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永芳(福建武平)
众所周知,“问责”这事儿古已有之,并非今人独创。古人虽然未必知道“权责对等”这样铿锵有力的词汇,却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有多大权担多大责,一人做事一人当。于是,各种典章律法中的“问责制”,都纷纷以此为基本准则。当然,实际执行起来,则又另当别论。毕竟,恋钱恋权恋位恋名恋命都是人性本能,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有勇气有志气有担当的。这就使得“问责”一事有了境界之分。
《史记》中有个故事。李离是晋文公手下的“理”(法官),他发现自己“过听杀人”(听察案情有误而错杀人命),立刻让人把自己绑起来,送到文公面前,请求判处死刑。文公说:“官职有贵有贱,处罚也应当有轻有重,这件案子错在下面官吏,并非你的责任。”李离说:“我官职最大,从未让点权给下属;俸禄最多,也从未分点利给下属。如今有了过错,怎么好推给下属?”晋文公说:“照你说的,下属犯罪,上司有责,寡人岂不是也有罪?”李离回答:“按规定,判错刑就该服刑,杀错人就该偿命。大王因为我能够听微决疑而任命我为‘理’,可如今却在我手中造成了冤杀案,我罪该偿命!”于是伏剑自杀了。
李离显然特别有良心,宁可自己赴死,也不肯让“问责”成为一线办事者不能承受之重。似这般主动领责甚至以死来逼上级处罚自己的,可谓“圣贤级问责”了。须知,拿生命来问自己责的,恐怕上下五千年也找不出几个。
不妨看看另一个距常人常情稍近些的例子。《三国演义》中,马谡一意孤行,既违背诸葛亮的指示,又听不进王平的劝谏,以致失了街亭。蜀军由此丢城失地并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这时,诸葛亮本来治马谡的罪就足以应付舆论了,也不是非得自我问责。可他还是老老实实自己领了“用人失察”的罪名,自降三级,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与李离相比,“诸葛式问责”固然也难能可贵,但其骇人程度显然就弱了些——他付出的毕竟不是自己的命,而只是一个丞相头衔。再说,反正当时诸葛亮权倾蜀国,莫说贬为右将军之后还继续当代理丞相,即使再往低点贬,要官复原职也只不过一念之间。可就连这种“诸葛版问责”都能名垂千古,可见这种例子是多么稀缺。
而史书中、桌底下,流传更广的,恐怕还是那著名的丛林式“曹操版问责”——曹操与袁术对阵,曹兵17万人每天耗粮巨大,后方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曹操想速战速决,敌军却闭门不出,只得向孙策借了粮米十万斛,仍不够渡过难关。管粮的仓官王垕来请示:“如今兵多粮少,怎么办?”曹操回答说:“用小斛(冒充大斛)分发军粮,暂且救急吧!”王垕说:“如果兵士们抱怨,怎么办?”曹操说:“这你别管,我自有办法。”
于是王垕照曹操的指令用小斛来分发军粮。各营怨声载道,都骂丞相坑了大家。曹操遂密召王垕入帐,对他说:“我想借你一件东西,以平息众怒,你可别吝惜。”王垕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的头来压服大家!”王垕大惊失色,说:“我确实无罪!”曹操说:“我也知道你无罪,但不杀你就难以稳定军心。你死后,我会为你照顾妻儿,你就安心去吧。”于是喊出刀斧手,不容分说,推出门外一刀斩下王垕的头,张榜告示:“王垕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已按军法斩头示众!”众人拍手称快。
有人说,一个好的史官,其实应该这样来书写历史:“曹操:‘我要借汝一件东西,以安军心。’王垕:‘丞相要借何物?某无有不从。’曹操:‘欲借汝项上首级,就说你贪污军粮,已被正法,汝妻子吾自养之,勿忧,你想想,你儿子跟着我,不是更有出息……’ 王垕哈哈大笑:‘丞相要借某首级,拿去便是,只求丞相早日扫清四海,匡扶汉室,吾心足矣!’曹操忍住泪:‘刀斧手来呀,与我………’王垕:‘不必,拿刀来!’”如此,岂非你好我好大家好,让全世界都喝下满满一杯正能量,然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调侃归调侃,可“曹式问责”却提醒我们,《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虽然的确震慑了一大批,但要真正激浊扬清、赏罚分明并收到长效,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贯彻《条例》第五条,分清责任,找准责任人,确保问责的“铁锤”砸对地方,砸到“痛点”上。须知,如果“黄狗偷吃,白狗挨打”,一次“打错板子”,便有可能将千钧之威消解于无形;倘若打错了板子还无处申诉、无法纠错,那么这把“问责利剑”就变味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