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良
徽州宗谱中的家规(族规)是规范族人行为的民间法则,其中教育和规范族人选择职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徽州人对职业观念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徽州宗谱中可以看到,随着历史和环境的改变,徽州人的职业观念有很大变化,尤其是对“士”的认识经历了从推崇到平淡的转变。
近代以前,“士”在职业选择中一直处于优越地位。崇“士”是徽州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学而优则仕,而要达到“士”这个阶层需要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近代以前,徽州人崇“士”有其重要原因。
一是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士”的地位较高。在徽州人眼里,读书考试是通向“士”阶层的主要途径,是脱离底层的必经之路。“子孙才族将大族中果有可期造就之子弟,其父兄即须课之读书……一族之中文教大兴,便是兴旺气象。古来经济文章无不从读书中出,草野有英才,即从储,异日从政服官之选,其足以为前人光遗,后人休者何如也!”([清光绪]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卷首上,祖训——兴文教)读书做官不但可以使个人名成功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家族争光,提升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是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徽州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耕读传家精神。“诗书所以明圣贤之道,本不可不重视,况一族子弟,无论将来读书成名,即农、工、商,亦须稍读书本,各知礼仪。”([清宣统绩溪周坑]仙石周氏[善述堂]宗谱,卷二,祖训——重诗书)“……嗑读书欲求明理之节,品行心术,学问必于是乎,取之典故,故末也能常与诗书,近者陶镕气质,涵养性情,扩充见识,增长神智,纵不能博科第而幸列青科,芬出齐民之等,遗子满门何如一经旨哉,斯言然要在体认圣人立教,本肯攻苦而勤习之,自得其中趣味,终身受用不尽。凡我后人书田宜耕勿以家贫而早废诗书,勿以椎鲁而不专诵习,总期力学毋替书香。”([清同治]新安汪氏家乘,卷七,家训——勤读书)
三是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以来,科举是普通阶层通往仕途的主要途径。徽州人对科举考试是十分重视的,对于族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而且会为无钱参加科举考试的族人给予物质的支持。“……凡遇进学禀试、科贡者,族众先期告于族尊户长,至期斋、肃盛服或用三牲酒果或用羊琢素馐竭告祠堂,族长奉族……”([清宣统]泾北汪氏宗谱,卷二,家规——明奖励)“族内子孙聪明,若志在读书,果系贫寒不能成就者,族长广义助膏火之资”。([道光无为]濡须张氏宗谱,卷一至卷二,原请家法碑记)
近代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期,“士”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成为徽州人首选的职业。徽州人对职业的选择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一是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瓦解,新教育的兴起。随着晚清封建科举制度的取消,人们失去了传统的通往仕途的道路,转而开始打破读书做官的思想。同时,当时的政府开办了许多职业学校,为培养专业的职业人才打下基础。“近世文明日进,职业教育日渐发达,我国顺世界潮流亦趋重于此。各省正提倡职业学校,将欲驱普通平民群趋于职业。”([民国绩溪仁里]鱼川耿氏宗谱,卷五,祖训——勤业)
二是受世界局势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客观上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西方工业发达,给当时的有识之士指出一条新道路即发展实业,走向强国之路。“日勤业,生货出口少,熟货出口多者,其国强。此西人之言也。我国生产事业群趋于商之一途,而于工则墨守师承,不知增高审美思想,即其所谓商者亦不过做外货之分销与原料之转运而已。此漏邑所以日甚,财力所以日绌也。嗣后宜趋重工业,天然品则请求种植之法,人工品则研究精进之术,使聪明才智之士破除官吏思想,从事实业,倡导兴族强国皆基于此。”([民国绩溪仁里]鱼川耿氏宗谱,卷五,家族规则——第十八条)
总之,近代徽州人职业观念的转变让“士”不再是首选职业,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为其他职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客观上促进了徽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