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元二十六年(738),53岁的唐玄宗在生日来临前一个多月,在长安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道教斋醮仪式,随即派出队伍,往天下名山洞府投送龙简,祈求长生。
投简祈福的活动,远在道教形成之前的先秦时期即已出现,南朝臻于成熟,唐初则随道教跃升国教而成为国家大典。仪式的目的,既有对政治合法性的追求,也隐含着对天子不死登仙的强烈诉求。唐代帝王多热衷于此,据不完全统计,从高宗到代宗的百余年间,即举行投龙仪式近三十次,龙简被投向了东岳、中岳、南岳、济渎和淮渎等洞天福地。玄宗当政的开元、天宝年间,更是有唐一代崇道活动的高峰期。
参加这次投龙活动的人员应是经过挑选的,共五人,其中道士二人、官吏二名、随从一名。主事的是道士孙智凉,他的名字在不同文献里又作孙智良、孙智谅,音同字异。这位来自江西的高士供职于皇家道观肃明观。据《江西通志·道释志》的记载,开元间他被迎至京师时,已百二十岁,由精通道术的高寿之士来完成祈求长生的投龙仪式再合适不过了。另一名道士叫涂处道。两名官吏,内使张奉国、判官王越宾,都是八月生人,即与玄宗同月而生,这应是有意的安排。一行人自长安出发,风雨兼程,逶迤向南,他们的目的地是衡山朱陵洞。
根据道书的记载,结合考古发现,投龙仪式所投送的不仅仅是金龙、玉简,尚有玉璧和金钮,缠以青丝,一并投到名山洞府中,所以,该仪式又称投龙简、投龙璧等。这些信物各有寓意,质地亦不局限于金玉。每次投龙,用金龙、玉简、玉璧各一件,金钮九枚。金龙,用金或铜做若龙形,负责将写有告文的玉简送抵三官府。简一枚,有金、银、铜、玉、木等不同质地。简长一尺二寸,象征十二辰;宽二寸四分,象征二十四炁;厚二寸,象征乾坤二仪。简文五行,代表五行之数。简上告文载简主,及其希望金龙载达天、地、水三官的美好祈愿。金钮代表歃血,青丝代表割发。
此次投往衡山朱陵洞的,是一枚铜简,长35.9厘米、宽12厘米、厚0.8厘米,略合于道书所载之数。正面五行写道:
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诞。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长生之法。谨依上清灵文,投刺紫盖仙洞。位忝君临,不莸朝拜。谨令道士孙智凉,赍信简以闻,惟金龙驿传。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
背面则记载了参与其事的其他人员:
内使朝散大夫行内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国张奉国,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道士涂处道,判官王越宾,壬寅八月七日。傔人秦延恩。
简上所书的“太岁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太岁戊寅”,即开元二十六年(738);“戊戌朔”,意指六月初一的干支为“戊戌”;“廿七日甲子”,是七月二十七日干支为“甲子”。这个时间,可能是举行斋醮仪式的时间,简上的文字应该在此时即已铭刻好。而投龙之地南岳衡山,由于路途遥远,可能很难在规定的时间里抵达并准时投下龙简。投龙的时间,兴许就在玄宗生日当天,这可能是他在生日前一月即举行仪式的原因。类似的纪年方式也见于发现于嵩山的武曌金简。文献记载显示,道士孙智凉除了投龙衡山外,开元年间还曾往他的老家吉州玉笥山、抚州华盖山两地投龙,其中华盖山投龙也是为玄宗祈求长生。现在无法考证,这是同一次斋醮仪式后同一队人马前往不同地点投送龙简,还是不同时间的活动,又或者斋醮仪式之后玄宗曾派出多队人马前往不同洞天福地投送龙简,以求得长生。据碑铭记载,天授二年(691)四月,武曌即遣人往五岳四渎投龙,不同地点的投龙活动可能是同时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