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引导策略

2018-11-17 02:00
关键词:社交政治思想

雷 竞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715)

社交媒体与全球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后蓬勃发展。它具备快捷性、整合性、个性化、互动性、开放性等鲜明的特征,高效地融合到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生活、思维、习惯。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7.5%,其中以年轻的学生群体居多[1]。作为最易接受新鲜资讯的大学生群体,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他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将社交媒体纳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社交媒体是人们为了分享创作、交流意见及主观意识而进行的网上虚拟交流互动平台。它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信息的分享与互动,让用户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并因一个共同的“目的性”或“趋利性”而建立起来的网上虚拟社区与空间,主要包括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博客、论坛、播客等等,正广受大学生的青睐,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社交媒体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社交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大空间、大格局、大平台,冲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迎来了现代教育的新天地,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崭新的教育平台。

1.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微博等方式更为便捷高效地给大学生开展专题系列学习活动,主动占领社交媒体的新阵地。社交媒体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信息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其启发性强,传播性高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极大地带动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2.开拓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新平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社交媒体在此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最新、高效的信息资讯,实现知识认知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灵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增强了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开拓了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

3.树立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新形象。社交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相对广阔自由的舆论交流互动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充当一个“媒体人”的角色。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意见、经验及论点等,切实做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扬了大学生的个性思想,并从中树立起大学生心目中的“意见领袖”“服务领袖”“思想领袖”等新形象[2]。

(二)社交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社交媒体打破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教学资源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1.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社交媒体具有承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时效性强、开放性广、互动性高等特点,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与思想教育的高度融合[3]。高校可通过社交媒体这个大平台,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形式的育人模式。

2.信息传递方式优化。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充分运用信息的传递方式与渠道,如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方式,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多元化地调动大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面地启发他们,克服了传统且单调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信息内容的再创造、再传播,形成了对教育理念的内化与外塑。同时,社交媒体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改变以往“面对面”尴尬、矛盾的心理,实现“屏对屏”的平等,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升师生双方的信任度,建立起和谐友好、宽松的纯真友谊[4][5]。

二 社交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影响

社交媒体既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了把脉其症结所在,本次自行编制了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概况的问卷调查,内容涵盖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舆论导向、“三观”塑造与心理健康三方面。问卷一共发放450份,收回450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30份,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93.33%。其中男生205人(48.80%),女生215人(51.20%);一年级100人(23.81%),二年级115人(27.38%),三年级102人(24.29%),四年级103人(24.52%);文科专业204人(48.57%),理科生216人(51.43%)。基于此,选择5道题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现状进行分析。

(一)社交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舆论导向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见表1),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传播过不良信息(网络暴力、违反道德等)所占比例为71.17%。其中跟随朋友,从众传播所占比例达到62.84%,而从来都没有使用社交媒体传播不良信息学生仅占28.83%。这一数据表明,不管是非主动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参与传播,还是主动性地使用社交媒体参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导向方面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6]。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及西方国家利用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到处传播不良舆论,影响那些涉世不深、正在形成独立思想的大学生,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堂教学模式带来很大的困扰[7]。

表1 社交媒体应用在传播信息方面的情况调查

(二)社交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塑造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迅猛,一些大学生无法做到很好地鉴别和抵制,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乏味”和社交媒体所展示的“娱乐、趣味”相比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影响了其“三观”的塑造[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见表2),能很好地鉴别并抵制社交媒体所传播的不良信息的占36.19%,鉴别能力一般的占了57.85%,鉴别能力较差的占5.96%。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各种消极观念、错误思潮、虚假信息等负能量的精神文化内容左右着大学生的职业理想、道德品质与人生坐标的定位,是值得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深思并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表2 社交媒体传播中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情况调查

(三)社交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影响诸多,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比较大。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见表3、表4、表5):其一,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聊天的同学占比97.14%。这是由于大多数的大学生已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多在线上谈公事,少于面对面的聊私事,否则容易造成“线上有的聊,线下没的聊”的尴尬局面;其二,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状态、发泄自己的情绪、刷存在感的同学占比95.95%。如大学生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主观言论、心情或存在感等,若不能很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矛盾开导等,容易造成“答非所问”,堆积成心理困扰;其三,在没有社交媒体(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情况下,会产生焦虑情绪的同学占比78.81%。这说明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多是消耗无聊时间,而无暇与人沟通交流思想与情感,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产生孤独冷漠的情绪[9]。由此说明,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占据了很大的因素。

表3 社交媒体的使用目的调查

表4 社交媒体的使用心理调查

表5 使用社交媒体造成的焦虑情况调查

三 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

社交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也附带了新的问题。在运用社交媒体过程中应注意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积极创建社交媒体新生态,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新素养,引导正确舆论导向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元化,受众也更加广泛。创建一个和谐、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交媒体新生态需要全民参与,共同维护。因此,针对当前社交媒体传播的特点,大学生应从自身的素养规范要求做起,坚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网络信息的虚假甄别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听谣、不鼓吹等,慎用自己的话语权,形成较强的自律意识;第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充大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努力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坚守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正确看待名与利,将所有损人利己之事拒之门外。媒体是公众的“眼睛”而非私人的“晴雨表”,所以,大学生应努力将“虚拟媒体上的宣泄”现象转变为“与人面对面交流”,积极倡导正确的个人情绪宣泄方式,从而提高自身应对新社交媒体的素养。

(二)积极发挥社交媒体新功能,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塑造正确“三观”

高校应主动联合社会各方有利资源积极发挥社交媒体的新功能,培育网络社交媒体上的新“网红”,并逐步地培养成为大学生的“意见领袖”。首先,注重培养“专业型”的意见领袖,坚持走“专业化、精英化、大众化”的成长路线,对于社交媒体上特定领域的“网红”进行“三观”改造,使他们成为“思想有高度、行动够自觉、行为能自律”的专业“意见领袖”。其次,注重培育能沟通、善表达的基本能力,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弄潮儿”,做好高层与基层的沟通“桥梁”。最后,注重培养应急应变的处理能力,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英雄”形象人物,对突发事件或潜在风险能够及时处理。从而,在“意见领袖”的引领下,使更多正能量的“新网红”应运而生。

(三)积极营造社交媒体新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递思想道德正能量

营造优良的社交媒体新环境是有效降低和化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第一,需要高校与社会各界协同创造、共同努力,共同遵守有关网络信息安全及道德底线守则,注重传播责任,弘扬正能量;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主流思想的宣传力度。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正确把控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平台的主流思想动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主题,强化红色网站、校园BBS网络设计及板块建设等;第三,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适当地利用网络立体表达方式构建自我形象和个性,充分展示自我。让不善于表达自我的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表达自己,逐渐树立自我形象和认知,提升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和能力,巩固友谊。同时,构建正确的自我形象观念,既能够展示自我又给予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和空间。不要为了“虚荣”沉迷于虚拟网络成为社交媒体的依赖者,而忽略了现实生活。

(四)积极推行社交媒体新秩序,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打造网络传播新格局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交媒体的大力推广与应用,必须引入相配套的监管机制,确保社交媒体的正常运营与可持续的发展。高校应与当地政府、社会及媒体部门等积极推行更为和谐、更为安全、更为文明的新媒体秩序。完善社交媒体的舆论导向工作机制,做好正面舆论宣传。同时,健全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媒体监管法律法规,打造稳定有序的网络传播新格局,对于社交媒体的设计、开发、传播等领域有涉及到违法乱纪、散播反动言论、泄露重要机密等问题的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维护社交媒体秩序,确保可持续发展。

四 结束语

社交媒体的普及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诸多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当地政府及广大媒体工作者需要充分掌握社交媒体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紧随时代脚步,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真正把社交媒体的优势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从而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猜你喜欢
社交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社交距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