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伟
数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品质的重要源泉,也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1.创设故事情境
把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召力强的动画和欢快的乐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利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引出主题: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孙悟空叫猪八戒去找西瓜解渴。孙悟空说:“为了公平,咱们每人吃1/4!”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这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分我一点,没有1/6,那至少也要1/5!”于是,孙悟空笑着切了1/6给八戒。大家高高兴兴吃起了西瓜,可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傻瓜!”这是为什么呢?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解疑的兴趣。
2.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设于课的开头,是整堂课的中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这样引入: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然后教师说出此数能否被三整除,如356951,教师立刻判断出它不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必会感到惊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急需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成为主动探索者。
3.创设探索情境
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启发学生寻求多种解法,并从中得出最优的方法。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以便开拓思路,灵活解题,培养发散思维。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二人跑步,甲每分钟跑70米,乙每分钟跑50米,一分钟后他们可能相距多远?”对于同一问题,由于思维的起点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解法。有学生说这道题要从运动地点和方向思考,再求相距多远,相背运动时有两种可能。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下,又有学生说如果他们同向运动1分钟后不相遇,那么他们相距的是中间虚线部分。接着有学生说,如果他们1分钟后相遇了,说明两地间的距离正好与他们1分钟走的距离相等,那么相距的米数就是0。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是对运动问题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4.创设实践活動情境
活动过程是知识学习中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活动可以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做运动进行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初步感知相遇问题中的名词与含义。学生经过实践,概括出运动方向的几种情况,即同地:同向,相背(反向);两地:同向,相背,相对。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各种运动结果,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对各种运动方式的认知,达到对知识的内化。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