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耀鹏
该来的还是要来。10月19日,上汽大众安亭新能源工厂开工,这是大众首个MEB平台的新工厂。上汽董事长陈虹在现场明确表示:“未来上汽大众安亭新能源工厂将投产奥迪电动车产品。”
从“上汽奥迪”计划在2016年11月11日宣布开始,到如今历时近两年。如果从上汽低调推动该项目起算,至少有三四年之久。从6月底陈虹大方地承认奥迪获取了大众持有的1%上汽股份,到高调宣布生产计划,上汽奥迪项目终于不必遮遮掩掩,开始驶入快车道。换言之,钉子都拔掉了。
当年消息宣布后的整整7个月,以一汽奥迪经销商为一方(后成立奥迪经销商联会),以奥迪中国管理团队以及紧急驰援的奥迪总部高管们为另一方,双方剑拔弩张,以强硬对强硬。现在回过头来看,时任奥迪CEO的施泰德处理手法有待商榷。
正是这段时间,戴姆勒公司在中国理顺了渠道打架问题,在产品端发力。到了2017年年底,ABB在中国的销量座次刚好掉了个。奥迪痛失王座,固然主要因为产品更新跟不上对手的节奏,但是长达半年多的内耗和议题空转,造成实实在在的销量损失,让大众和经销商都很肉痛。更关键的是,长达20年的领先局面崩盘。
巨大的压力下,双方达成妥协,条款为:一、各方努力确保2022年实现销量90万辆;二、第三方不早于2022年1月在中国销售;三、销售网络统一;四、不增加上汽奥迪单独的经销渠道。
条款1相当于愿景,条款3和4意思接近,即上汽奥迪必须在现有经销商体系下卖车和服务。约束力最强大的是条款2,即规定了上汽奥迪产品上线时间。
现在看来,一汽奥迪经销商联会从一开始就知道,不可能终结奥迪两个伙伴的计划,经销商们希望尽可能地推迟,“反正5年后我们也不一定要卖奥迪了”。经销商与一汽官方签约到期后,保留退网的灵活性,但实际上,他们很难找到与奥迪品牌力相当且网络大片空白的主机厂。
此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奥迪官方无意挑战既定协议。但是,投资170亿元、产能30万辆的安亭工厂现在启动,预计到2020年10月份将正式建成投产。届时将生产奥迪、大众、斯柯达品牌电动车。
安亭工厂如果在2020年拿出奥迪产品,将如何解释?有一种说法认为,可以将奥迪产品到2021年底才排产,虽然有大众和斯柯达生产任务,但奥迪空转一年多,恐怕不符合上汽的利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MEB平台惟一生产线,安亭工厂将率先为海外提供奥迪品牌电动车。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奥迪方面撕毁协议,强行在国内推出上汽奥迪的电动车产品。这样一来,将重燃“战火”,而且双方届时都没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一切都成了现实。奥迪和上汽方面选择这条充满冲突和荆棘的路,可能性甚微。
在一汽经销商与奥迪的争执中,一汽并不出头,但其诉求底线是上汽奥迪不能与一汽奥迪使用同一产品序列。在两个大众的实践中,经常出现同平台的兄弟产品。发生市场对位、自己打自己的场景比比皆是。
但MEB不同,它是大众第一个电动车平台(更大型的PPE平台排产计划更靠后)。一汽无论如何挑不出毛病,但MEB更有条件增加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装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更大。到那时更可能的局面是,一汽奥迪将谋求在MEB平台下发展产品。毕竟两三年之后电动车必然拥有更大的销售空间。
另一个“吃味”的则是江淮。2017年6月,大众和江淮成立合资公司,生产电动车。上汽和奥迪计划,至2025年推出12款纯电动车型,覆盖从A到D的所有细分市场。
按照以前的套路,大众品牌将在A、B、C级别上与奥迪共用平台。上汽大众(也许还有一汽-大众)将分食这些车型。江淮大众的电动车产品将如何定位?西雅特品牌固然可以在每一个产品上都推出“廉价版”,比大众同平台车型低一个档次,但是电动车的衍生车型相对于燃油车要少得多,这与燃油车的玩法是不同的。
电动车的动力系统及其附属装备更简单,只能根据电池包大小来分出高功、高续航版本。这样的区分,对于跨品牌而言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将来江淮与上汽大众乃至上汽奥迪之间,大概率存在产品分层问题,进而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奥迪增加一个合作伙伴,既拓宽了产品线,也增加了覆盖面(奥迪此前在中国北方受众更广)。而且,就像一汽和上汽此前争相向大众“要车型”一样,敲打一个,迫使另一个就范的把戏,此前就玩得不亦乐乎。产品区隔,并不能阻碍大众。现在奥迪也获得了制衡权杖,就此对两个伙伴拥有了优势谈判地位。不仅如此,“经销网络统一”语焉不详,如何落实,还未有定论。在安亭工厂开建后就会逐步涉及渠道问题。如何减少内耗、降低磨合成本,将考验各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