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助昌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地跟风上一年度的高考,到高考之后才长叹“白白地练了三年”。其实也没有白练,因为高考改革始终遵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会“突然袭击”,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2015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来了!张开先生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以全国新课标卷Ⅰ和卷Ⅱ作文命题为例作了明确的阐释:
如全国新课标卷Ⅰ和卷Ⅱ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新课标卷Ⅰ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卷Ⅱ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2018年高考作文不会成为2017年的简单复制,正如2017年的高考作文不是2016年的简单复制一样。2018年高考或许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但可以肯定它必定在“进化”中,而“进化”的趋势必然走向“分析性写作”。
“分析性写作”其实是“舶来品”,它是美国教育界非常重视的一种写作能力,被视为学术研究的思维基石,从小学到大学都在训练这种文体。比如,美国小学生就能对总统税务政策、中东冲突、民主选举、美国宗教等问题,发表他们的“高见”,这一点早已让中国留学生惊诧不已。高中生要想考入常春藤名校深造,必须提交相关考试机构认定的“分析性写作”成绩(一般大学并无此要求)。虽然在学校就一直学习“分析性写作”,但任何人甚至是训练有素的作家,如果不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准备,都极难取得好成绩。
想要写好作文取得好成绩,当然还是要知晓它是从哪些方面对作文进行评价的。明白了评分诸方面的要求,才有努力的方向。为了简明起见,笔者综合各种可靠的信息,列表如下:
分析性写作有两种基本文体,一种相当于“立论”,一种相当于“驳论”。“立论”即正面议论,相当于我国高中生演练的“议论文”;“驳论”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也是“分析性写作”最为推重的文体。
考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分析性写作对于论点的设立,并不要求必须符合“主流价值观”或“传统价值观”。阅卷人对论点或立意也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只看考生是否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考生能质疑权威或反传统定论,当然更能引起评卷者的重视,但这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他们认为,“价值理性”固然需要,但“工具理性”更为重要。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就是水中捞月。工具理性的优先地位,至今在学术界不可动摇。
“工具理性”表现在写作上,指的就是结构、逻辑、语法、词汇量、标点符号等——这是阅卷人考量的重要因素,只评估你阐述和展开论证过程来支持你的观点的能力——这与中国的“立意第一”的传统评价标准大为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阅卷者评定一篇作文权重于“主流价值观”或论点的优劣,而美国阅卷者则权重于“语言工具性”。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很难判定孰是孰非,但文章中的结构、逻辑、语法、词汇量、标点符号等是非常客观的评判要件,比如说,持有与鲁迅对立观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鲁迅文章精悍有力。
很显然,分析性写作是对独立思考和逻辑论证的语言练习,考试的目的是检查你是否能对某一个问题展开有说服力的论证来支持你自己的观点,以及能否通过写作把论证过程有效传递给读者。结合你的观点和经验、你所读到或看到的事、你认识的人等来考虑这个话题,这是你在论证过程中展开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实例的知识基础,而这些理由和实例可能在某些方面加强、否定或验证观点。考生必须思考并确立:
1.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2.我是否同意某个观点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为什么?
3.这个观点是否作出了某些假设?如果是,这些假设是否合理?
4.这个观点是否只在某些环境下成立?如果是,这些条件是什么?
5.我是否需要解释我如何阐述观点中所使用的某些术语或概念?
6.如果我就这个问题选择某个立场,有哪些理由可以支持我的立场?
7.哪些例子——真实的或虚拟的——可以用来阐述那些理由并加强我的观点?哪些例子是最有说服力的?
s.别人会用什么理由来反驳或削弱我的观点?
9.我该如何在我的文章中反击这些观点?
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辩论赛的风格非常相似,因此,要写好文章,必须首先要有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逻辑设计”。关于“逻辑设计”的作用,时任复旦大学辩论队顾问的王沪宁教授阐述得非常精辟:“水平高的评判是首先注意这个问题。逻辑是骨架,就像造高楼大厦一样,先要有钢骨架和架构,然后才能有墙,有层,有装饰,有其他种种设计思想的实现。辩论也一样,先要有骨架,然后才是理论、事实和材料的組合。当然,在分析逻辑关系的时候,也要有理论、事实和价值的参考系,因为逻辑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对理论、事实和价值的掌握而来的。”
分析性写作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逻辑设计”,分析性写作的命题方式与辩论赛的命题方式也是相同的,即命题本身显示的内涵并无优劣之分,并不预设立场与观点,各种论点都被视为是“正确”的,因此,评定写作成绩的唯一考量是“写作技术”,即:不仅考量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考量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能力。
目前,高考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分标准比较宽泛,没有细化。当然,到实际阅卷时,各省市都会细化这个标准以便操作,但都重点着眼于“立意”或“政治正确”(“道统”观念的产物),立意一旦“不正确”,“语言能力”便不再成为考量要素,绝对低评。而分析性写作的评分标准则是侧重于“逻辑论证”和语言能力,“立意”无正确或错误之分。笔者曾经在《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一文中写道:“我之所以特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是因为基于这样的考虑:无‘道之文则言而无绪,无文之‘道则行之不远。同‘道相争,比的是语言;异‘道相竞,比的也还是语言(语言不好的‘道自行淘汰了)。此‘道与彼‘道,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并无优劣高低之分,有道是‘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李贽语),但在读者个人的价值判断上却有优劣高低或好恶之分的。因此,阅卷者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不能成为评分的标准。”(参见2007年第10期《中学语文》)平心而论,分析性写作的评分更能检测出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具有客观的操作性与普世性,正因为如此,分析性写作考试早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能够考出学生学术潜力的一种测试。
中国高考作文中“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术语,并不见于国内外任何正规的“写作教程”。这些所谓的“术语”,只是语文教师为了应试而便于教学,自己“创造”的。高考作文的套路“只是在高考考场上才有用,其成绩也只限于高考录取才有用,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人一生中不会写也不需要这种文体的文章。请参看历年《美国研究生人学考试(GRE)全球成绩报告》,其中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分析性写作”成绩(还有阅读能力)从来比不过新加坡、加拿大、英、美等国,并且还低于全球平均成绩。
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性写作”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它不迷信权威和名人,只相信自己理性的思考,它把一切都纳人质疑,但绝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而是习惯性地通过质疑过程,辨明是非、优劣和真伪,然后决定是认同,还是不认同,是部分认同,还是全部认同。“批判”在这里表现为一种方式和手段,而绝不是目的。批判性思维所表明的不是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和能力。事实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是尖端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这一点,一直是中国教育界想改善的。其实,理性审辨与逻辑思维已经强势引人高考作文的评价体系,根据2018年新考纲的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性写作”,也应该在酝酿、斟酌之中。在备考时,师生应该意识到这种命题的可能性,应该着手研究并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文题加以训练。这样一旦与国际接轨,“分析性写作”引人了高考,也不至于惊慌失措,无从下笔。
其实,“分析性写作”就是如今还在广泛强化训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正版、升级版,因此在备考中,迫切需要:
1.除了要积累大量的具有哲理思辨色彩的名言警句之外,更要积累一些有关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原理,诸如“破窗效应”“优势富集效应”“廷克定律”“奥卡姆剃刀原理”“剧场效应”等,以及历史经验教训、当今世界的新闻时事与各类“大数据”等。多浏览主流媒体的时事评论尤其是分析性的文章,吸纳其理性观点,揣摩其谋篇布局的构架与思维方法。材要实,料要足,积累永无止境。
2.强化逻辑力度,丰富论证手段,呈现多维分析。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评论,以小见大,由点带面,表达你对这件事情的观点(不能只停留在时事本身,而要引申,探究并解释现象的共同特征),要从特殊到一般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推演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开掘要深刻)。适当应用名言、社会科学理论或自然科学原理。可以旁佐一些同类的事例和事理加以论证,不可游离中心。要想增强论证的思辨力量,必须运用丰富的论证手段,必须着重训练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对比、归谬、因果、假设、条件、类比、辩证、引证、喻证,等等。紧紧围绕论点进行理性的思辨,在这个基礎上,应当旁佐一些同类的事例和事理进行推导,为此必须要树立一个“假想敌”,将所有想象到的反驳言辞一一加以再反驳,堵住思维上可能存在的各种漏洞,这样才能保证逻辑上的填密与自洽。
3.更加注重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谋篇布局要遵循“言接律”。在文章里,词与词的有序衔接构成句子,句与句的有序衔接构成独立性更强的语段,语段与语段在意贯脉络、逻辑关系的约束下构成篇章。词与词的有序衔接构成句子:这是最为基本的语言能力,但是在阅卷过程中,还是能够发现不少词语搭配不当的句子,或语法错误的句子。语病、错别字、标点符号运用错误(典型的一逗到底)等都会视数量的多少而酌情扣分的。文章的气势离不开各种句式的运用,在“言之有序”的前提下,要综合展现各种句式,如长句与短句,单句与复句,散句与整句,对称句与排比句,警句与秀句,等等。
综上所述,有“任务驱动型作文”打底,“分析性写作”也就是“洋八股”,只不过是具有学术论文的“气质”而已,看似陌生,其实也熟悉,只要我们领会它的写作理念和评价体系,未雨绸缪,胸有成竹,知道往正确方向努力提升,同样可以左右逢源,妙笔生花。
一点关键信息绝对比三年寒窗苦练更为重要,谁有前瞻性,谁就占得先机;谁得风气之先,谁就成为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