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平
陈云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一个层层递进、步步提升的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一)坚持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发展的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陈云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陈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大声疾呼:“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1]
陈云强调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是基于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他听到个别同志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回来提出“共产主义遥遥无期”的观点时,立即反驳说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遥遥有期的。他反复强调:“要使全党同志明白,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2]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发展;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陈云要求每个共产党员时刻牢记,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虽然我国还很穷,但我们的根本社会制度比资本主义要优越得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二)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全面发展。陈云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不可分离,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是两者协调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物质文明。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陈云坚决拥护中央的这一决策,他明确表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我完全同意中央的意见。”[3]陈云非常看重这一工作中心的转移,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次伟大进军。
首先,加强工业建设。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的首要内容。陈云非常关注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出了很多很有建设性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工业要按比例协调发展。当人们都在追求发展高速度时,陈云清醒地指出:“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工业体系建设规模应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重工业与轻工业、重工业各部门、工业发展与铁路运输、技术力量的需要与供应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基础上,“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二是要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陈云一向十分重视农业地位,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其他才会有好转。他强调农业问题是关系人民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国策。三是发展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在我国农业的增长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是占第一或者第二位的。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这同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党内不正之风甚至消极腐败现象依旧存在。陈云及时觉察到这一问题,觉察到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严重危害:“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整个事业就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偏离社会主义道路。”[4]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坚持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求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云认为这是我们永远的奋斗方向:“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5]两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必须协调发展。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陈云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关键在于搞好执政党的党风。1985年6月陈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党风。”[6]二是重点在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维护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三是各级党委负起责任。陈云强调整改党风的重要性,各级党委要重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重视,不能掉以轻心,要身体力行,作出榜样。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强调发展的支撑是利用计划和市场的手段。陈云是我国最早主张发挥市场作用、改革计划体制的领导人之一。早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上,陈云就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1979年3月,陈云率先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他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要有两种经济,即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1982年底,陈云又深刻揭示了计划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联动关系,并形象比喻成“鸟”和“笼子”,鸟是搞活经济,笼子是国家计划,鸟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要在笼子里飞,要不然就飞跑了。因此,搞活经济是正确的,但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而“笼子”大小必须根据发展需求调节,该多大就多大,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洲。这些构想,是陈云倡导积极利用市场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铺垫。
(四)强调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实施积极而清醒的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就必须融入世界之中,那么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对外开放?陈云的答案是:实施积极而清醒的对外开放。
我们要明确对外开放是必要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经济联系和往来开始日趋密切,陈云敏锐地认识到“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7]。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的对外贸易75%是与苏联和东欧国家,25%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却是75%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情况的变化要求我们调整对外开放的政策,以适应新情况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看到我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远远不如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8]
陈云主张要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要积极认真地研究资本主义,因为“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9]研究是为了积极利用。陈云认为,我们要积极利用外资和他们的先进技术。1973年,中国人民银行筹措到10亿美元的外资,很多人思想顾虑很大。为此,陈云明确指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要有条有理,不会和国内冲突的。”[10]对于利用先进技术,陈云倡导引进技术,买下专利,真正提高我国的机械制造能力,真正提高我国的机械工业水平。陈云主张对外开放,不仅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对外开放不一定都是人家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可以到人家那里去。”[11]1982年,陈云就提出“以进养出”的办法,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可以进木材,出家具,其他方面也应大搞“劳务出口”。1984年8月间,陈云在与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谈论钢铁工业建设问题时,大胆提倡国内钢铁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国外即将倒闭的钢铁企业,进行合营。
陈云强调,我们要实施清醒的对外开放。要清醒地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同时,还要清醒地警惕对外开放带来的消极因素。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来发展自身是完全正确的,但“必须充分看到对外开放后带来的问题”[12]。对外开放,在引入好的东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直接伤害社会主义事业的东西侵入,如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所以,陈云要求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高度的警惕。
(五)坚持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坚持贯彻可持续性,旨在正确处理好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陈云坚持和谐统一思想,重视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1.控制人口增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点陈云早在1957年就谈到了,他认为“中国人多,必须提倡节制生育。这是有关经济建设的大问题”[13]。到了1979年人口问题已十分严重,陈云认为是爆炸性的问题。因此,陈云提出一要加强领导,中央与各省市要成立专门委员会;二要舆论宣传,引起群众重视;三要严明政策,严格规定一对夫妻只准生一个孩子;四要药物支持,加强避孕药物的研制、发放和相应的医疗工作;五要实行保险,解决养儿防老的问题;最后要给予独生子女优待,如招工就业首先安排独生子女等。
2.节约、开发资源。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同时又是个人口超级大国,所以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陈云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资源问题,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思想观点,作出了深刻的论述。首先,应对掠夺式的使用资源倾向引起重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期,人们常常容易因为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换取经济快速发展。1988年陈云在与中央负责同志谈到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时总结指出,在当前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普遍存在掠夺式的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加以重视。其次,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早在1979年陈云就注意到由于农业、工业、人民生活都要用水,北京、天津等地已开始缺水,他建议工厂的设立要考虑用水量,而且要有节约用水的办法。[14]陈云不仅从认识上重视它,而且还提出一些策略措施,以逐步扭转当时水资源缺乏的严重状况,提出将计划性节约性节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问题放在不低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并将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这是极有远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3.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大事。陈云清醒地认识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首先,“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各行各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之一。1979年,陈云作为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和李先念联名致信中共中央,认为钢的发展速度要照顾到各行各业发展的比例关系,环境保护就是各行业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就将环境保护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其次,治理污染必须以“防”为先。1979年3月陈云在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防止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15]同年6月陈云在写给李先念、姚依林的书信中,强调经济建设必须尽早注意两个问题,即水资源问题和工业污染问题,他要求今后办厂时必须要把处理污染问题放在设计考虑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预防在先。最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20世纪80年代之后,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令陈云十分焦虑,他认为应该将解决城市污染问题提到党中央的议事日程上。1988年陈云又再次明确强调:“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16]陈云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一是积极宣传,引起人民重视;二是增加投入,扩大投资比例;三是强化监督力度,切实落实责任。这些措施环环相扣,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落在实处,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目的和归宿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即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陈云认为一切为了群众,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
陈云提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搞国防建设,也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的改善。”[17]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就提出要将我国经济改造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制定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中,在分析处理各种关系时,陈云总是将安排好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将发展计划的出发点放在人民有吃有穿的基础上,而且认为如果不解决人民吃穿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站不稳。1978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革,陈云强调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认为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视不能停留在口头,而是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否则就是空话。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又依靠谁来发展?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证明,“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也就是党的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依靠群众”。陈云一直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个道理,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毛泽东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8]所以,陈云再三向全党强调“没有人民,就没有英雄”,“离开群众,世上是没有什么诸葛亮的”[19]。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地发动群众?陈云的答案是充分发扬民主。尽可能地发动群众提出意见,切实改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这样才能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切实促进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发展要依靠人民力量,以为人民谋利益为目的和归宿,才能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发展最可靠的力量。
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贯彻始终的是他提出并实践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并以其统揽全局、指导发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正确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坚持基于国情确立视角:建设的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是陈云针对1956年的“冒进”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更是他的关于发展哲学思维贯彻始终的重要方法论之一。陈云认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20],二者之间是否适应,关乎经济稳定与否。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稳定尤其重要。建设的规模如若超过国家财力物力范围,就冒了,就可能出现经济混乱;如若保守,就可能妨碍建设速度,影响发展;只有二者相合适,经济才会稳定健康发展。陈云提出的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则,就是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
“建设规模”,不是指简单再生产,也不是内涵扩大再生产,而是指基本建设规模;他所说的“国力”,不是指整个国民收入,而是指安排好人民生活和现有生产以后的剩余产品,指国家的财力和物力,包括投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消费物资、外汇四个方面。“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是指基本建设规模要与剩余产品相适应,即在安排好现有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安排基本建设,既不能挤人民生活,也不能挤简单再生产;既不能挤外延扩大再生产,也不能挤内涵扩大再生产。
(二)坚持基于国情提取经验:重视并善于总结经验。陈云重视并善于总结经验,认为总结经验是提高领导水平、增加领导智慧的重要方法。1956年7月,他在一次有关商业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根据过去的经验,找出新的办法,我看这项工作比日常的业务工作更重要。”他做任何工作总是随时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开拓创新。在物资短缺时代,他把不总结经验比作商品“脱销”,说:“这项工作‘脱销’了,政策就‘脱销’了,这比任何商品脱销都严重,都坏。”[21]
总结经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总结经验就可以把过去做对了的和做错了的加以分析,使我们头脑清醒,把工作提高一步”。[22]1958年12月,陈云在一次讲话中提醒大家必须看到现在的本领还不大,必须小心谨慎地前进,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办法。改革开放后,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陈云在高度赞扬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再三提醒人们“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本不熟悉的领域熟悉起来,本不清晰的工作思路清晰起来,才能不断产生新观点、新思维,进而更好地指导新实践。
(三)坚持基于国情辩证分析:综合平衡应贯穿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如何处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历来是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陈云认为综合平衡应贯穿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他对综合平衡有着自己浅显而又准确的解释:“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离开别的部门。……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行。”[23]早在1954年6月《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几点说明》中,陈云就提出了这一观点,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诸多重大比例关系的不平衡,更让陈云坚定了综合平衡的重要性。他深刻认识到按比例是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就一定做不好工作。
陈云认为要实现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个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具体比例,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陈云要求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他认为研究比例关系,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状况中寻找,从过去的工作经验中寻找。国民经济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比例:综合性比例、地区间比例、部门间比例、部门内比例等等。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站在宏观高度,在众多经济比例中抓住四大关系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需平衡和外汇收支平衡。他从实践中发现,只要实现财政收支和信贷平衡,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之间就全部而言也会实现平衡。因此,陈云在主持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期间,始终抓住财政平衡这一中心环节。他对财政信贷平衡问题的认识是十分辩证的,把财政和信贷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杠杆。
陈云以上关于发展路径的思考,贯穿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字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