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迁、广州先后发生两起儿童硼砂中毒事件,而罪魁祸首竟是风靡儿童群体的 “史莱姆泥”。事实上类似中毒、过敏甚至致死事件已非个案,众多不合格彩泥 (造型黏土)已成为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潜在杀手。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生产标准较低。目前我国彩泥 (造型黏土)生产主要遵循 GB21027-2007《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GB 6675-2014《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和QB/T2960-2008《彩泥》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在对可迁移元素的限量标准部分,我国共规定了锑、砷、钡、镉、铬、铅、汞和硒等8种可迁移元素的最大限量标准,这一标准远低于欧盟标准。欧盟EN71-3标准中最新检测元素共有19种,分别是铝、锑、砷、钡、硼、镉、铬 (III)、铬 (VI)、钴、铜、铅、锰、汞、镍、硒、锶、锡、有机锡、锌,而且限值更低。宿迁、广州发生的儿童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硼元素,欧盟标准有规定,我国国标中则没有纳入。二是不合格产品泛滥。按照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3C认证体系)的有关规定,彩泥 (造型黏土)属于强制认证产品,非经认证的产品是不能销售和使用的。但是现实中由于彩泥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市场大、投资少,很多不具备生产资质的小作坊也纷纷加入到生产大军当中,导致很多 “三无”彩泥和不符合标准的毒彩泥,通过网络等线上渠道和文具批发市场、小超市、小文具店、小杂货店等线下渠道流入市场,特别是大量流入学校周边。更有不良商家以次充好,鱼目混珠,对知名的品牌进行仿制。江苏省质监局2015年曾对彩泥产品进行了抽检,监测的100批次样品中有62批次不合格,主要问题是部分产品存在可迁移元素、防腐剂超标,问题相当严重。三是网络售卖渠道监管难。当前,大量的彩泥 (造型黏土)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售卖,这种C2C或B2C模式,给执法监管增加了难度,监管没抓手,存在较大盲点。四是简便监测手段不足。彩泥 (造型黏土)生产涉及使用膨胀剂、胶黏剂、固色剂、防腐剂、保湿剂等很多成分,相关的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也十分复杂,目前尚无简便、便宜、易于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检测手段 (如试纸、检测盒等),群众仅凭看包装、读标签、闻味道等传统手段难以辨别真假优劣。
为此建议:一是提高生产标准。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启动修标工作,对标欧盟EN71-3标准,修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增加可迁移元素和胶黏剂种类,严格限定最大限值,重新制定我国彩泥标准。二是加强精准执法。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文具批发市场和学校周边的小超市、小文具店、小杂货店等实施 “精准监管”,严厉查处 “三无彩泥”、“毒彩泥”及原材料,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对发现问题的,以 “销售末端”查 “生产源头”。三是堵塞网售漏洞。针对网络销售情况,强化网络平台的审查责任,凡是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无强制认证证书的,一律不准上架,已经上架的一律强制下架。针对上架产品,定期组织抽查检测和验证,对售卖不合格商品的卖家进行处罚、注销账户等处理措施。四是研发检测技术。鼓励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借鉴甲醛检测仪器和试纸的经验,研制轻便型通用性可迁移元素检测设备或试纸,方便消费者自我检测。(王维礼,民革青岛市北区第四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