就是家庭集会和款待宾客的场所。而木质家具因为极其珍贵,被视为主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每一只箱子都描金绘彩、雕镂花纹,更讲究的还要镶嵌珠宝和珍稀动物的皮毛,极尽精致奢华。在天然质朴和富丽工巧之间,藏民秉持一种看似矛盾又兼容并蓄的审美态度。一方面,他们奉行天人合一的生活观,大部分生活用品都直接取自天然,就连在山坡上捡回的牛粪也会直接贴到墙上;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和色彩有着执着的偏爱,比如服饰也好、家装也好,但凡条件允许,都会在细节之处,用最丰富的色彩、最瑰丽的想象和最繁杂的工艺,精雕细绘出对美的理解和向往。

石砌白塔上藏民供奉的珠宝

诵经是藏民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

佛堂是藏民家中最神圣的地方。跨进布由嘉国第四层那扇精美的雕花木门,龛上的佛像和墙上的唐卡都浸润于厚重的藏香气味中,土洛一家每天都会在此诵经。至于其他人家,随着主人的外迁,佛堂也随整座碉楼一同被废弃。只有酥油灯几百年的熏烤在室内留下乌亮的痕迹和久久不散的气息,见证着一个家族持之以恒的虔诚信仰。

对于普通村民而言,世代居住的古碉楼虽然容纳了祖祖辈辈的记忆和情感,却仍然只是房子而已。高原地区木材稀缺,在修建新房时,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拆掉老房子的梁、柱和椽子。对他们而言,低成本、高效率地拥有安全宜居的新房,现实意义可能大过保护这些古老的碉楼。而完全靠政府来推动碉楼保护工作,经费缺乏无疑是最大的难题。

拨开命运十字路口的迷雾

古建筑的凋敝和古村落的衰败,如同人的衰老与死亡一样,是不可逆的过程。历史的文脉一旦被切断,以后无论如何重建、复制,也永远失去了灵魂。这些绵延千年的藏寨,如今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它们可能成为下一个宏村、西递村,下一个白哈巴村、图瓦村,也可能就此湮没于岁月风尘,消逝于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裹挟中。

在罗松扎西看来,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座露天博物馆,是承载传统文化和乡愁家恋的摇篮。然而,如何抢救、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古村落,如何把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对于区位相对偏远、交通相对不便的称多县来说,还是一道需要不断探讨的难题。

保护古村落是一项系统工程,称多县政府积极挖掘、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今年5月份,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村民发现了143个古岩画群,其中年代最早的岩画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与此同时,称多县作为丝绸之路南北大通道的历史地位也逐步得到确认。称多县得天独厚的藏传佛教文化,也让这块以帝师八思巴加持祈愿为傲的福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寻。

无论从审美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藏式碉楼的价值并不逊于开平碉楼、福建土楼和贵州苗寨,但只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才能带来更多的欣赏和机遇。输血施救的方式永远拯救不了一个群体,只有让这些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古碉楼和古村落内生出自养的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文旅资源,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开发全新的业态,通天河畔所有像布由村一样的古村落,才能重新生机勃勃地屹立于岁月洪流中。

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生活器具

古老的器具和手艺依然活在现代生活中

布由村周边的佛教文化资源

称多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罗松扎西(中)

制作酥油茶的藏民

跳称多弦子舞的藏民

嘎朵觉悟神山

嘎朵觉悟是与冈仁波齐、梅里雪山、阿尼玛卿齐名的“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藏语又称“觉悟夏尕”,意为“白圣客”。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它为主要圣山来供奉祭祀,每年从藏区各地到此转山朝拜的教徒络绎不绝。

邦夏寺

元代八思巴所建的萨迦派寺院,位于尕朵乡南约23公里处,为原当地蒙古族群众所信奉的萨迦派寺院。供奉的释迦摩尼额甲舍利子是邦夏寺的镇寺之宝。

尕藏寺

称多县境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萨迦派寺院。尕藏寺藏语称“尕藏班觉楞”,意思是“善缘富乐洲”,现存八思巴宝座、明代铸造妙金刚菩萨等重要文物,珍藏着《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一千余部。

赛康寺

又称“色航寺”,藏语意为“白光自宗永固寺” ,是称多县境内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格鲁派寺院。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在朝觐噶夺觉悟神山时,都将宝物赠予该寺。明清时期,康赛寺是藏区收藏珍宝最多的寺院。

拉布寺

玉树地区的格鲁派大寺之一,相传宗喀巴曾赐赠自己的头发、衣饰等作为泥塑佛像的装饰物,并赐度母像一尊。寺院周围的格拉山、叶热公嘉山、玛嘉山,均为该寺神山。

塞巴寺

赛巴寺建有名俗宗教文化展览馆。寺内有青藏高原珍稀动物的标本和民俗用品及各种宗教文物等收藏品近万件,对研究康巴地区藏族文化历史及民俗风情等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猜你喜欢
藏式碉楼藏民
古道散茶香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犬獒效应
藏式元素在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体现研究
“藏式”年味:“洛萨扎西德勒!”
GHOSTS OF GUANLAN
四川传统藏式餐饮空间设计的材料应用研究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
藏式吉祥文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