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政法综治工作的泥土芳香

2018-11-17 12:11刘学农
民主与法制 2018年35期
关键词:综治政法枫桥

刘学农

上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以“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为精神实质的“枫桥经验”。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并强调指出,“枫桥经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群众为什么懂得要这样做,二是证明依靠群众办事是个好办法。2003年11月,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的重要指示。半个多世纪以来,“枫桥经验”,作为政法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带着浓郁的江南风情和水乡风韵,传遍大江南北,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示范引领力。

政法综治工作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枫桥经验”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贴近基层实际,是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和总结的好办法实措施,为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散发着泥土芳香,充满着浓浓的“乡村味”“百姓味”。兵上三千出韩信,群众智慧无穷尽。近年来,各级注重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开展政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比如总结的“四前”工作法,构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打造的“雪亮工程”,推行的“网格化”排查,成立的各种品牌调解室,倡导的诉前调解,组建的乡贤议事会等,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扎实做好社会治理工作起到了牵引和推动作用。然而,也有个别领导干部在集中群众智慧方面做得还不够,自认为学历高、见识广,比基层群众高明,走到基层指手画脚、好为人师;有的对群众智慧不会过滤提炼,使群众智慧成了“沉没的宝藏”;还有的用“键对键”代替“面对面”,只上门户网站,不踏百姓家门。毛泽东同志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敌不过众人;一个人再聪明,也不能穷尽万物。群众路线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抓工作必须要有民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走得实、行得远。

注重集中群众智慧和力量,是一种执政境界,也是推动政法综治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个地区社会治安状况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素养、民风民俗等密切相关。政法综治工作要“入乡随俗”,善于讲当地能听得懂的治理“方言”,采取当地人容易接受的治理办法,动用在当地很有威望的人们去协调化解矛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入新时代,政法工作会遇到许多“娄山关”“腊子口”,如,怎样把政法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推进;怎样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四大建设”,履行好“四大任务”,创造“四大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怎样抓好扫黑除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打击非法集资等工作,显然,百度里搜不到科学答案,书本里找不到高招妙计,仅靠各级政法机关和专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当遇到社会治理难题时,不妨想想焦裕禄那句话:“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有人气。做好新时代政法工作,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愿民望是方向,民福民安是目标。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各级政法机关要拿出十足的诚意,带着谦恭的姿态,怀有倾听的勇气,在基层这片沃土上涵养灵气、积攒底气。基层是富矿,但没有露天矿,无论是倾听“最深的声音”,还是打涝“沉没的声音”,都需要好的作风保证。下基层要蹲得住,放下架子,与群众坐在一板凳上拉家常了解情况,双脚沾满泥土和露珠,衣服有了白花花的汗渍,就容易知其所恨所怨所烦之痛,做其所愿所盼所需之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政法综治工作的春明暖意。

眼前有了繁花,并不等于手中就有了鲜蜜。各级既要有识宝鉴宝的慧眼,又要有点石成金的功力,唤醒尘封在民众间的智慧财富和建设力量。要善于发现群众在实际工作中的亮点,总结提炼基层经验做法,对基层的创新成果进行系统集成,把各地的经验上升为普遍长远的制度设计,把点上的具体做法变为面上的共同行动,使精致的“盆景”变成精彩的“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为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使风险防范具有坚实基础,各级要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决心,深入基层接地气,走进群众取“真经”,在政法系统挖掘和培育出更多带有泥土芳香、有着百姓味道的鲜活经验,坚持以点带面,全力推开,努力形成满园花开、遍地结果的新景象。

猜你喜欢
综治政法枫桥
省委政法委综治中心送课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省委政法委综治中心送课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枫桥夜泊
扎实开展教育整顿,打造过硬政法铁军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浅谈企业综治举措的创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综治安全系统研究
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