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文明乡风培育

2018-11-19 15:12:35钟小东
新东方 2018年4期
关键词:乡风乡贤海南

钟小东 赵 影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城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就包括“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镇化进程不是以乡村的荒芜作为代价,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应是齐头并进的。由于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强烈且多样化。随着旅游经验的逐渐完善及闲暇时间的限制,近距离的乡村旅游需求量日趋增长。在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目的地居民一般是游离于景点之外,难以共享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这种模式造成旅游景区、游客、当地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除了景点,游客难以感受到旅游目的地人文风情。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改变以往景点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全域旅游的视角去发展乡村休闲游,让乡村居民广泛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乡村的风光,更是乡村的人文风情。

一、培育文明乡风对发展海南乡村旅游的意义

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海南旅游业得以长足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海南的名片。除了广袤的海岸线外,海南还有独特的陆地景观与风土人情,这些都还未被游客广泛知晓。这种状况不仅使游客少了旅游选项,也限制了海南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全域旅游开发理念的指引下,海南乡村旅游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进行开发。

海南的乡村旅游具有天然优势。一年四季长夏无冬的气候、优质的空气、独特的热带植被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海南地处我国南域,又是岛屿省份,由于交通不便自古以来与内地的往来受限。这种不便利一定程度上使海南的文化受内地文化影响小,具有独特性。由于基础薄弱,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现代化进程起步晚、速度慢,这也使得海南乡村文化得以更好地留存。这些乡土文化根植于乡村,如果其赖以生长的乡村环境改变或消亡,这些文化也将不具有实际意义。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乡村数量的减少是必然趋势。消失的不仅仅是村庄,与乡村相伴相生的乡村文化也会随着人口城镇化逐渐流失消亡。由于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逆的趋势,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精髓,使其融入乡村旅游产品中,“活化”于乡村旅游之中,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方可使这些正在逐渐消亡的乡村文化保存发展下来。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反映了乡村居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快节奏、多变化、枯燥工业化的生活,乡村生活给人以安定祥和、恬淡自足的安全稳定印象。乡村旅游最为吸引游客之处不仅是自然的农业风光,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的古朴乡村生活是现代都市人们向往之所。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方能吸引游客。

受教育资源分配及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所限,乡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按现代社会人口素质标准,乡村居民的综合素养相较于城市居民也偏低。这种状况在海南农村体现得更为突出。矛盾的另一面是,虽然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但多年来乡村生活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不良生活习性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而传统的乡贤文化、宗祠文化等又未能得以继承传扬,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却流传下来,乡村风气已发生了转变,原来吸引人的古朴恬淡的乡风正在逐渐消失。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提升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使乡村居民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在乡村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用文明言行来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消除各种丑恶现象,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镇。文明乡风是维护海南美丽乡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不仅能促进乡村生产生活,也是海南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点,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南乡村旅发展中乡风民俗的现状

青山绿水是乡村之美,乡风文明也是乡村之美。受自身固有传统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双重影响,海南乡村的乡风民俗既保留了淳朴善良、简单古朴的优秀传统,也同样存在着各种与现代文明相悖的不和谐之处。

(一)过分强调物质建设成果,乡风文明地位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经济建设的重视,物质文明的地位越发受到关注。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物质建设成就当然是不容忽视的,但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更应得以重视。在对农村的各项考核中,经济指标比重远高于精神文明指标;在海南农村,不少人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生活富裕起来,在村庄里的话语权也提高了。逐渐形成一种“有钱就有一切”的认识,过分地追逐经济利益成为广大农村干部及村民的共识。铺张浪费之风、攀比之风逐渐盛行;为了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环境、不顾伦理道德之行也时有耳闻。受教育水平所限,村民意识不到文明乡风的重要性,公德意识不强,农村文明程度有所下滑。

(二)生活单调,道德观念弱化

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是乡村关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风气的体现。受经济利益驱使及传统文化缺失的双重影响,村民家庭伦理道德观念愈发弱化,家族内因争夺利益引发的经济纠纷、不赡养老人等情况日益增多;村庄内过公期、婚丧嫁娶、升学入宅贺寿等场合大操大办,村民之间相互攀比,水涨船高的礼金已经成为不少生活尚不富裕村民的一项沉重负担。由此引发的家庭、邻里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乡村文明和谐。

乡村生活是相对简单单调的,娱乐方式单一。村民在每日闲暇、节假日、农闲之余缺少多样化的娱乐选择;由于文化素养基础相对较弱,村民没有读书看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精神追求,酗酒赌博等不文明行为在海南不少村庄存在较广。这类活动不加以控制,不仅因花销过大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还极易引发家庭矛盾,夫妻之间因此发生打闹、反目乃至家庭破裂。特别是对自制力差的青年人而言,因赌博诱发吸毒、偷盗等违法行为将自己送上不归路,严重影响了家庭稳定及乡村社会的和谐。

(三)不重视现代契约精神,诚信缺失

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契约精神不仅是现代经济和谐发展的助力因素,更是现代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重承诺、守秩序方能构建现代和谐社会。越是经济条件好的高素质人群,契约精神体现得越为突出,因为违反契约精神而受到的损失反而更大,这更促使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海南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受限;其生产生活范围狭小,对外经济交往少,受现代契约精神的影响面较小,村民没有意识讲究诚信为自己带来的巨大益处。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是由血缘、地域而发展起来的“熟人关系”,传统文化中“温、良、恭、俭、让”在熟人之间贯彻得很好,但对初次交往或交往次数不多的外来游客而言,人性中“恶”的一面特别容易凸显。为追逐短期经济利益在乡村旅游服务中会出现尔虞我诈、不重承诺等负面行为。这种短视行为破坏了淳朴的乡村风气,影响了游客的美好感知,不仅难以吸引回头客,长远来看将会摧毁乡村旅游秩序。

(四)优秀的乡村文化未得以传承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中固然有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之处,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今天仍具有时代意义。根植于乡村的乡贤文化、宗祠文化在调整乡村社会人际关系、乡村治理中曾经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家族观念的淡薄和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正在逐渐消失。当前乡村中薄养厚葬、家庭矛盾丛生、青少年品行不端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缺乏这些优秀文化指引的结果。

由于缺乏教化与传承,传统的仪礼、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现代的快节奏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简洁便利,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缺乏仪式感。传统的仪礼在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不仅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乡村游客而言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将这些根植于乡村的文化与仪礼挖掘出来并进行传承,能使乡村旅游更具魅力。

三、构建海南乡村旅游中文明乡风培育机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多重旅游要素全面协同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海南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要进行科学规划,在乡村原有基础上建设乡村旅游硬环境,还要加强乡村软环境的建设,即友好文明的旅游社会环境。在当前海南乡村风气尚不尽如人意之际,构建文明乡风培育机制,逐渐打造出友好的人民、文明的举止、清洁的环境、安全轻松的氛围等,使海南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

(一)现代公共治理与传统礼俗相结合,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礼俗社会,通行伦理规矩;而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崇尚契约精神。当前我国乡村作为一个熟人社会的状态还没有根本改变,约定俗成的规矩即“礼”仍是调节乡村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但毕竟乡村社会受城市生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文明乡风的培育仅靠传统的道德力量难以实现,需要相对完善的乡村治理机制做保障,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礼俗文化中找到共同支点,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使文明乡风的培育具有制度的保障。

通过乡村治理制度的完善,对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中不符合文明乡风之处进行限制约束,弘扬积极向上的作风,调节家庭矛盾与邻里关系,为村民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途径与机会,改变村民的传统落后观念,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使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内生力量,成为乡村旅游中的建设主体。有序文明的乡村习俗蔚然成风,将成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要素。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我国当前旅游者中城市居民占绝大多数,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就是使乡村旅游资源对城市游客产生吸引力。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碾压性效应。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乡村居民有意识地模仿城市生活,对传统习俗不加选择地摒弃,城市与乡村越来越有同化的趋势,这种文化的趋同对乡村旅游无疑具有致命性的打击。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核心就是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消失,游客找不到对乡土的留恋、找不到对以往集体记忆的认同感,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何在?

由于漫长的农业社会相对闭塞的自然经济,各地乡村都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本地文化,例如海南的黎苗文化、冼夫人文化、疍家文化、妈祖文化、道教文化、各地宗祠文化等,这些文化根植的土壤就是乡村,离开乡村将失去生命力。各地乡村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精髓,在乡村建设中融入本地文化内涵;制定本地文化建设综合方案,兴建文化场馆,打造本土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使本土文化活化起来,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去,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文明乡风是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整体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起来,文明乡风才具有良好的培育环境。

(三)构建立体式礼仪教育格局

人们对某一地风气的认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规则方面,包括社交礼仪、风俗习惯、个人形象、环境卫生等,这是易于被人直接感知的;二是当地社会整体精神风貌和人们内心深处的幸福感,这是更深层次的感知。这两个方面均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组成部分,均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产生影响。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如何改善这两个方面,提升旅游吸引力?当务之急是要从人们易于感知的行为规则方面着手,开展乡村礼仪教育。人的礼仪素养包括内与外两部分,外在的即行为素质,内在的即礼仪文化与综合素养。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即为此意。内在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外在行为素质的养成则不需过多时间。

在乡村旅游中,村民的生产生活也是乡村旅游的组成部分,村民是乡村的主体,是游客感知的旅游吸引物之一。相对城市而言,海南乡村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均较为落后,缺乏文化熏陶及系统礼仪学习的乡村居民有诸多不良习惯,无论是在个人形象、言谈举止还是人际交往中,都缺少规范的约束,不良行为随处可见。要建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式礼仪教育格局,对村民进行礼仪教育。一是通过前文提及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促使村民提高学习意识,促使村民意识到自身礼仪修养的不足,自发学习。二是通过家庭对青少年开展礼仪素质教育。中国自古就有“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的教育理念,乡村居民的文明礼仪素养要从孩童开始抓,通过日常生活建立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规则,孩童时期的教育成果将会受益终生。三是学校教育。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素质拓展课程中,学校礼仪教育强化效果更为突出。四是社会教育。在经济生活中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礼仪规范,特别是乡村中的节庆活动、重大典礼等活动中能更加强化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四)发掘与培育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曾在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封建社会时期官方统治未深入到乡村,乡村的治理主要是通过乡贤将县级行政单位与乡村居民连接起来。乡贤在乡村享有很高的地位与话语权。乡贤主要指传统乡绅阶层中有贤德、有文化,在乡村公共事务中有所担当的人,也常指称现当代乡村社会中的贤达人士。乡贤文化既包括古代乡贤留下来的文物、文献、传说以及热爱乡土、关心乡村世道人心及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以德服人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又包含了现代乡村精英对传统乡贤精神的继承、践行与创新。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的乡村治理中发挥了作用,在当今乡村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发掘乡贤文化,培育新乡贤,通过乡贤的模范带头作用与协调乡村秩序的能力,培育乡村文化的自我修复与发展能力,促进文明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乡风乡贤海南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5:00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58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0
乡风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2
文明乡风聚人心
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 08:38:26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南方周末(2018-05-03)2018-05-03 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