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有一段精彩的话:“黑大汉又回过脸儿朝贾大少爷说道:‘你父亲叫我大叔,你是他儿子,怎么也叫我大叔,只怕辈分有点儿不对罢?’说完,哈哈大笑。”这说的是乡亲、亲戚、世交之间的称呼也不能乱辈,称呼乱了辈分是要受到旁人耻笑的。乡亲之间尚且如此,同一个家族不论居住地相距有多远,相互间的称呼就更是不能乱辈了。现在许多人为逝去的亲人立碑,刻碑的时候都想把两代甚至三代人的名字刻上,为的是表示孝心。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碑文:“先父讳XX先母讳XX之墓”,落款是:“子XX女XX,孙XX”。“先父”“先母”是儿女对过世父母的称谓,子、孙怎么能对同一个人称“父”呢?立碑人不论有多少,属于一代人,对墓主可以加称谓,如果不是一代人绝不能加称谓,应该是“某公”。
什么叫“辈分”?辈就是世,世代。辈分,简单说就是家族间的世系次第。现在人们对一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称谓都知道,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也不会叫错。但是对于聚族而居的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大家族,可不是只有三代人,长子长孙即长门人的后裔,与末门人的后裔,在同一个年龄段相差四五辈是常有的现象。大家都住在一个村子里,又是一个家族,应该怎么称呼?尤其近几年不少家族都在续修、再修家谱,家谱中对远房祖先应该怎样表述?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先说一下何谓九族。《三字经》中有一段话:“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这里除了为了押韵将曾孙、玄孙的位置颠倒了一下,其余都不错。《幼学故事琼林》卷二:“何谓九族?高、曾、祖、考(父亲)、己身、子、孙、曾、玄。”上面引这两段话语言简约,朗朗上口,非常好记,己身连同上、下四代,九代人的称谓就有了。但是玄孙以下怎么称呼呢?曾经有一位朋友问我:我们家族的家谱上一次续修是我高祖父主持的,这一次是我主修的,我高祖父是个秀才,在修谱序言中说,他是我们这一支始迁祖的“晜孙”,晜孙是几世孙?始迁祖到我这里是第几世?我告诉朋友:从己身往下排的辈分是:子、孙、曾、玄、来、晜(昆)、仍、云。这里的“晜孙”是从始迁祖算起的,就是第7世孙,阁下是第11世孙。
修谱是家族中的一件大事,有的大家族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家谱,老家谱一般都很规范,保留着许多有用的信息。笔者看过数种新修家谱,说一句实事求是的话,精品不多。有些续修的家谱,甚至应了狗尾续貂的老话。
清中叶有一个官僚学者叫梁章钜,曾经做过广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梁氏一生著述甚丰,《称谓录》一书对各类称谓——宗族、帝后、官员、科举、百工、僧道、自称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考证。我们就以这本书为主,参考其他文献,简单介绍一下从高祖父到云孙这13代的称谓,然后再从高祖往上追述。
高祖。又称高祖王父,爷爷的爷爷。郭注《尔雅》“高者言最在上”。长祖:《北史·周宣帝纪》“其高祖为长祖”。
曾祖。爷爷的父亲。又称曾祖王父、太翁、次长祖、曾翁、曾门、曾大父、曾太公、大王父等。
祖父。父亲的父亲。《仪礼·丧服》章有“祖父祖母”,据此可知三代已经有“祖父祖母”的称谓。祖父又称王父、祖王父、大父等。如今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父。又称父亲、大人、严君、公、翁、尊、高堂等,文人笔下父母又称双亲、椿萱、膝下等。“椿萱”,《庄子·逍遥游》说大椿树能长寿,后世就以椿称父;《诗经·卫风》有“焉得谖草”,“谖草”即“萱草”,后世以萱称母,椿、萱连用,代称父母。唐牟融《送徐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在。《幼学故事琼林》:“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膝下”,《新唐书·高宗本纪》:“太宗尝命皇太子游观习射,太子辞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太宗大喜。”梁章钜在这一段引文后说:“此子在父前称‘膝下’也。”现代人多称“爹、爸”。
以上为己身上边四代的称谓。
子。父母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儿子,一般会谦恭地称犬子、小犬、孽子、儿郎、贱息,若有几个儿子则称长子、次男、幼子等。儿子在父母面前(书信用语)称男、儿子、儿男等。子嗣,《红楼梦》第四六回:“叔叔只说婶子总不生育,原是为子嗣起见,所以私自在外面作成此事。”《称谓录》是在梁章钜去世后由其儿子梁恭辰主持刊刻的,每一卷前边都署曰“福州梁章钜撰男恭辰校刻”。
孙。儿子的儿子。《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乘闲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其称谓还有:子姓,《仪礼·特牲馈食礼》“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郑玄注:“言子姓者,子之所生。”贾公彦疏:“言子之所生,则孙是也。”孙息,宋黄庭坚《寄老庵赋》:“寄吾老于孙息,厌群雏之嗷嗷。”金元好问《挽赵参谋》诗:“高门有孙息,玉立看儒冠。”此外,还有孙枝、文孙、了寸等。长门长孙又称元孙、嫡孙。
曾孙。孙子的儿子。《尔雅·释亲》:“孙之子为曾孙。”郭璞注:“曾犹重也。”所以民间一般不说曾孙而说“重孙”“重孙子”。《晋书·存勗传》:“荀勗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
玄孙。《尔雅·释亲》:“曾孙之子为玄孙。”郑玄注:“玄者,言亲属微昧也。”《称谓录》引《释名》:“玄,悬也,上悬于高祖,最在下也。”清昭槤《啸亭续录》:“嘉庆庚辰中三元陈继昌……文恭公之玄孙。”
来孙。《尔雅》:“玄孙之子为来孙。”郑玄注:“言有往来之亲。”《称谓录》引《释名》曰:在无服之外,相离比较远,叫的时候就来。宋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晜孙。《尔雅》:“来孙之子为晜孙。”郑玄注:“晜,后也。《汲冢竹书》曰:‘不窋之晜弟。’”《称谓录》引《释名》曰:恩义转远,以礼贯连之。现代多作昆孙。
仍孙。《尔雅》:“晜孙之子为仍孙。”郑玄注:“仍亦重也。”《旧唐书·白居易传》:“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亦称“耳(音仍)孙”。《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张也。”照这一说法是“来孙”。还有说是曾孙、仍孙。颜师古总结说:“耳孙,诸说不同……耳音仍。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颜师古认为“耳孙”就是“仍孙”。《汉语大词典》引《类编·耳部》:“昆孙之子为耳孙。”也是认为耳孙即仍孙。这里为什么对“耳孙”说这么多?因前几年笔者曾经在一份郑州发行的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将耳孙说成是云孙之子即十世孙,网上也有这样的说法,这是不对的。
云孙。《尔雅》:“仍孙之子为云孙。”郑玄注:“言轻远如浮云。”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大历三年调玉烛,玄元皇帝圣云孙。”
来孙、晜(昆)孙、仍孙(耳孙)、云孙,亦泛指远代子孙。
以上是己身上4世、下8世共13世的称谓。
各宗族(家族)编纂的家谱,都有一项主要内容——姓氏源流,追溯得姓始祖和历次迁徙路线既到各地的开基祖。下面把高祖以上的称谓简单介绍一下。
始祖。第一个得姓者,即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礼记》“诸侯及其大祖”,清孙希旦集解:“始封之君,谓之大祖,得姓之祖,谓之始祖。”亦称鼻祖。
远祖。许多代以前的祖先。《公羊传·庄公四年》:“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
始迁祖。第一个迁移到现在居住地的祖先。又称开基祖。
对祖先的泛称:祖宗、祖先、先祖、先人、太高、太尊等。
宗族各成员之间的辈分和称谓,还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对高祖父至父辈的兄弟,同辈兄弟及晚辈族中的侄、孙,祖母辈、母亲辈、姑、姨、嫂、姐等,应该怎样称呼,对外人说到本家族成员时应该怎样称谓,对逝去的亲人应该怎样称谓,墓主的碑文应该怎样写,等等,受篇幅所限,留待下一篇文章再和大家共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