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海南历史文化的品牌
——简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海南卷》

2018-11-19 23:21:05司徒尚纪许桂灵
新东方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南历史文化

司徒尚纪 许桂灵

海南作为一个热带海岛,区位、地理、历史、民族、交通、经济等都有其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海南文化,也不同于大陆,独具一格。相关的研究近年蔚为风气,成果不绝如缕。除了由地方政府资助出版的百余卷本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以外,个别学者的相关著作也不在少数。其成就固可珍视,令人欢欣鼓舞,但因其内容庞大,门类众多,卷帙浩繁,使用起来颇感不便,也难以凝聚、提升出海南文化的整体形象,真正反映海南文化的发展水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4年,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主持,符和积、朱寒松、范晓军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海南卷》①符和积,朱寒松,范晓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海南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以下简称《海南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洋洋48万言,是海南文化发展历史上一件盛事。特别是该书总结了海南文化在各阶段发展的心路历程、特点和规律,并提供了一系列纵横剖面,从而在全国亮出海南历史文化的品牌,彰显海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非常值得重视、宣传和推广。

首先,这是海南文化一个总结性成果。海南文化虽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的海岛性和特殊历史进程等原因,故海南文化又有很大的相对独立性,可视作一个特殊海岛文化单元,在全国地域文化版图上占有独到地位。故对其研究和评价,宜另辟蹊径、视角和标准,以有别于大陆其他文化板块。而对海南文化已有研究成果而言,大体可分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门类文化,包括海南民族、宗教、风俗、历史人物、海洋、农林作物、艺术、博物、考古等,提供了单个文化要素的特征、时空分布和风貌。如黎苗回族文化、冼夫人信仰,丘濬、海瑞、苏轼等名人,南海权益、渔民更路簿、宋氏家族、热作、作家群体及相关作品等,林林总总,为海南文化之大观。其成果如陈雄《冼夫人在海南》、吴永章《黎族史》、周伟民和唐玲玲《南海天书》、郝思德《南海文物》等。第二种是断代文化,反映海南文化历史性特征,从古到今不乏其作,但以近现代海南文化为主。近年问世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包括特区、历史、社会、名人、文博、民族、华侨、文学卷,以及海南研究精品、海南学者学术精品卷等即属其列。其他典型的如张朔人《明代海南文化研究》、闫广林《海南历史文化》(论文集)和《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等。第三种为区域性文化,以海南某个地域单元(如县市、区镇等)为对象的文化现象,即共时性或曰文化地域差异所产生文化分野。在海南主要是陆地和海洋、汉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差异研究成果。前者如新旧版海南各府州县志,王建璋、王隆伟《崖州史话》,杨其元《海南天涯海角摩崖石刻》,政协三亚市委员会《海南伊斯兰文化》等;后者如鞠继武《祖国的南海诸岛》,周伟民和唐玲玲《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等。还有一种是建省以来兴起的海南文化产业,它吸收了门类和区域文化成果,转变为经济形态的文化事业,如海南出版、新闻、广告、娱乐、会展、旅游等。近年海南出版业从无到有,就以选题新颖、质量上乘而在同行中异军突起,《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丛书面世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这些文化成果,都只提供海南文化某个层面、片断、点状或专题性成果,即使《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洋洋大观,卷帙浩繁,但它们的机械相加,也不能反映海南文化整体面貌和水平,只是不同文化要素的罗列罢了。恰恰在这方面,《海南卷》从纵横结合视野,上编在纵向上考察海南文化从古到今(指辛亥革命前夕)发展过程、各阶段特点和规律,并提供一系列文化剖面,可以说这是海南文化发展史。海南文化从远古时代发轫,经西汉至隋唐五代汉黎文化融汇,宋元文化发展、明代文化繁荣,到清代文化多种变化,标志着海南文化自觉和成熟。海南文化的发展历史阶段性、连续性和性质的差异性,一目了然,从而达到认识海南文化发展规律的目的。该著下编在海南众多文化要素中,紧紧抓住其重点和亮点,加以横向阐述。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海洋文化、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民间文艺和手工技艺,以及名胜古迹等,这五大构件是海南文化基本骨架,支撑起整个海南文化体系。对每个文化门类,作者都作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发端于其文化渊源,表述其文化形态、内涵、景观特色、历史变迁、空间分布,与周边文化关系等,使之高屋建瓴,一览无遗,将海南文化主要组成及其内在特征和相互关系和盘托出。例如对以往研究较少的海洋文化,该著从海洋文化基本理论出发,以南海诸岛考古和文献为基础,从地名演变和海上丝绸之路兴衰着手,突出南海海洋文化久远历史和“以海为商”文化内涵,同时又以渔民使用《更路簿》为核心,反映“以海为田”海洋农业文化内涵。这两者的结合,足证南海海洋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风格鲜明,在全国海洋文化中堪为翘楚。

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海南人来自四面八方,故“移民文化”是海南文化一个最大特点。该著追溯岛上汉、黎、苗、回族来源,以方言、风俗和冼夫人崇拜为标志的族群文化融合,彰显海南文化多源同归于一体的文化风格。此外,对其他文化要素,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和舞蹈、戏曲、手工艺等,也从它们源流、嬗变、景观、地位和影响等出发,一一备述其详,再现了它们的本来面目,构建起海南历史文化地图,使读者如同站在明朗高处,对海南历史文化万紫千红风貌一览无遗,留下深刻印象,获得学术和艺术的满足和启迪。

其次,这是一部海南历史文化在全国的奠基之作。作为我国海岛文化一个类型和范畴,海南文化有其特殊地位、内涵和风格,有待破解的文化密码也不在少数。如海南黎族临高族群来源,南岛语族人群及其语言遗存,岛上少数民族适应热带雨林环境采取的方式,很多悬而未决问题,都可归结于文化生态范畴。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亟须深入探讨研究。

这些研究,离不开对海南文化的总体、全面、系统的把握,才有可能作单项、定向的研究。基于此,该著经中央文史馆反复论证,多位著名专家认同,无疑具有很高权威性,可经得起推敲。它作为海南文化代表作,在《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丛书34卷中占有自己地位,并与其他各卷比肩而立而毫不逊色,故可作为今后海南文化研究的标杆和准绳,立论之张本。也赖有其书,海南文化可以走出本岛,与其他地域文化作比较研究,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海南文化,改变对海南文化一些偏见或错误认识,使之挺立全国地域文化之林。

再次,该著覆盖面广,发前人之所未发,切合“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旨趣。该著从时空两个维度覆盖海南文化各个角落,可谓是集海南历史文化大成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海南文化百科全书,可供不同部门、地区、人群和目的使用。而在其内容结构中,是对海洋文化高度重视,设立专章,着力铺陈南海诸岛文化遗存、地名演替、海上丝路发展、“南海天书”《更路簿》价值,这是以往研究海南文化被忽视或淡化了的一个领域。这种补充和强化,是海南人海洋意识觉醒和提升的一种表现,更为当前捍卫南海诸岛领土主权、争取南海海洋权益服务,也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此外,《海南卷》也不乏文化创新,为研究海南地域文化提出新思路和视野。最明显一点是将海南海陆国土并重列为海南文化承载体,接两种地气,极大地扩充了海南文化版图,也增加不少新鲜内容。这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关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贬徐闻,是否来过海南,中外学界见仁见智。本书虽未下肯定断语,但罗列不少与此有关材料,如涉海南诗歌达30首,在剧作中也有不少岛上人物活动、民俗风情,这说明汤氏到过海南应大有可能,这些也成为研究汤显祖生平、成就的有力证据。

最后,《海南卷》在写作体例上,一如整套丛书,在每节下设置三至五个小标题,高度概括相关内容,文字短少精捍,画龙点睛,十分醒目,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有效,这是已有海南著作中罕见的。

明代以来,海南历史地位蒸蒸蔚起,明太祖赞其为“南溟奇甸”,名人名家接踵而起,各类著述应运而生,出现文化持续繁荣景象,到清代更上一层楼。新中国成立后受行政建置束缚,海南文化始终未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只在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才作为一个独立地域单元,带来地域文化蓬勃发展新局面。《海南卷》就是其中产物,所以宣传、推介、加工和再创作这部著作,甚有必要。对此,中央文史馆还号召续写辛亥革命以来近现代海南文化。特别是建省30年来,海南文化又增添新光彩,相信将会有更辉煌海南文化著作问世,以形成海南文化研究前后相继书系。

猜你喜欢
海南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谁远谁近?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
为海南停留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