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淑萍
摘 要:自1840年以来,英国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一系列战争之后,软弱的清政府割地赔款,向帝国主义讨饶,这是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中国的剥削与掠夺,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民不聊生,国家也因此贫弱不堪。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必修的历史学科,让学生掌握我国近代历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就这一段历史进行了概述,并通过这一段历史,给出近代史学习的一些方法并对其意义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学习;方法;意义
在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掌握历史事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掌握了整个历史发展的沿革,才能学好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发展概要
1840年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的洋枪大炮中屈辱地打开了自己的大门,随之而来的割地赔款让清政府无力支付,将这一大大的压力放到了人民的肩膀之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最终清政府战败。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在美俄的帮助下,英法两国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市场,犯下了滔天罪行,并且烧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清政府再次战败。随之而来的1865年,在英俄的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入侵新疆,最终于187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恶行之下,清政府中的一部分官员觉醒了,他们坚信“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除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
然而,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派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其失败具有必然性。1895年,清政府随之战败,再次割地赔款,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之后,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一大批维新派领导开启了戊戌变法的序幕。随后于1898年6月正式开始变法,颁布了一系列切实有用的法令,然而由于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布政变,软禁光绪,废除法令,抓捕维新派,至此,戊戌变法失败。
1900年春,为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一场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登上了历史舞台,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华势力。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不满这一情况,率军侵华,义和团运动随后失败,清政府被迫同十一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以此彻底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并未取得实质意义上的胜利。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之后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1927年,北伐失败,国共分道扬镳。1936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正式开始了抗日战争。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1945年,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十四年抗战由此获得胜利。
1946年,内战爆发,最终以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二、如何学习这段历史
在掌握了整个历史概要之后,对于历史的学习就变得简单起来,就好像是一副“骨架”已经撑起来了,只需要往里边填“血肉”就可以了,那么如何填满历史的“血肉”呢?
第一,把握学习历史的核心理念,即任一历史事件都具有其利弊,需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就以洋务运动为例,一方面,其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非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另一方面,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准确记忆基础知识,利用一些小技巧来进行记忆:
1.字头法,在记忆时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多念几遍即可。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再如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可以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2.排比法,认真分析历史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载体。如1927年中共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第三,多看一些反映當时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与书籍,充实“血肉”。
三、学习近代史的意义
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深刻地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习这段历史不仅能够了解我国发展的过程,对于历史上无数先烈前辈的缅怀,更能够以史为镜,正衣冠,正品行,培养青年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05:20-2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3:12-1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