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

2018-11-18 07:27何光渝
当代贵州 2018年31期
关键词:乡愁故乡文明

“美丽中国”的背后彰显的是大写的“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片美丽就将更加持久温暖。

当我们正在说着“乡愁”这样的话题时,其实我们的广大农村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滞后这样的现实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在地域空间缺乏认同感的大时代中,在个体记忆和历史叙事盘根错节之时,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破解乡村无处不在的经济高增长背后的那个巨婴的“成长烦恼 ”,以及她那无处不在的“乡愁”?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就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可以说,把乡村建设好是城市和乡村的共同追求。成长尽管会有“烦恼”,但却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现在乡村已经成为都市人休闲度假的重要载体,但是如果在乡村感受不到原汁原味的泥土气息,乡村旅游的魅力将大打折扣。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现当地田园风光、乡土文化非常重要。“土”是乡村旅游不能丢弃的特点,否则,千村一面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一个外来商家占大多数,乡村更多的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土地不产出一粒粮食和一寸纤维,乡村文明就没有了载体,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了。今天的乡村旅游早已不是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摘、田园观光的“农家乐”所能涵盖了,而是在深度体验和生活方式分享的基础上,由资本、文创、技术和人才等新动能推动的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康养基地、精品观光线路……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由浅入深,从点到面,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统筹城乡兴“三农”造福千万农民,要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毕竟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才能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才能书写好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

“美丽乡村”的内涵,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带给乡村勃勃生机,这也昭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发展目标的表述增加了“美丽”二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将“美丽”二字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意味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美丽中国”建设必将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美丽中国”的背后彰显的是大写的“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片美丽就将更加持久温暖。

这话说得好!只要共产党人有这样的坚持,这片美丽将更加持久温暖!

“故乡”一直是个地理概念,但是随着生活状况的改变,“故乡”已经成了一个时间概念。以前讲故乡是人回不去的地方,现在故乡更像是人回不去的时间。

无论“乡愁”表达的是某种空间性的想象,亦或是某种时间性的回溯,我们的所有传统几乎全部来自农耕文明。于是中国这片美丽的“乡愁”才会更加持久地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

猜你喜欢
乡愁故乡文明
故乡的牵挂
乡愁
请文明演绎
乡愁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漫说文明
月之故乡
九月的乡愁
《故乡》同步练习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