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亚丽
早上,儿子作为礼仪小班长,要提早到幼儿园门口欢迎小朋友。我建议他不要看动画片,早早去学校。儿子向我承诺,看完后一定会快速穿戴整齐。我看时间还早,就同意了。谁知他看完后并没有按照说好的去做,我对他发火,并表示今后都不允许他再看。他气呼呼地嘟囔着嘴,出门的时候提出要把门“狠狠关上”。
我把这事分享给好友,好友很惊诧:“孩子竟然当着你的面摔门,太不把你放在眼里了,这是挑战你的权威。”我理解朋友的意思,但我有我的想法。
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发现,对于孩子的力量掌握、知识学习,比如孩子学走路、学吃饭,父母一般都很有耐心教导,但对于孩子的情绪,却缺乏耐心。这可能基于我们潜意识里的一个错误认识: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对待。
在大脑中,与情绪最相关的区域是杏仁核,年纪小的孩子,杏仁核的反应非常强烈。而控制情绪的大脑前额叶区域,要等到20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所以,大部分孩子并不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当他们情绪失控时,需要父母帮他们疏导。
在他还没有能力自行调节情绪时,如果负面情绪持续被打压,心理会受到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隐藏那个不被接受的自己。伤心了不哭,高兴了不笑,生气了不叫,也不会表达情感。他的心里,像装着一座孤岛,把所有好的坏的情绪统统封闭在里面。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疏导情绪,父母该怎么做?
拒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一哭就觉得他怯懦,孩子生气就觉得他任性。这只会在孩子的坏情绪上煽风点火,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情绪只要被看见,就已经好了一半。哪怕最简单的一句“你看起来很生气”,也会让他因为受到你的理解和关注,感觉好很多。
孩子表达情绪很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另一方面,表达的过程也是负面情绪疏解的过程。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弱,他哭闹的时候,只能感觉到糟透了,却很难完整地表达出感觉“糟透了”的原因。
家长可以通过求证性提问来打开孩子的心。比如说:“你哭是因为怕妈妈批评你吗?是因为心疼玩具吗?是因为哪里疼吗?是因为怕妈妈不爱你吗?”当你平和地提出假设问题时,孩子会通过摇头或点头回应你。找到真正的“病因”,你才能对症下药。随着孩子长大,就要不断鼓励他把想法说出来。
“宝贝,生气是什么感觉?怎样会让你感觉好点?你想不想要个抱抱?或者和小熊呆一会儿?我们一起玩深呼吸游戏吧?”多试几次,就能帮他找到疏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摔门小怪兽”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边跺脚,一边大声说:“我太生气了!”“是的,我看到你很生气。”我马上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和关注。
“我真的很生气。”他说这话时还是很大声,但态度明显有所缓和。
“其实刚刚我也生气了。”我真诚而温和地对他说,“如果你去超市买糖,阿姨说,‘你把钱给我,我就给你糖。’可你把钱给她了,她却没有把糖给你,你会怎样?”“我会生气,阿姨说话不算数。”儿子脱口而出。
“那你想想,今天早上我们本来已约定好,我做到了答应你的事,可是你却没有做答应我的事,你说我会感觉怎样?”那一瞬间,孩子的眼睛亮了:“噢,妈妈,原来今天早上是我说话不算数呀!对不起,妈妈。”我用替换举例的方式,让他理解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没关系,我原谅你,但是一定要记得说话算数哦,而且我们家的门可能还很疼。”
“那我以后轻轻关门,不然门会裂开这么大的缝。”他一边说,一边夸张地比划着。
儿子进校门前,转身拥抱了我:“妈妈,我爱你。”我知道他是在表达,感谢我接受了他的情绪,让他的心能够自由舒展。
不要觉得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纵容孩子,事实上,与哄孩子笑相比,陪孩子哭更加重要。比起让他做个微笑玩偶,我更想让他做个有血有肉、心理健康的人。认真地去接纳你的孩子吧,告诉他,不管他笑、或哭、或闹,你都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