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明武
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全线建成之际,有人问:“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说:“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的贡献最大。”此话一出,多家报纸杂志纷纷转载,因为它再次验证了一个几乎大家都明白却又有很多领导者想回避的道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管理学中有一句话:“如果没有不满,就没有改进。”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意见,使三峡工程的施工更注重科学论证、更加完善,这些意见都成了后来进行决策、规划、施工的“金玉良言”。
春秋时期,有个人叫高缭。他为人谨慎,在齐国丞相晏子手下安安稳稳地做了三年官,从没有犯过什么错。这样谨慎的官员本应受到奖励,不料却被晏子辞退了。
别人不解地问晏子:“高缭鞍前马后侍奉了您三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您不仅没有给他职位,反而将他辞退了,这是道义允许的吗?”晏子回答:“我本是一个鄙陋的人,如同一块弯曲凸凹的木头,必须要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劈砍,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器物。但高缭跟随我三年,看到我的过失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晏子当然不是“鄙陋”之人,他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机敏善辩闻名于世,还留下过“晏子使楚”“死马杀人”等经典智慧故事。这样一个睿智的人还要别人不断给他指出过失,那是因为他知道反对意见对人的帮助是巨大的。
司马炎29岁时,因父亲司马昭去世而承袭王爵,30岁灭魏称帝,44岁灭吴统一天下,并开创了有名的“太康之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武果断的人物,在立储的问题上却出现了重大失误。司马炎一共有26个儿子,其中不乏聪明睿智者,但在长子司马轨夭折后,司马炎就选定次子司马衷作为太子。
看到晋朝的天下将要传给司马衷这样一个智力低下之人,大臣们十分着急。他们不断给司马炎进谏,希望司马炎更换太子,但司马炎就是不为所动。
在作政治军事决策时,司马炎是勇于积极纳谏的。然而,在立储这件事上他没有能够积极纳谏,最后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智力低下的司马衷,为后来的政变和司马家族被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古至今,司马炎现象在一些帝王将相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面对下属的反对意见,他们中有的能够认真听下去,甚至有的还公开鼓励大家提出反对意见,但也就是听听而已,最后的结果常常如《资治通鉴》上所言“上不纳”。
不纳,就如同白说,这会影响大家提意见的积极性,时间久了,大家也懒得再提什么意见了。所以,对于反对意见,仅仅做到“喜闻”还不够,还要有所行动,对反对意见认真分析、归纳,发现意见背后的“金矿”,将其消化吸收,成为自己正确决策、合理执行的重要依据。
在《水浒传》里,当108位好汉聚义水泊梁山,并排完座次之后,作为他们的首领,宋江开始考虑众兄弟的前途问题。继续落草梁山,会被世人嘲笑为“贼寇”,早晚也会被朝廷剿灭。因此,为了兄弟们能够“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宋江决定接受招安。
重阳节那天,宋江乘着酒兴写了一首《满江红》,并要乐和当众吟唱。不料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时候,武松第一个站起来大喊:“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却冷了弟兄们的心!”就连唯宋江马首是瞻的李逵也站起来反对。
接受招安的态度刚刚冒头,就遭到如此反对,这对宋江打击不小。他知道如果不掐掉这些反对招安的“刺头”,招安就别想顺利推进。于是,宋江开始做这些反对者的思想工作。
抛开宋江接受招安结局好坏不论,单就他给兄弟们做思想工作的行为来说,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的。在一个班子里,有些意见可能是幼稚的、不合理的,但它又确实在很多下属的头脑里存在。如果无视这些反对意见的存在,就可能引起某些人公开反对;即使不反对,他们选择消极抵制,也会影响工作顺利推进。所以面对反对意见,“一把手”要像宋江那样,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积极沟通交流,引导他们走出误区,消除心中块垒,使整个班子团结一心朝着阳光的方向前进。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