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万国¹ 王秀珍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估算教学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估算要比简单的计算复杂,具有一定的推理性、策略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兴趣不是很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估算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其明确估算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估算,更好地强化学生的估算水平,使学生明确估算的优势与重要性,能够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从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估算是一种头脑思维风暴,这一思维既抽象又具体,抽象是因为它不依赖任何的物质存在,纯粹靠思维想象,具有无穷的开拓力,具体是因为它拥有一套可遵循的规则。因此在估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估算意识,帮助他们构建估算思维的框架。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有一道判断题,“果园里有梨树262棵,桃树304棵,梨树和桃树一共550棵,梨树比桃树少51棵”,这是小学两位数相加减的数量关系的内容。学生看到题目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一个估约的数值,引导学生化散为整,一致小化或一致大化。从一开始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判断题目的正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题目中最准确的约数,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拓展题目。估算的基本意识形成后,在保证估算准确度的同时,尽可能找最熟悉最常见的约数,以便于计算。题目虽简单,但不断地发散就能构建起最基本的估算框架,且灵活易懂的计算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对估算学习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重要作用,并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为了顺利实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估算资料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在处理哪些问题时可以使用估算方法获得近似值,而哪些问题是需要精确计算的。
比如在估算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狗去小猫家做客,到超市买了水果、蛋糕、玩具、书,分别花了35元、41元、29元、18元,售货员收了198元,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样的收费有没有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进行估算,很快就有学生说,售货员收的钱是不对的,这些东西的费用在130元左右。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还要及时鼓励。在这种情境创设中,能够让学生对估算的作用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提高对估算学习的兴趣,明确运用估算的场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小学低年级估算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估算方法。事实上,估算就是对数学习题的一个粗略估计,然后在解出答案之后,对这道习题结果的一个大致判断。估算也就是在不要求准确结果的基础上,快速地找到接近准确答案的一个数值,所以说,估算可以有一定的误差,这个误差只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数学估算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取整法、观察估算法、夹逼法、联系实际估算法以及分段法等,其中经常用到的就是取整法,此方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取数的近似值,然后再计算出正确结果。
比如两位数乘法估算,第一道估算题是22×28,第二道估算题是28×39,估算“22×28”,用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取两个因数的近似值,然后把近似数相乘,从而估算出结果,估算过程就是22×28≈20×30=600;第 二 道 题 估 算28×39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其中因数的近似数就是30和40,估算过程就是28×39≈30×40=1200。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关键是培养估算意识,只有学生具有较强的估算意识,才能够逐步提高估算能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估算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