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清
(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 201100)
由黔东南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黔东南州文学艺术联合汇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图志》(1)(《以下简称《州图志》》)“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了自治州上下千百年的主要史实及相关历史人物,形成了‘一图一浪花,组图起波澜,篇目蓄平湖,七篇成长河’的结构格局。成就了黔东南一部‘纵贯古今,横陈百业’的有模有样的通志和通史。”(2)笔者拜读后认为:《州图志》体例继承创新、内容全面系统、价值多元,是一部以通志形式,贯通古今、涵盖百业,形象展演黔东南自治州上下千百年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黔省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黔东南州方志编修历史悠久,州境辖域方志编纂始宋代,宋有《思州图经》之编纂,元有《黄平府志》《镇阳风土记》之编修,惜均亡不存。”(3)“随着时代的进步,图片资料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如何处理好志书图片资料,通过图片形式全面真实地反映黔东南州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这是一个新课题。如果在志书中大量运用图片资料,务必影响志书质量。如果少用,同样影响志书效果。为处理好这一问题,我们启动编纂黔东南州图志,作为黔东南州志的姊妹篇,以保证存史的作用和意义。”④由此可见,《州图志》的面世既继承了《思州图经》意念,又体现了《州图志》编者的创新精神,紧随阅读时代的步伐,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1985—2010)》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州图志》成为黔东南志的姊妹篇,以保证存史的作用和意义,这是其志编者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的编辑思路的形象展示。
《州图志》以版权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图志》编纂委员会、编辑部名录、序、中英文目录和8开版的州治“绿色凯里(2013)”图片开卷。序由原黔东南州副州长、原政协副主席、原州政府巡视员,退休后有多部论著、多本画册出版的单洪根撰写,全文近万字。凸显《州图志》是“展现黔东南州历史文化的艺术长廊”之主题,阐明黔东南州的州情与图志的内容特色。序是图志的导读。
主体由自然地理篇——行政区图(2004年)、地形图、山系山地、江河湖瀑、地质奇观、坝区梯田、传统农耕、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篇——清“百苗图”印记、民族关系、民族服饰、节庆活动、民族工艺、民族建筑、婚育习俗、丧葬习俗、生活习俗、图腾祭祀;历史风云篇——历史上的黔东南、明清时期、民国岁月;社会主义篇——人民政权建立、民族自治、奋进与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制建设、修志正史、抗灾斗争;社会人文篇——社会生活、国民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文化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城古镇古寨、古建筑;产业发展篇——农业、水利农机、林业、工业、发电、旅游业、服务和商业、名优特产;城乡巨变篇——城市建设、美丽乡村、交通建设、供电等7篇49类目187条目构成。篇目结构基本为篇、类目、条目三层次,其中行政区图(2004年)、地形图、清“百苗图”印记、民族关系、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生活习俗、图腾祭祀、名优特产、美丽乡村10个类目不设条目,实为篇、类目二层次。全志以类目或条目为形象记录实体。
卷末为后记,全文4000字。阐述《州图志》“以通志的形式,贯通古今、涵盖百业,简述黔东南历史。……是以画册形式出现的图志。时限上不封顶,下至2015年4月。时空跨越众多朝代,内容涉及自治州从古到今方方面面的重要史实及人物,全书共分七篇,每篇下设数量不等的栏目及子目,形式活泼,错落有致。两年多来,《州图志》的征稿、编辑与《州志(1985—2010)》的后期工作基本同步,两相对看,还真有点珠联璧合,互为姊妹的韵味。……定为七篇。其效果是纲举目张,统领极强,泾渭分明,既有大河奔流汹涌澎湃,又有支系的泉流潺潺,形成了‘一图一浪花,组图起波澜,篇目蓄平湖,七篇贯长河’的结构格局。”全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让人赏心悦目。后记既阐明编纂源流,又说明编纂规范、断限、时空、框架等内容,补《州图志》卷首无凡例之缺。
《州图志》为889×1194mm的16开本,卷首16版页,中间图片志820版页,卷末后记2版页,全志838版页,版面文字300万字。其中,卷首为版面文字的1.9%,中间图片志为版面文字的97.8%,卷末后记为版面文字的0.2%。
从其框架结构考察:序为导读,后记指出编纂规范。图片为全志之主体,为篇、类目、条目三层次,其中10个类目为篇、类目二层次,为总类目的20%,按各事类实际选定结构层次具有一定科学性。笔者认为框架结构科学合理。
从篇目设置上考察:(1)按自然、民族、历史风云、社会主义、产业发展、城乡巨变为顺序,蕴含了自然、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的内涵。为突现其民族众多,呈现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特点,翔实再现多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升格设置“民族文化篇”,计108版页,为全志总版页的13.2%。为显示新时期改革开放成就,设置“城乡巨变篇”,计 105版页,为全志总版页的 12.5%。(2)历史风云篇、社会主义篇按“纵贯古今”的史体设类目、条目,为7篇的28.5%,余则“自然地理”等5篇按“横陈百业”的志体设类目、条目,为7篇的71.5%。据此可见,篇目设置以志体为主,史体为辅,旨在再现黔东南州上下千百年历史,是一部再现黔东南州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之通志。笔者认为,“纵贯古今”“横陈百业”,以志为主、辅以史体的篇目构架是《州图志》编者对传统图志体例继承创新之有益实践。
《州图志》体裁有:序、记、述、表、图片和传构成,以图片为主。
1.序体。序为卷首之序,记为后记和历史小标题。序和后记互为补充,突现其志是用图片编纂而成的通志和通史的创新理念。
历史小标题实为专记,即为记体的形式之一。历史小标题在文书文献类目中有“锦屏文书”(清水江文书)(5),“铜鼓——建卫、锦平建县”(6),产业发展篇中的“百年生态第一村”(7)等20多篇,每篇在100—500字,共5000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0.16%。历史小标题文字简练,史料性强,由此显示《州图志》的资料性与学术性,是其体裁运用之创新。
2.述体。述体由个别篇、类目的小序组成,文字量仅5000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0.16%。
自然地理、历史风云2篇设小序,为述体之第一层次。
自然地理篇小序设概况、自然环境、经济资源、交通设施4目,用2500字简明记述黔东南州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地质地貌、气候山水、自然资源、交通之现状,明其地情概貌。历史风云篇小序为史体,用千余字叙其历史沿革:起自古代,历秦、隋、唐、宋、明、清、民国至 2014年建置现状,明其发展脉络。
述体之第二层次有民族文化篇所辖的清“百苗图”印记、民族关系、民族服装、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5类目,为总类目的10.2%。每类目用100—200字概述其基本情况,突现民族特色。
笔者读其小序,黔东南州的历史与现状、民族特色亦大致了解。
3.表体。表体设于历史风云篇的政权印记目内,表题“明清时期亮寨蛮夷长司正长官世袭表”(8),表栏有“姓名、隶属、关系、钦授官职、钦颁号印、职权、备注”6项。表录“正长官共20世,计456年,历经明清两朝的22个朝代。”(9)仅0.5版页。
4.图片。图片是地图和照片,为全志主体,共793版页,为全志版面的97%。
地图。《州图志》以自然地理篇中的16开版“州行政区图(2004年)”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势水系图”开篇,在历史上的黔东南类目中集中设有8开版的战国时期、秦时期、西汉时期、西晋时期、唐时期、北宋时期、元代、明代、清代、民国、1953年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黔东南区位图,至于“2011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图”(10),共14幅地图。由此再现其自战国至2011年的两千多年演变历史,实际上是黔东南地区的历史沿革图。明清时期设有“思州府域图”(11)。社会主义篇·剿匪斗争设有8开版的“雷山合围作战要图”(12)。社会人文篇·广播电视设有9cm×10cm的“贵州省广播电视局764台调频电视覆盖图”(13)。城乡巨变篇·黄平县域设有9cm×7cm的“民国黄平县志所示县域图”(14),台江县域设有24cm×11cm的“2010年台江县域全景图”(15)。美丽乡村目设有:岑巩县龙田镇全景图等各镇全景图5幅。《州图志》设有政区图、地貌图、历史沿革图、作战部署图、电视频率覆盖图、有关县域和乡镇全景图、旧志县域图等25幅、29版页,为图片版页的3.2%。
全志共有照片2554帧,793版页,为图片版页的96.8%,其中自然地理篇338帧、117版页,分别为照片数、版页数的13.2%、14.7%。民族文化篇386帧、110版页,分别为照片数、版页数的15.1%、13.8%。历史风云篇277帧、101版页,分别为照片数、版页数的10.8%、12.7%。社会主义篇297帧、96版页,分别为照片数、版页数的11.6%、12%。社会人文篇631帧、184版页,分别为照片数、版页数的26.7%、23.2%。产业发展篇355帧、92版页,分别为照片数、版页数的13.8%、11.6%。城乡巨变篇270帧、104版页,分别为照片数、版页数的10.6%、13.1%。
自然地理篇中的清水江“三板溪电站蓄水后、高峡出平湖,带动了库区水产养殖(2009年)”(16)照片为2版页。生态环境类目中的“鸟类”(17)1版页有10帧照片。即个别照片大小为2版页,密度最密者1版页为10帧照片,平均每版页3.2帧照片。由上可见,照片为图体的主体,全志照片配置均衡,为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全覆盖。以照片为主、地图为辅共同再现黔东南州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地情特色。为新编图志的图照配置提供编纂实践。
图是地方志的传统体裁,源于隋、唐、宋代之图经。《州图志》从传统来说是对图经的继承,同时将照片作为图志的重要体裁,是对图经形式的拓展。从内容来看,是现代科学的组合。符合“图、照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变化的情况”(18)的编辑要求。
5.传体。传为传略或事略,其形式是人物照片中的说明词。例,“孙应鳌画像”的说明词为“孙应鳌(1527—1584),清平卫人(今凯里炉山),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进士,官历户部给事中、四川右参政、右佥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万历四年(1576)为神宗皇帝进讲《尚书——无逸篇》。应鳌为王阳明学派的再传弟子,著作颇丰。故后受赐谥号文恭。”(19)按“生不立传”之志规,全志共有27帧人物照片作200—500字的说明词。传主集中在历史风云篇25人,社会人文篇有“黄质夫”“谭钧培”2人。计8.1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2.7%。
从其体裁上考察,序、记、述、表、图片(地图、照片)、传诸体并用,以图片为主,为新编图志编纂提供借鉴。
要之,《州图志》体例继承创新,对新编图志编纂具有示范价值。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令467号《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志书作为资料性文献,资料性是第一属性。正如来新夏所言:“大体上是旧志的文献价值在于挖掘考辨,提供编写研究的依据,而新志的文献价值在于求真求实地创建文献,足资后人征信的文献依据。”(20)按此推论:《州图志》应是全面、系统再现黔东南州地域内从自然至社会、历史到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正如其序所言“这是自治州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全面展示。”
从其篇目内容上考察:全志所设自然地理、民族文化、历史风云、社会主义、社会人文、产业发展、城乡巨变7篇,除历史风云、社会主义2篇为史体纵向设置外,其余均为横向排列,其内容涵盖了自治州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自然地理篇中的山系山地将其境内的番台山、月亮山、佛顶山、施秉喀斯特地貌、青山界、丹寨高地、麻江峰丛和丘陵、黎平山地、黄平山地、施秉金钟山、八宝山、香炉山分列为12个条目,对境内的武陵山系、苗岭山系、九万大山山系均作了全面展示,成为境内山地的基本框架。对其“世界自然遗产——施秉白云岩喀斯特”作了说明性简介:“保护面积282.95平方公里,包括云台山景区、杉木河内景区以及其水源涵养区。”然后为“雾锁云台、杉木地貌、杉木两岔河峰丛、云台山五爪峰与笔架山、云台山印斗阁、施秉喀斯特地貌云台山‘老虎背’,云台山烟雨图配邓子龙诗”(21)等6帧照片对其作全面、系统再现。
黔东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众多,除苗族、侗族外,还有汉族、水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篇设“清‘百苗图’印记”等 9类目、“黎—从—榕印象”等27条目,全方位再现其民族服饰、节庆活动、民族工艺、民族建筑。由此全面反映多民族发展情况,成为《州图志》的一个内容特点。
社会人文篇从社会生活、教育、体育、卫生、文化、文物、古城古镇古寨古建筑等方面用631帧照片、184版页浓墨重彩地全面系统再现黔东南州的文化与社会画面,可谓是文化与社会的一方资料形象文献。
产业发展、城乡巨变2篇则以“详今明古”的编纂理念用625帧照片、196版页,分别为全志总照片数和总版页的24.4%、24.5%。以此再现其农业、水利、林业、工业、发电、旅游、服务和商贸、城乡建设、乡村建设与交通、供电之现状情况。以此“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在扣黔东南州的大门了。”(22)
历史风云、社会主义2篇设照片574帧、地图16幅,共205版页,分别为全志照片数、地图数和总版页的22.4%、64%、25.7%。以此再现黔东南州千百年的发展脉络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
要之,《州图志》以图片形式汇集再现黔东南州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地图25幅、照片2554帧,贯彻“纵贯古今、横陈百业”的编纂思路,突现黔东南州的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百节之州、生态文明之州的地情特色,资料翔实、内容全面系统,是读者认识、学者研究黔东南州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州图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凡黔东南州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各事项的发展脉络,均能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上提供让今人乃至后人足以征信的形象信息,因此具有较高的资料文献价值。资料性是地方志的第一属性,其志2579幅(帧)图片资料所展示的是黔东南州历史与现状的形象信息资料,与新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互为补充、互为佐证,具有存史价值,足以后人考辨所用,是文献存史价值之所在。
“编纂新方志是一项学术活动。”(23)“志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学术价值的国情书。”(24《)州图志》“历史上的黔东南州”的15幅地图,明其不同历史时期政区划分,并辅以远古至宋元出土文物,为研究黔东南州的历史沿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民族文化篇所展示的“清‘百苗图’印记”的18幅照片,对古代苗族的衣食住行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民族关系类目中的“久居夷地而为夷”,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记得是汉民族“久居夷地,受其所染,易其服,从其名,习其语,成为夷也。”(25)这一文献资料对于中华民族的融合无疑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文书文献”类目(26)中的“锦屏文书”(清水江文书)作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代表作收到国际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单浩根“还亲自图文结合挖掘整理编辑了若干历史小专题,增强了本志的资料性和学术性。”(27)例,铜鼓——建卫、锦平建县,以百余字专文记其建卫、建县过程,辅以4帧历史照片,由此强化图志的资料性与学术价值。
民族文化篇中的民族服饰、民族工艺、节庆活动、民族建筑、生活习俗、丧葬习俗、婚育习俗之图片对认识自治州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具有认识价值。城乡巨变篇中城市建设的110帧照片、美丽乡村的42帧照片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形象展示其城乡建设的现状与新貌,为认识其改革开放成果具有认识价值。上述形象信息资料为读者认知黔东南州的民族、市镇、乡村具有认识价值,为其旅游文化奠定认识基础。
历史风云篇中的历史人物传略,记其简历,弘扬其为家乡作贡献的正能量。明清农民起义中的领袖“张秀眉(1823—1873)”等反抗明清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精神具有使人反思与教育价值。民国岁月中的抗日名将“梁聚五”(28),中共地下组织及活动中的“秦光远”“龙大道”“周文远”(29)等革命先烈对于今人、后人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红军长征在黔东南中的“黎平会议会址——现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辅以15版页、48帧照片(30)。抗日救亡中的抗日将士“顾文汉(1911—1975)”“吴绍周(1902—1966)”“中国最后的远征军战士——刘荣光”(31)等均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社会主义篇中的“1953年镇远县苗族人大代表潘秀英”(32)、志愿军战士“谢远鑫”(33)、“上甘岭上与黄继光一起战斗的雷山籍战士梁志芳”(34)等画面,笔者阅后难以忘怀,从中可透视其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操。由此可见《州图志》具有很高的认识、教育价值。
《州图志》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1985—2010)》的姊妹篇,二者互补、互证关系。笔者对《州图志》进行研读,反复阅读,然后阅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1985—2010)》,其志分4册,584万字。二者比较后认为,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州图志》更适应时代节奏,优美的图片有利于方志文化走向社会,扩大传播面,宣传地情,传播方志文化的宣传价值不可低估!
“州图志是全州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自然会赢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支持与参与。仅全州方志和文联两大业务系统就涉及32个基层单位,还有州级有关部门。以他们为纽带,有效带动了广大的社会力量。一些热心人士为提供珍贵的历史照片,到处寻访当事人、收藏者;一些家庭将收藏的照片翻拍后献了出来;一些摄影爱好者按征集大纲将自己多年来的照片初步编辑之后热心相送;州内著名摄影家莫章海、黄明光等在编辑部约稿后,无私支持了精美作品;一些基层档案部门还主动将馆藏历史照片予以提供;基层志办和文联在征稿之后,对所得图片不厌其烦的还进行鉴别、分类、标注、整理,为本图志的编辑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35)由此可见,《州图志》是官、民结合编纂,众手成志的志书。与此编纂体相同的有上海市《奉贤县图照志》(36),即为“由官修变为官民结合编修。……主要通过征集的方法,发动当地百姓直接提供老照片。……采用地方志机构与地方史志学会、摄影协会、收藏协会等联手合作的修志新模式,探索了一条新方志编修的新路。”(37)官民结合,群众提供照片,群众团体、协会参与编纂,真正体现“众手成志”范式,对于当前乡镇村志、专业志、部门志、行业志,甚至第三轮志书编修均具有实用借鉴价值。
装帧具有形式美。《州图志》为16开本全彩印照相版,封面书脊、封底为浅褐。封面上文处为横写志名与编纂单位,下方为“中国文史出版社”。670mm书脊书有竖写志名,编纂单位名录与出版单位。封底为纯浅褐色。前后环衬为纯米黄色,扉页为版权页,其色彩同环衬页。《州图志》将封面、书脊、环衬、扉页、版权页等相对独立的艺术单元串接为一个新的情节网络,构成一个个形采各异,而又和谐的艺术整体,充分体现装帧的形式美。
内容具有真实美。“资料真实、准确”是对志书内容真实美的基本要求。《州图志》地图图面上均有图例、比例尺,部分标明出处。照片标题后均标明摄影者名字。历史风云篇中的“邓十万当年的辉煌,诉说着曾经的土地兼并和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的一段历史。”(38)这段历史用1版页9帧照片作形象展示,揭示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史实。照片“张单,台江施洞人,中将,国民党第一军军长。曾率军在潼关参加抗日,后参加进攻延安,投入内战。1951年被人民政府法办。”(39)照片说明既记张卓的抗日功劳,亦记其参与内战,并记其应有的惩罚。是对其人物的功是功,过是过,功不掩过的实事求是的纪实手法。观一斑知全貌,《州图志》的图片资料具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伪”的美学价值,体现其志编辑的存真求实精神。真实可靠的资料入志是提升志书质量的前提,真实美是志书质量之核心。图片“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变化的情况。”笔者认为,《州图志》图片经过精选,帧帧精美,具有很强的美感效应。例,自然环境篇中的山系山地所展示的“雷公山、月亮湾、佛顶山、青山界”(40)等。江河湖瀑所展示的“清水江、都柳江、阳江、明湖飞瀑”(41)“地质奇观”(42)等百帧照片,彰显黔东南州的自然山水之美,读者阅后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读其民族文化、美丽乡村是一种审美享受。《州图志》2544帧照片、25幅地图,形象清晰,主题突出,是再现黔东南州千百年的历史画卷。这些具有历史、时代美感的形象资料,随着年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犹如陈年老窖的香醇,将为黔东南州历史做佐证。图片的形象美已渗入笔者心灵,其审美价值打动读者心灵。
要之,《州图志》具有资料性文献的存史、学术研究、认识、教育、宣传、实用借鉴、审美等多元价值,是一部名不虚传的“展示黔东南州历史文化的艺术长廊。”
《州图志·目录》民族文化篇所辖类目“三、民族服饰,三、节庆活动”(43),英文目录亦为“3·3”,均为同一标目序号“三、三”或“3·3”。考内文,第131页标目为“三、民族服饰”,第152页标目为“三、节庆活动”。其内文标目序号与中文目录序号一致将不同内容标为同一序号。笔者认为是编校不慎导致目录与内文的标目序号之误。正确应是四、节庆活动,五、民族工艺,六、民族建筑,七、婚育习惯,八、丧葬习俗,九、生活习俗,十、图腾祭祀。即自“四、节庆活动”之后的标目依次类推,所以民族文化篇是10个类目而非9个类目。志书编校不慎造成缺失,影响其质量,应引起志界、学术界的部分关注,应加强志稿三审制,坚决消灭不应出现的硬伤,是方志人的天职也。
注释:
(1)简称《州图志》
(2)单红根:《州图志·序》
(3)张英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1985—2010)·序》,方志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4)《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1985—2010)·后记》
(5)《州图志》第299页,以下只标页码
(6)第295页
(7)第650页
(8)第262页
(9)第262页
(10)第234—250页
(11)第251页
(12)第344页
(13)第530页
(14)第738页
(15)第765、766页
(16)第22、23页
(17)第121页
(18)《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指组字 3号
(19)第255页
(20)来新夏:《以旧志考辨,以新志存史》,《首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方志文献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
(21)第12、13页
(22)张桂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1985—2010)·序二》
(23)王忍之:《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二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浙江方志》1985年第6期
(24)李铁映:《求真存实、修志资政、服务当代、垂戒后世——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3—4期合刊
(25)第130页
(26)第289—291页
(27)《州图志·后记》
(28)第304页
(29)第305、306页
(30)第323、324页
(31)第323、324页
(32)第354页
(33)第357页
(34)第358页
(35)《州图志·后记》
(36)奉贤区地方志办公室、奉贤区史志学会编,学林出版社2016年4月版
(37)《奉贤县图照志·编后记》
(38)第259页
(39)第334页
(40)第8—21页
(41)第22—42页
(42)第43—53页
(43)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