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媚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掺和着作者对道德人物,道德事件的讴歌,而这些讴歌者有时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而倾泻迸发,有时渗透和融注在有关道德形象和事件之中不显山露水。
阅读教学的德育渗透就必须把准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深入挖掘他们的动情点,在情感的感悟和升华之中,使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得到陶冶,达到文道统一,“润物无声”的艺术功效。
一、从课文题眼入手,挖掘动情点
课文的题目,往往浓缩了作者的道德情感,挖掘这些隐性的动情点,渲染情感氛围,就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时,以题目为突破口,深入挖掘动情点:罗布泊,曾经是怎样的湖?他为什么会消逝?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如此层层挖掘,再加上投影演示,让学生仿佛听到青海湖在求救: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二、从人物语言入手,激发动情点
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是他们美好心灵的红光映照,使人物思想品质的凝聚点,抓住人物关键的语言描写进行挖掘,就能洞开人物高尚的思想境界。体会这些句子表达的感情,就能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最后一課》,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和爱国的表现。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会这种爱国情感,可以这样激发动情点:韩麦尔先生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三、从人物行为入手,影射动情点
人物的思想品质必然表现在人物的具体行为当中,人物的行为描写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仔细咀嚼品味,就能渲染情感氛围,以情动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背影》一课,有这样一段人物动作描写:“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里连用了几个动词“攀”“缩”“微倾”,教学中要抓住这几个动词仔细体味,这些词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透过这一动情点使学生明白动作描写中包含着父亲强烈的爱子情深。
四、从朗读表演入手,感触动情点
要想对人物的高尚品德有真切的感受,对作者洋溢的思想情感有深层的体味,还应借助朗读的体会,表演的感受来感悟这些动情点所包蕴的道德情感,进入“达镜移情”的升华境界。朗读前一定要让学生首先理解作者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然后带着这种情感去反复朗读,深入体味。如《春》里描写了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朗读课文,就能产生强烈的喜爱春天的感情。像《羚羊木雕》一课,故事情节富有表演性,可指导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真实感受中去领悟孩子之间的真挚友情,是义大于利的。
总之,捕捉阅读教学德育渗透的动情点方法是多样的,要达到文道的辩证统一。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情感因素,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的心灵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