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家珍
在上世纪90年代,图书出版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及个别发达地区。就我国而言,当时的图书出版社较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传播方式主要以纸质的媒介进行传播,信息传播速度较慢。
到了21世纪,信息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相应的信息传播速度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它在网络世界中冲破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随时实现信息共享。
图书出版的方式,最初是以纸质的形式流通传播。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和纸质版图书一样的电子出版物。时代的转变,使得经营者在营销模式上不断创新。就目前的发展势态来看,电子阅读方式更加受到读者的欢迎。
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制环节比较复杂。纸张采购、人工校版、机器印刷等环节,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成本,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
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出版社通过编辑人员、营销人员的各种宣传与推荐,图书才可以在新华书店、图书馆或者图书市场等门店更好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整个运营过程中,劳动力占据着大部分的成本。
而在信息化的时代下,网络传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营销终端不再限于各种门店,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渠道资源。人力成本减少许多,图书面向读者的渠道也更加丰富,营销量也就有所增加。
当今时代,虽然我国的图书出版方式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当前我国的图书出版具有很严重的跟风效应,就是对当前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大家都竞相以此为题,进行内容相似或“换汤不换药”的“创作”出版。此外,选题的创新意识不高,内容深度不够,真正吸引读者的知识点比较少。
虽然当前的网络发展迅速,在图书出版中也得到了应用,但是其应用的范围和深度不够。主要原因是技术方面。由于出版商对网络渠道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现代化发展理念不高,技术的支撑力不够。比如后台技术不成熟,硬件配套不充分,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
20世纪以来,我国相继涌现出很多图书出版社。就国企性质的出版社而言,虽然拥有丰厚的作者资源,但是因为企业本身的客观条件,从而导致图书出版品种不多,出版进度较慢,市场占有率不足。就民营企业的出版公司而言,由于其编辑团队不稳定,优秀作者资源短缺,营利性目的较强,从而使其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还有就是创新思想不足,缺少“啃骨头”精神,造成其面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不强,因而无法发展壮大。
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图书出版社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好信息化时代下的渠道建设。
不仅要开发优质选题,而且在运营方式上也要创新。选题要有自己的理念,要坚持自己的主题,走长线机制、做大品牌。运营方式要深挖渠道,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精耕细作。
对于图书出版企业而言,企业是否盈利,一切体现在出版物品种的多少,净发码洋的多少,净利润的多少。利润的提高最主要的办法就是提高销售业绩。所以,依靠何种方式才能提高销售业绩,对图书出版企业而言值得深思。一方面要开发优质选题,建立品牌,吸引读者;另一方面就是组建优质团队,精耕细作,努力做好各种销售渠道的建设。唯此,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对于每个成功的企业而言,都有自己的特色,即所谓的品牌。品牌可以带来无形的效应和有形的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家出版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因此,要想在出版业具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自己的品牌。比如建立品牌作者团队,品牌编校队伍、品牌系列选题,品牌营销团队等。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才可以在群狼四起的大舞台中独占鳌头。
对于当前的图书出版业而言,信息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唯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