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专家型教师思维方式

2018-11-17 09:34闵慧刘蓝蔚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案例理论

闵慧 刘蓝蔚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离不开专家型教师队伍。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如何培养专家型教师队伍?

我们认为,那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把这种特长提炼出新概念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师”为专家型教师。在着眼于适应教育改革又强调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坚持在教育一线的市区级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都具有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专家型教师在情感、动机、心理(认知或知识结构)、能力和行为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他们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的双向思维方式。理论实践化,是演绎的思维方式,而实践理论化,是归纳的思维方式。

1.专家型教师的思维特征之一:演绎思维

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功能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专家型教师除了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能用学科教学知识指导学科教学,通过学习信息加工理论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观察和识别儿童的个性化特征等。

一般来说,理论实践化遵循如下步骤:

首先,学习、理解、内化理论。是用经验还是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经验型教师走进研究的分水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有的凭经验解决,有的则会去找专家请教或者查找相关文献,前者可能一辈子都是经验型教师,而后者将开启教育研究的大门。以问题为起点,找到相关的理论之后,需要学习、理解和内化。具体来说,就是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能以自己的语言用新学的理论回答出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就实现了理论内化。只有实现了理论内化,才可以将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

然后,将理论纳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任何理论无论多么有价值,如果没有纳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都是空谈。纳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是理论实践化最关键的一步。比如,记忆规律的应用,记忆的周期是5分钟、30分钟,那么,在教学设计时,5分钟是一个节点,30分钟是一个节点,两个关键点上都要进行复习,因为这两个时机是最佳的复习时机。

第三,实施设计。在课堂上实施设计并根据实际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改进将挑战教师的熟练程度,需要视情况而定。在实施中,检验新学到的理论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难题。

最后,评估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或者下课后,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和反思。思考新理论的效果和价值,再去学习,或者与同伴、专家等进行讨论,验证自己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进入到一个上升的螺旋循环中。

专家型教师的技能就是在这个循环中不断积累和提升的。

2.专家型教师的思维特征之二:归纳思维

理论实践化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条件,而实践理论化是专家型教师成熟的關键。实践理论化遵循如下步骤:

首先,开展教育实践。有了理论实践化的积累,这时候的实践又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观察力发生了变化,原来视而不见的课堂生成机会“出现”了,这时需要从实践开始,进行从实践到理论的归纳思维训练。

然后,反思教育实践。实践之后,会形成经验,而经验的深浅取决于反思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教育教学反思,从力度上看,要反思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从广度上看,要从目标设定、目标分解、活动设计、实施过程、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全流程反思;从深度上看,要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背后所秉承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

第三,形成案例。将反思后的经验以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是实践理论化提升的重要动作,是经验型教师走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案例就是“故事+反思”。

第四,提炼出概念和程序。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开始学文献指导教育教学,开始写案例(或反思),就慢慢走向了研究型教师。聚焦一个专题,经过多个案例的积累,就可能提炼出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然后再提炼,概括和抽象出新的概念,解决一类问题。这是一次认识的飞跃。做到了这一点,就成为了本研究所界定的专家型教师。一线的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需要一个擅长理论的专家助产师,从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概念。

最后,形成理论。专家型教师,是从一个点开始的,可以称之为“点专家”。比如,有的教师对作业特别有研究,就成为作业方面的“点专家”。将点汇成线,连成面,就会超越学科领域,成为教育家。

在实践理论化的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建构能力。因此,理论实践化和实践理论化将相互交替进行。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不断转换,推动一个教师从新教师成长为经验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甚至教育家。

3.如何形成专家型教师思维方式

列出清单,选难点。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评估,结合所教学科和自我技能评估,列出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困难,从这些困难中找出最重要、最紧急需要解决的,列为发展点。

界定难点,学文献。界定这个发展点,看属于哪个领域。如果自己无法界定和判断,就需要求助于专家,在专家帮助下界定问题的。根据问题搜集文献,看看前人是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的,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结合学情,形成个人策略。

融入设计,多实践。将个人策略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检验。这时,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设计观察量表,由备课组同伴进行观察记录。

深入反思,写案例。实践之后,进行评估和反思,并把反思记录形成案例,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教历”。

持续积累,勤提炼。聚焦一个专题,持续积累,勤于提炼。经过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的相互促进,最终将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概念与程序性知识。

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案例理论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