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菲 刘恋 葛丽王君 郁阳阳
在各类新型媒介盛行的今天,思政教育作为意识领域的严肃内容,使得许多学生谈“思政”色变,传播效果欠佳。论文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取得新成就的背景下,同步分析了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立足于教育主客体,理智分析并提出改善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效果的对策,力求提出新思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自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后,高校利用“两微一端”平台开展思想政教育的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两微一端”平台逐步发展并且已经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和创新作用。除了良好的交互性和时效性,两微一端”平台还具有满足用户身份虚拟的功能,大学生们可以在这三大平台上畅所欲言、表达自我,突破形式以及时空限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载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共青团中央”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客户端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其在热点事件发布和追踪方面,及时准确,缩短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并且以亲近大学生群体的口吻开展实时互动,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正面舆论引导作用。
从2017年全国思想政治教工作研讨会内容来看,各高校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了新高度。为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环境,加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大学生能以更加饱满热情的心态投身于“中国梦”的实现当中。在以会议精神为指导的条件下,高校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机制不断健全,坚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齐头并进。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各高校都将思想政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围绕高校教学展开思想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校园党建,不断开拓思政工作新视角。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思政素质的教育传播者,并且采用了合乎大学生喜好的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将教育场景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培育一代又一代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水平人才。
目前,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较为成熟,然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在新媒体角度下的必要参考。大学生思想活跃,作为新媒介的主要使用者,其个性十分显著。然而在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领域,传播形式的同质化较为严重,难以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要。传统思政教育者将受众作为单一大众来制作的传播内容对如今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再造性越来越弱。因此,传播过程中面临重重壁垒,所得的传播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程度。并且信息的高度即时性和共享性导致传统的思政传播教育工作者不再占据信息的制高点。学生的思想不是一个有着均匀孔洞的跳棋盘,教育者扔下了按照大众标准制作的弹珠,有过大、过小、甚至会有反弹。思政教育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原有的大众化制定传播教育内容将不再符合时代所需。
伴随着新媒体社会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互联网新技术时时刷新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传播生态。各种各样繁杂的信息大量使用新媒体进行的碎片化渗透已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而在这样的现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在未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传播,收效欠佳。此外,传统课堂教育仍是主要手段,教育方式单一,一定程度创新的教育形式也并非学生们喜闻乐见的。
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兴事物极为敏感,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新媒介技术,大部分学生对各类新媒体的信息功能有所了解。但在媒介使用目的方面,大学生更多关注新媒体的娱乐化功能。其次,虽然当代在信息高度共享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拥有着自己的信息获取习惯的同时也建立着自己的信息识别、辨别标杆,但不得不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舆情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而导致恶性伤害事件发生。缺乏理性的媒介接触意识和必要的媒介素养。学生的价值标杆不是一张严格按照正确取向去制作的网,难以从良莠不齐的思政教育传播内容中直接过滤出正确的价值。这一原因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不能达到传播者的预期目标。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传播者来说,由于技术门槛的限制,未能充分?合理使用新媒体;在教育过程中,仍多依靠个人的教育经验作为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依据,这些也是限制思政教育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领域的信息较为关注,同时也愿意积极参与到有关思想政治的各种文化活动当中去。作为年轻一代,大多数大学生偏好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化内容。然而在目前高校,仍反应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容略显死板、形式教条的问题。大学生思想修养以及政治认知程度的深浅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首要标准。学生们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满意度才能够真正反映出传播的有效程度。
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以教育者单向传播到学生为止,对于意识层面的反馈流于形式,难以准确把握,也是传播效果甚微的一大表现。未能准确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反馈机制没能深入进行,制约了思政教育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扩大。
根据马莱茨克的CMR传播模式来分析,一个完整的传播建立在传播者和受传者自身环境 (即文化意识环境和身处的传播环境)、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之外,还受到“传播者心目中的受者形象”“受者的自发性反应”这两个重要因素影响。而对于目前的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传播传播效果来看,绝达不到传播者所想。据调查问卷研究分析得知,传播内容单一固定、缺乏传播者和受传者自身的环境分析、传者对大学生的形象认知不完全、没有接收大学生自发性反应的相应渠道。因此,思政教育传播者必须加强在这两方面的建设。
基于大数据技术,使教育者能够借助新媒体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活动构成的特殊“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使用视觉化的形式呈现。根据受教育者行为、观点等的差异,将他们区分成不同的类型。也就是将学生当做“用户群体”,根据其特质来描绘特定的画像,而后分析该画像并“对症下药”。这样得出的教育决策不仅仅依赖于是个人的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1.树立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如何使学生在海量信息中合理选择、利用新媒体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教育者要先一步了解各种新媒体工具的使用状况,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指导、指点迷津。学校方面,应该为学生提供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科普教育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起到“指路人”的作用,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理性的媒介接触意识,让学生能有良好的信息辨别能力,树立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能让新媒体成为辅助他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带来的便捷。
2.提升思政教育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以提升引导力
针对目前阶段我校思想教育者新媒体技术操作能力不高的情况,不管是学校方面还是教育者自身,都要意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时转变观念,跟上新媒体发展步伐,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强化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构建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学校方面要多开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媒体的教师培训活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形式新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这个平台不仅仅是单方面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输送信息,需要转变的是,从单向灌输式变为双向的、平等的交流方式。利用新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即时互动,如大屏幕投影,学生在线提问以弹幕的方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让手机成为课堂教学的帮手,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交流想法,从而能在第一时间解疑答惑,提高教学效率。
3.以头部内容引导舆论,发挥团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要注重经典内容和新颖内容的结合,打造专属特色头部内容,头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接收信息的习惯回路,组织教育者团体设计、编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含在内的特色课程以及融合新潮流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产品,打造头部内容。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校媒体中心起到舆论带头作用,层层部署,设置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团体领袖,将头部内容引流,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传播,如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以及微博头条文章等。营造良好的、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新媒体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更加活跃。
1.丰富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育者应该围绕广泛的大学生所关注的时事热点以及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展开,目前大学生获取时事热点的方式多样,手机新闻客户端、公众号推送等,都是信息的来源,教育者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他们偏爱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能够通过这些信息来源之处获取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热点的选择不仅仅要具有话题性,更要符合学生的思想特征,摒弃一些内容没有营养的“花边新闻”,也要防止内容过于老套。不断丰富传统课程的内容,为其注入新鲜元素,增强理论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
2.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综合运用新媒体
利用新媒体及网络覆盖范围广,传播迅速的特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线下教学方面,教育者在传统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除了课本、文字教学,也应该结合图片、视频、新兴新媒体工具中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来调动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探究式学习。线上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党建网站、社交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送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度,线上解答,网络教学,将课程编为视频教学课件,改革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可以采用匿名提问的形式,及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作出解答,这样一来,既可以洞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匿名问答,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让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更能敞开心扉,使教育者这一方能针对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线下教学,融入新媒体、高科技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虚拟现实,让学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直接感受到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限制而无法真实接触的内容,从而化抽象为具象,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3.强思政传播互动,建立传播反馈机制
传播是双向的过程,信源向信宿传递信息,信宿向信源反馈,这种双向的过程才是完整的传播过程。在目前存在的问题中,思政传播缺乏双向互动、单向灌输式教学成为了妨碍传播的因素之一。新媒体工具为我们提供的是能更好交流的平台,包括微信、QQ、微博等在内的各种社交软件已经深入到每个互联网使用者的生活中。将生活化的工具利用到教学过程中,缩小传播双方的距离,课堂使用即时作业提交app、建立讨论群组、匿名发言等形式,让学生能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展示出来。其次,学生在学习了思想政治内容以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新媒体工具使得教育者了解数量庞大的学生想法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之整合为一份完整的报告供教育者参考,减少传播双方的沟通阻碍。还有,用新媒体工具搭桥,用最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方式,侧面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比如,在某教学app上设置,不管是否匿名,发表一条自己的想法便能够得到app内的积分鼓励,这种鼓励可以是累积到一定分数即可换阅读物等。这样一来,反馈环节更加健全,整个传播过程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冯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探究》,《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6期
[2]唐丹、吴曼云:《两微一端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传媒》2017年第24期
[3]王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10期
[4]史向军、夏玉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几个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