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豪
海口骑楼在海口市如火如荼的巨变中已经到了一个极其重要关口。尽管海口市近年加快了保护力度,让中山路、水巷口、博爱北几条街的骑楼修缮得到一定进展,但对骑楼老街赖以依存的片区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这里谨作如下思考。
海口骑楼自何时开始?何以成形?据考,从700年前的南宋第一栋四牌楼街(今博爱北街)落成开始,特别是近代对外开埠后,因中外人文交融和商贸日益发达,逐渐形成了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水巷口、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建筑景观,由此构成了一大片既有明清遗风,又俱南洋风情的繁华骑楼街区。
以最先形成密集骑楼的水巷口为例,水巷口片区紧靠四牌楼街区,又有以水网为交通的特点,因此首先形成了码头水道街铺。直到目前,不少骑楼还保留有仓储的功能。水巷口西南侧的大部分铺面,都是当时沿着水岸线建起来的,旧时还有一个美丽名称,叫“毓秀坊”。“毓秀坊”片区的水陆驳运聚散枢纽功能产生了水巷口的骑楼街。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发端,还是从商务促进来看,片区的地理状况和人文环境都对骑楼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经过全国推选,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国家最具权威的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揣着这份荣耀和自豪,捧着如此稀有珍贵的瑰宝,海口于2015年初对外宣布基本完成了海口骑楼博爱北、水巷口、中山路三大街面的修缮工作,有60多个“老字号”恢复原貌,并对外开放。这虽然是个好消息,但对于在瑰宝光环下太多负重的美丽危楼,对于海内外许多一直热爱和关心海口骑楼的人们,还是难以释怀的。据2013年初选,海口骑楼有300栋急需修缮维护,但我们用了5年时间仅修了60栋。这么多栋“垂垂老矣”的海口骑楼何日是出头?而且有媒体在宣传报道当时喜悦观感后,还是忧虑地反映:“走进骑楼老街内部,部分街区的骑楼建筑外貌还是处于较为残破的状况,环境卫生还有一定的距离。”显然,海口骑楼的保护似乎还在低端的立面装饰中转圈圈,颇具功力和匠心的整体修缮非但得不到普遍的加速,而且还因为困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变得举步维艰。
其实,海口骑楼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因幼稚而迟缓,因短视而沉重。只有创新优良的片区保护,才能承载起骑楼风韵矫健的步履。
我们无妨回顾一下海口骑楼保护多年来走过的路,通过三个阶段的比较得出这个道理。
一是得胜沙路修整的第一阶段。基本方式类似乡镇风情的立面装饰、道路硬化,蜻蜓点水,扫扫门面。这一阶段的骑楼保护,仅仅是着眼于街道整洁、环境卫生、防火防盗而已,文化不彰、历史不显、精品不现、档次不提。而且不少整固和装修简单粗暴地改变风格,以新换旧,以时尚代替旧装。甚至把本该庄重威严的老海关楼及整个原址场地也见缝插针地盖上新楼,时尚地装饰起来,大红大紫,五彩缤纷——如今已经找不到原先的风格和式样,整段中西交融十分丰富的街面遗存连同老海关这幢中国名家最早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完全没有了文化的厚重,也丧失了历史风情。虽花了多年的努力,费了不少功夫,但依旧是低端的服装排档和地摊叫卖模式唱主调,而且还破坏损毁了许多文物原貌。
二是中山路模式的第二阶段。即经过得胜沙路阶段肤浅式的保护后进入到中山路段的增强期。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我们对海口历史文化开始有了比较好的体会,特别是对海口骑楼,从街道门面到楼宇内宅,在加固整理、改造保护上加深了修旧如旧的理念。经费投入成倍增长,保护力度深入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整体楼宇的风貌上,文化氛围也得到强化,政策的关注与倾斜都提升了档次。
比如中山路的天后宫从私有回归到公益,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作了很大努力。这也让天后宫在修复好原貌的基础上再扩展重建了一个新的大庙。
这一阶段,海口骑楼取得了从点到面、由小到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还是小家碧玉的式样。狭长短小的立面小街一物一件单座个体虽有相连却没纵深,宛如一条平静无趣的小沟渠,找不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山川河流的感觉。我们不谈誉满全国的上海石库门、田子坊,仅仅在同时期,著名导演冯小刚在海口近郊“山寨”了一个叫做“冯小刚电影公社”的民国小街,其效应与人气,就把正宗正版的民国南洋骑楼比下去了。当然,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骑楼的历史文化保护大有可为。
三是接下来的从长堤路东段上来的水巷口到博爱北路、新民西街等片区伸延发展的第三阶段。
显然,这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保护发展时期。通过对水巷口段落海口骑楼的保护,原来整个十分破败的水巷口街面连同长堤路、博爱路、中山路一带,立马繁华高档起来盖过得胜沙路百年繁盛的风头。与各时期修整的段落相比较,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片区的感觉,即片区保护片区推进,片区景观呈现片区效应。也就是说,海口骑楼保护到了水巷口段落,开始有了片区的视野。
我们可以审视一下,在修缮水巷口及博爱北路骑楼时,在临长堤路段贴着水巷口街区建起了一个“骑楼旅游集散广场”。这里没有建“假古董”,而是“遵循海口骑楼老街南北方纵向肌理布局,设计成了简约的新骑楼风格,并将骑楼剪影巧妙映射在建筑外立面上,既与长堤路边的风景协调,也与水巷口骑楼老街上的老骑楼风貌遥相呼应”(人民网评)。在地下建有能容纳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较好地解决这个片区骑楼老街停车的现代交通问题;在上面则以骑楼格调在街区历史文化的照应下,引入国内外特色精品文化主题酒店。通过深度挖掘与融合海口骑楼文化而与旅游嫁接,使之以文化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差异性服务市民和游客。
笔者以为,这真是神来之笔,不但让水巷口、博爱北、中山路一带的文化街区得到充分拓展,而且给海口苦苦寻觅的旧城历史文化保护,特别是为海口骑楼老街的传承打开一扇窗户。
首先,作为独特历史文化风貌的海口骑楼老街,不能仅仅着眼于孤立单独的建筑个体,它必须是与周边片区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整体生态系统。其次,海口骑楼老街不管是商贸业态,还是生活风情,只有通过周边关联片区的纵深延伸,才能不断地得到很好的演变深化和时尚繁荣。最后,海口骑楼周边片区既是城市生活工作的聚集中心,又是人文历史的发祥地,蕴藏着钻石般的级差地租。这是消弥骑楼原始保护成本和提升骑楼价值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试想,海口骑楼老街在尽可能恢复原貌的同时,顺势以周边片区的市井老巷、宗庙社台以及古寺老树为历史坐标和保护纹理,规划古典路网,设计历史文化广场,控制人口和楼层,或保留或精巧地仿制建造海南各地著名的老民居、老南洋小街、老风情小院,打造出片区各段与骑楼老街相适应、相协调、相依存、相促进的市民商住社区。凭借城市中心如此风情精巧、容积率又非常低的高品质片区物业,价值绝对是外圈商区高楼的翻倍。如果加上政策倾斜,在骑楼保护深入片区进行征用置换与拆迁安置上,根本就不会有骑楼保护成本过高、市场门槛难以逾过之虞。何况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个不能以金钱衡量,能够记录和承载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城市精神家园呢?
厚重的历史文化名街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社区作为滋养,并以相互交融的市井片区作依存和支撑。海口骑楼老街,不是封存的文物,不是凭吊瞻仰的古董,更不是独立于现代生活的封闭空间,而是当下鲜活流淌着的时尚生活和承接现代繁华的浪漫港湾。这既需要真实地恢复原貌,又必须得到充分的滋养活化。只有通过周围片区的保护改造,才能让海口骑楼在时空上得到历史人文不断的涵养。
活化海口骑楼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是现实问题:不管是骑楼老街,还是周围片区,都是岁月久远的老旧城,人口密度高,建筑质量和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比较恶劣,更新与活化势在必行。然而目前城市大规模的棚改常常推倒重建,盖上千篇一律的高楼,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处于濒危或逐渐消失状态,历史名城明显透着危机,周边片区十分需要保护性的开发。
其次是价值认知:既保护好骑楼,又要尊重和维护片区滋养活化的功能,充分认知骑楼与片区都是城市文脉的发祥源和承载地,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骑楼与周围片区互为一体,是活化城市历史风情、提升城市人文品格、舒展城市生活空间、相互交融又别开生面的不可分割之风水宝地。
最后是社区营造: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同时开展,整合修复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仿造和移植本土或域外风情民居,开发既能留住客人,又便利居家生活的小院、小区,提升发展符合骑楼业态的经济模式。
从以上三个方面考量,我们可以试推演一下得胜沙骑楼片区的保护和开发:
这是个集几百年中外古今历史文化于一身,又历南洋商贸繁荣而不衰的文化名街。从古代的冼夫人祭坛、王佐西天庙到近代民国南洋豪宅,从曾经的各国领事馆、洋行、邮局、教会医院到充满欧式风格的海关钟楼风景,等等,都是十分珍稀的人文历史故地,一直都是让海南人民引以为荣,让外地游客好奇和神往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硬件上,把后街西天庙一带到竹林村琼崖一大旧址片区,保护改造成有各式本土或域外风情的居民风情小院、小公园、小文化主题广场,乃至仿古建造中外各式商住旅馆客栈。往北面把海关大楼连同旧址广场交回作公益,整个钟楼长堤江岸片区当作历史文化广场和旅游休闲安排。在软件上,一方面借名楼故居、古庙老宅、纪念馆所进行各类小型会展经济活动等,在著名历史遗址上成立各种协会和研究中心。把海关旧址设为城市历史博物馆,常年开办各种讲座和展览,逐渐形成各种文化会所、讲习馆及历史文化名牌地标。另一方面,让后街片区统一在骑楼文化传承的业态下,形成这么一种氛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市民生活百态,品尝当地特色小吃,感受特色民俗;在这里,是当地市民生活的集中呈现,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让底蕴、热闹、休闲、文艺等气息在这老街上飘逸、迷漫、交织……
总而言之,片区保护开发是骑楼老街风情焕发的天平砝码。在翻天覆地的城市巨变中,海口厚重的城市历史文化面临着不是保护、就是毁灭的变道路口。现在只有一个结论:再不开始,就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