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亦晴
从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府所在地牙叉镇驱车向西南,路过成片的农田、潺潺的溪流、飘逸的芒草,约半小时到达毛黎岭,福才村就映入眼帘。
福才村是白沙元门乡南训村的一个村民小组。2016年11月起,在县电商办的帮扶下,福才村抓住机遇转型触网,村民陆续开起了网店,把本村出产的地瓜等农产品“搬”上网络销售,全村67户中已有45户开网店,成为远近闻名的“微店村”。福才村只是白沙发展电商产业的一个缩影,借助电商,白沙敲开了经济发展的又一扇门。
在村头,记者看到路边立着一块方形的牌子,上面是该村已经开设网店的村民照片和编号。每家网店都附有二维码,一扫即可添加。编号001的是王诚干的微店,目前全村微店已经排到45号。“我们福才村是全省第一个‘微店村’。”福才村民小组组长王诚干自豪地对记者说。
为什么要开网店?“最初的目的只是想帮助销售地瓜。你看,我们村山清水秀,没有污染,土质又好,种出来的地瓜特别好吃。”王诚干说,但因为交通不便,以往只能用车运到县城农贸市场去卖,为此大半夜就要起床,赶去占个好位置。尽管如此辛苦,一斤地瓜能卖到5块钱就不错了。
这种情况因电商的出现而明显改观。2016年1月起,白沙县委、县政府把电商扶贫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点和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实施农村电商精准扶贫“1310计划”,即每个村1个村淘服务站,1个服务站带动3家农村网店,每家网店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
白沙县县长胡翔告诉本刊记者,白沙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创建了全省首个电商产业园,建设了5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实现22个贫困村全覆盖。现在合作电商平台已达13个,帮助全县开办539家各类网店,带动电商从业人员超700余人,助力绿茶、鸡蛋、蜂蜜等90多个品种触网销售,实现了农产品全国全网直销。
2016年10月,王诚干将电商引入福才村。起初,听说开网店卖地瓜,福才村不少村民表示怀疑。“很多人都认为我瞎折腾,毕竟全村总共才种200多亩地瓜,规模太小,不成气候。”为了给村民做个榜样,王诚干成了福才村第一个开微店的人。
接下来,王诚干跟着白沙电商办组织的培训班一样一样地学习、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他先把地瓜“搬”到网上销售,逐渐又添加了玉米、蜂蜜、山鸡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村里出产的美味。“开了网店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福才村的地瓜好吃,远的都卖到北京去了!”王诚干说,开网店一年以来,地瓜销量增加了1/3,一斤能卖到9块多元。
看到王诚干的网店生意红火,村民们也动了心,纷纷加入开网店的队伍。“手机操作简单,网上市场广阔。”村民符彩芳说,她的网店除了卖地瓜,还卖茶叶、芋头、鸡。
据了解,2016年,福才村21户贫困户建起282亩地瓜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亩产2000斤左右。2017年4月,依托“互联网+农业”,福才村地瓜刚上市便销售一空,为全村人增收26万余元。由此,福才村被列入全省脱贫攻坚典型,得到省商务厅多次表扬。“现在,田里的地瓜苗还不到一尺长,三、四月才能收获,已经有人咨询买地瓜的事了。”王诚干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截至目前,白沙先后出台了《白沙县农产品上行物流补贴实施方案》《白沙县微店运营奖励办法》等近30项文件鼓励电商发展,不仅让企业、合作社的收益有保障,也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
“以往很多人有一种偏见,认为产量大、名气响的农产品才能去网上销售,其实像福才地瓜这样种植面积小、总产量不高的农产品更符合微店的定位。”白沙县电商办主任符志锋表示,借助白沙的电商和物流格局,既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对外宣传了白沙的形象,塑造了互联网时代新型农村电商的生态模式。
为解决交通不便问题,白沙还引进菜鸟物流,解决从县到乡镇到农村的配送,在牙叉镇、七坊镇、荣邦乡建立农产品上行集散中心,实现农产品统一集中、统一包装、统一打包、统一品控,通过农村淘宝“村小二”帮助解决物流体系“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白沙农产品品质、降低物流成本。
“从每斤60元到80元、100元甚至120元,野生蜂蜜价格一路走高!”南开乡牙和村村民符志权一有空就掏出手机,盯着村民网店里销售的蜂蜜订单量变化。从前“养在深山人未识”,如今摇身一变成“网红”,触网不仅给各村带来超高的人气,还激发起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据介绍,白沙自2016年3月发展农村电商以来,农户可以在“村小二”的帮助下,通过农村淘宝平台进行网上购物,包括家具、家电、农资等,包裹送到村口,非常便捷。白沙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帮助村民开办网店、培训使用技巧,手把手教会村民运营网店,还免费为产品拍摄、美工,编写文案,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将地瓜销往外地。村民开网店绑定银行卡后,可以在“村小二”的帮助下开通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线上支付功能,实现线上购物、转账等交易,同时建立诚信记录,为将来农村小额贷款奠定基础。通过村淘服务站的平台,村民可以在“村小二”的帮助下,轻松缴纳电费、话费、电视费,还可以线上存钱。服务站点设有Wi-Fi,村民们茶余饭后都会聚集在那里上网、看电影、听歌,享受闲暇生活乐趣。
在白沙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团队的培训下,村民不仅实现网上销售地瓜,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网店分销白沙其他的农特产品,带动其他村民一起销售,逐渐形成创业团队,有钱一起赚。“和以前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方便多了!”村民王永干说,福才村实现了“五个不出村”,即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金融不出村、生活不出村、创业不出村。
“电商既带动农产品销售,又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自觉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提升效益。”2017年5月5日,省委书记刘赐贵调研白沙电商产业园时,对“地瓜上网”赞赏有加,并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电商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用电商渠道推销美丽乡村。
“白沙电商发展两年多,逐渐形成‘网店军团’,催发多个‘微店村’,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盛况。”胡翔说,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县线上交易额突破1.1亿元,订单量超47万单,使22个贫困村实现了“触网”增收。针对发展阶段性成果和问题,白沙电商需要乘胜追击,开启“白沙电商精准扶贫2.0模式”,重点打造政策保障体系、电商公共服务网和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农产品信息、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网络销售对接、网店管理等平台,做好白沙生态农业产品品牌认证和白沙消费扶贫产品认证。
据介绍,白沙将做好农产品供应保障和物流保障。从服务站、“村小二”、合作社、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村委会干部等群体中,推荐组建由每个行政村一名电商带头人组成的供应链队伍,将电商带头人作为本村区域的农产品信息收集员和促销活动的产品品控人,培育成为本村区域农产品的供应方。以村级服务站建立一个农特产品电商直供基地,做好季节性产品的整合和贫困户农产品的供应展销。每个季度对全县农产品信息收集员、供应方进行考核,并建立奖励机制。同时积极推进“快递下乡”,多形式、多渠道、多类型发展快递服务业。在农特产品较为集中的乡镇建立农特产品集散中心,主要服务本地农产品的整合、生产、供应、品控、产品包装和销售等环节。
在细水乡福马一村,甘美桃是大家熟悉的网红“桃姐”,她的网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接下了近300笔订单、销售额超过2万元。每天一早,她都会骑着三轮车到村里“搜集”新鲜的农货。“野生山药、野生蜂蜜、家养山鸡、黑山羊,只要是想得到的特色农产品,都能放到微店里卖呢!”
对于网店的前景,“桃姐”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