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与母题:大众期刊幽默的存在形式
——以《特别关注》杂志“开心事”栏目为例

2018-11-19 03:48姚元权
新闻前哨 2018年11期
关键词:母题智者骗子

◎姚元权

总有一些人物反反复复出现,总有一些故事反反复复讲述。这些人物,不是同一个面孔,读者却似曾相识;这些故事,不是同一个题材,读者却心有灵犀。从狭隘角度说,这些类型化的人物,叫作原型;这些含有相同基本情节的故事,叫做母题。

《特别关注》杂志作为大众化的流行期刊,有一个幽默专栏“开心事”,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幽默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因此成为剖析大众期刊幽默存在形式的范本。

一、家庭角色错位与两性关系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家是一方小天地,但如果家庭角色产生错位,就会变成一个大“战场”,甚至酿成两性关系危机。反映在幽默里,男人因惧内而成为嘲笑的对象,相应的,女方的“河东狮吼”、母老虎形象,也成为笑话中的看点。但是这类母题笑话中,女人的形象不一定是凶悍,男人的形象不一定是懦弱,女方的喋喋不休和独特逻辑,是让男人抓狂、无奈并最终妥协的主要原因。以色列幽默作家基翁的 《拿破仑是怎么被打败的》,就属于这一种情况。

在幽默中,惧内的母题故事是夫妻二人转的喜剧,调侃婚姻则是男人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幸福婚姻法则》这本书的代言、美国一对维持了78年婚姻的老夫妻如是说。可想而知,两个人的婚姻过程,会充满多少“痛苦”。相比而言,惧内算得了什么,婚姻的持续才是真正的考验。不想让令人“痛苦”的婚姻终结,那么总要有一方妥协。《特别关注》总第99期发表过一篇由台湾女作家涤然创作的《婚姻破裂法》,出了好几个损招“以供有意破坏婚姻的人士参考”,顺着用呢是破坏,反着用呢是维护,可谓用心良苦。

台湾作家何索写了一系列的家庭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惧内的顾家好男人模范和一个 “刀子嘴”的强势老婆形象,风靡一时。这类幽默故事,不管是自嘲还是调侃,本质却是为了挽救因家庭角色错位所造成的失衡,并以促成家庭和夫妻关系和谐为最终目的。

在当代社会,受思想解放与经济自立等因素的影响,两性关系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脆弱。《特别关注》从一开始就捕捉到这一微妙的变化,并选择了一系列幽默题材的故事对这一母题进行呈现。如 《特别关注》总第107期“开心事”栏目的一篇文章《告别过去》,写的是一对日本恋人的故事。男友声称女人就是他“完美的爱人”,不介意她的过去,建议让女人对着大海把前男友的名字叫出来,然后两人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于是,女人对着大海,一口气就叫了50多个名字,等她叫完,回头一看,哟,男朋友不见踪影了(崩溃跳海了),于是,又补叫了一个名字……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包含着对两性关系的反思。

介于夫妻或两性关系之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即孩子。孩子眼里的世界,与成人眼里的世界大不相同,成人世界里的复杂和荒谬,他们一眼就能看穿。《特别关注》总第50期有个故事叫《情人与交易》,9岁的小孩已知道“敲诈”神父,这是一种恶作剧性质的。精灵鬼怪的孩子,调皮捣蛋的顽童,这种幽默原型的存在,实际上寄托着大众对成人世界的某种不满与挑衅——无力打破它,那就让孩子来吧。

二、生存智慧考验与对命运的自嘲

原型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包含了人类往昔岁月的所有生活经历和生命进化的漫长历程”。智者就是生存经验的集大成者。他们观察着世界,思考着世界,总结着知识,传递着文明,指引着生活。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对智者简单又准确的描述。智者,多是“智叟”,有智慧的老人。他们历经岁月洗礼,经验积累日多,在知识层面和道德层面,非常人所能及。但年长的不一定就能成为智者,智者集各种智慧与美德于一体,比如知识、气度、胸襟、风范。

“智者”原型之下,还存在着一组原型:“聪明人”和“傻瓜”。这一组原型的讨论,要追溯到幽默的本义。

某样事物引人发笑,它必定不合常理、偏离常规,使人们的期待落空而产生荒诞感。低于人们的预期,不妨称之为“笨拙”;超出人们的预期,不妨称之“疯狂”。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本幽默刊物,一个是美国的,就叫《疯狂》,一个是英国的,就叫《笨拙》。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幽默理论中,“笨拙”是幽默本义,是笑的来源。如果说正常标准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之上,就叫“疯狂”,直线之下,就叫“笨拙”。

喜剧中,疯狂与笨拙的组合形式,莫如“聪明人”和“傻瓜”搭档,比如电影中的陈佩斯和姚二嘎、堂吉诃德和桑丘、福尔摩斯与华生,都是经典的人物组合。但二者身份随时可以置换。自作聪明的人常常干蠢事,傻不拉几的人其实诚实而有智慧,或“大智若愚,似愚实智”,或“以愚为智,因智而愚”。这两个身份也会集中到一个人物形象身上,如憨豆、阿甘。

“笨拙”是一个广泛的含义,并非“智力低下”唯一义项。在幽默里面,“笨拙”可以是质朴、纯真,忠诚、执着,率性、坦荡,也可以是机械、僵化,固执、守旧,迷信、误会,包含着足够产生荒诞效果的非同寻常的特质。喜剧电影里的人物憨豆,其笨拙是一种天性的流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丝毫的伪装。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发现天真无邪的 “顽皮的孩子”这一原型。

凡“笨拙”者,皆可成为幽默的对象。智者发现了这个秘密,敢于自嘲;没有发现的,就成了调侃的对象。

疯狂与笨拙的另一个组合形式,则是与“命运”相关联的原型:幸运儿与倒霉蛋。人人都期待自己成为生活的幸运儿,而不是倒霉的那一个。大多数人过着平凡的正常的波澜不惊的日子,但命运捉摸不定,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我们再画一条直线,代表着日常生活。那么,直线之上,就是“幸运儿”,他拥有人人渴望的财富、地位、尊严和幸福,直线之下,就是“倒霉蛋”,百事不顺、倒霉透顶。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通过看这两类人故事,确认自己所处的位置,获得安全与超越,这个过程,法国学者埃斯卡皮称作“幽默的复位”。

智者、“聪明人和傻瓜”、“幸运儿与倒霉蛋”三种原型,所揭示的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如何生存得更智慧更美好,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生存,是对智慧的考验,更是对命运的挑战。要是没有幽默,这个挑战过程无疑会更加艰辛。《特别关注》紧紧抓住了这一永恒的命题。

三、安全感的缺乏与对秩序的期待

受骗的故事时常见诸媒体,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骗子,骗子也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角色。骗子的阴影为什么总是挥之不去?

骗子不同于小偷、贼、强盗——后三者带有直接的攻击性和威胁性,多凭蛮力少有智慧,可归为“傻瓜”一类,在幽默故事里,都是被修理、被嘲笑的对象。《特别关注》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笨贼的故事”,如总第47期《不信你敢玩真的》,真抢劫却被人们误当作拍戏,导致抢劫计划流产。小偷、贼、强盗,这些角色本来可怕可恨,但因为他们“没有头脑”或“头脑简单”,言行“愚蠢”,反而变得可笑起来。阅读幽默故事过程中,看到坏蛋老挨整,潜在的威胁被解除,因恐惧所带来的紧张也被消解,安全感重新获得,于是,读者笑了。

但骗子不同。骗子看似比一般人拥有更高的智慧,洞悉常人的弱点并懂得如何利用,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游刃有余。总第82期《高智商骗子》里的邮件骗局,总会有人落入其中;总第77期《天上有贼》的故事里,男贼斗不过女骗子;总第151期《第六感加永远的后手》,黑社会头子干不过算命的老骗子祖师爷。骗子披着正常人的外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难以识别。为了生存,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成为风险系数很大的小偷、贼和强盗,却有可能选择成为大隐于市的骗子。骗子的阴影,实际上是生存竞争的阴影。只要骗子的阴影原型存在,骗子的故事就还会继续讲下去。

在幽默中,骗子的故事为什么格外有喜剧效果呢?大家看骗子的故事,心理预期是要获得一种智慧上的优越感,从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期待:看你是怎么行骗的,看你的谎言是怎么被拆穿的!无论多么精巧的骗局,最终都会被拆穿,这是骗子笑话的关键。

有坏蛋,就有抓坏蛋的人。挑战与破坏生存秩序的人,就成为坏蛋“老鼠”角色,维护秩序、打击挑战者的人,就成为警察“猫”的角色。有矛盾,就有戏。猫与鼠斗智斗勇,见招拆招。这构成有趣的“猫捉老鼠”的母题。

另一种对秩序不构成破坏却可能引起混乱的情况,则可能由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误会造成。一个误会连着一个误会,一个巧合连着一个巧合,形成“错中错”的故事情节。如《特别关注》总第95期《角色转换太快》里,糟糕的化妆师给临时演员理发,处处失手,于是将错就错,不断改变临时演员的造型,硬是把他整成了一个“木乃伊”。

“猫捉老鼠”“错中错”母题,源于人们对自身安全感的渴望和对正常生存秩序的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大众期刊抓住这一方向,做好这两个母题的幽默文章,自然能获得读者的欢心。

总之,原型与母题承载着集体的经验和记忆,从这个角度考察大众流行期刊幽默的存在形式,有利于发现受众群体内在的渴求,对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做强精神文化产品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母题智者骗子
骗子?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智者说
智者说
骗子鸟
The Wise Man End the Rumer 遥言止于智者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论明代《梅山图》中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