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希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特朗普上台一年多以来,美国外交政策表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显著特征,即在战略上逐渐走向确定,但是在战术上仍然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对美外交工作不仅仅要处理好宏观的外交战略,更要在细节上拿捏得当,在具体事务上娴熟地与特朗普政府进行互动。由于特朗普政府已经熟稔中国对美外交工作的行为模式,中国需要防止在战术层面的固化,调整自身行为模式,以免在行动上陷入被动。
一、特朗普在战术上的行为模式。首先,特朗普在战术上的不可预测性和高度灵活性。其一,特朗普往往打破常规,采取意想不到的措施,令对手陷入被动。其二,特朗普牢牢把控着外交决策的主导权,他可以经常绕开顾问团队,根据自身偏好灵活处理。例如,根据美媒报道,在决定是否与金正恩进行会谈时,国防部长马蒂斯和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劝说特朗普应该谨慎,但是特朗普力排众议,应允与金正恩进行会谈。其三,特朗普本人经常在战术上通过一些出其不意的动作,打破外交工作的既有轨道和流程,从而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局势,这在美朝会谈的曲折过程上体现得很明显。
其次,特朗普在战术上体现了浓厚的商业谈判风格。特朗普自诩为交易大师,他将其商业谈判的风格带入到国家谈判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之间互动的模式。其一,特朗普往往要价极高。特朗普往往在交易和谈判中喊价极高,在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和中美经贸冲突中,这一特征非常明显。此外,特朗普还坚持选择的最大化,尤其是在遇到攻击的时候,他会坚定反击。其二,较之于以往,特朗普在外交谈判中居高临下,对其他国家的尊重度较低。其三,特朗普在外交上往往不太会顾及美国的国家声誉因素。从效果上来看,特朗普给世界带来的问题更多,由于打破了常规、制造了问题,短期来看美国在议程设置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但是长期来看会损害美国的声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失败。
再次,特朗普试图通过强硬施压来改变对方行为。特朗普的这一行为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特朗普及其政府试图解决问题,但是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来源于“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的谚语),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简单粗暴。其二,特朗普在解决问题时会首先圈定重点,然后确定优先次序,依次解决。不管是整体宏观战略规划,还是微观战术实践,特朗普政府及本人的重点都非常突出,并在把握战略节奏和时间节点上有诸多可取之处。其三,特朗普会坚持强硬施压来解决问题。他曾说过,“我做交易的风格非常简单和直接,我要价很高,然后为了实现目的我会保持施压施压再施压。有时我勉强接受比我追求的少一些,但是大多数情况我最后能获得我想要的。”在这种风格下,特朗普会集中力量,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对手往往难以招架,最后只能妥协。
二、当前中国对美外交工作中的行为模式。各国都在研究中国的战略战术,总结中国外交工作的行为模式。过去几年来,通过归纳中国在危机和事件中的表现,有些国家逐渐掌握了中国的部分行为模式。因此,中国在战术上要避免僵化和固化,以免被对手摸透。在对美外交工作中,中国同样形成了一些固定行为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首先,中国的对美外交工作追求确定性,但是对不可预测性的重视不够。中美两国所处的位势不同,两国在外交工作中的心态也差异很大。中国整体上处于弱势,所以追求确定性更多一些。表现之一就是中国往往存在顾大局的思维定式,即致力于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将稳定中美关系作为对美外交工作的重心。这一思维的优点是大部分时期能够维持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但是也存在两个缺点:其一是有时候会忽视周边,导致周边外交的恶化;其二是被美国利用,以中美关系大局为要挟,迫使中国让步。表现之二是中国往往追求在中美关系上构建一个整体框架,致力于对话机制的建设,但是目前来看特朗普政府对此兴趣不大。表现之三是中国试图通过最高领导人之间的关系来维持中美关系的大局,然而美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个人渠道和首脑外交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中国外交政策长于战略谋划,但是战术的灵活度远远不够。中国对美外交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中美建交以来,在大的趋势和大的事件上,中国对美外交战略一直保持着稳健谨慎的风格,这保证中美关系平稳维系了35年。不过,由于中国崛起和行为变化,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新态势,两国的战略共识逐渐松动。回顾这段历史,固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崛起的态势,但是战术操作上的一些失误也不能忽视。从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来看,如果战术长期失当,则会导致战略走形。在战术上,中国对美工作有三个方面需要提升:其一,及时调整对美外交工作的战术,适应特朗普的战术节奏,避免出现特朗普已经改变战术而中国却没有调整的困境。其二,在对美外交工作的战术操作中,把握好时间顺序的节奏,避免陷入被美国施压而妥协的陷阱。其三,把握好对美外交工作的重心,处理好战术上的优先次序。
再次,中国对美国外交工作坚持底线思维,但是在非底线问题上容易妥协。所谓的底线思维是指,“处理问题既要朝好的方向努力,也要做最坏的打算。”例如,特朗普刚上台后,曾经试图对一个中国政策进行谈判,中国政府坚持底线原则,向美国传递出清晰信号:“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不可谈判的。”(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语)此举迫使特朗普放弃了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进行交易和谈判的努力。底线思维在稳定中美关系和清晰化两国的战略意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底线与非底线事实上是一种两分法,在对美外交工作中过分强调底线,往往会忽视非底线问题,从而在非底线问题上容易妥协。尤其是面对特朗普这种带有些许讹诈性质的强硬施压政策,中国往往难以捍卫非底线类的国家利益。
三、调整对美外交工作的行为模式。为了应对特朗普充满不可预测性和高度灵活的战术风格,中国需要调整行为模式,改进对美外交工作的战术,塑造有利于中国的态势。
首先,对美外交工作在追求确定性时,要适当增加不可预测性,保持战术的灵活度。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敢于在合适的时间点提出中国自身的方案,并且增加推进和实践方案的决心。二是要为特朗普的所有方案预留出反转的政策空间,做到有备无患。当然,对美外交工作与对其他国家外交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维系,在某些领域有赖于可预测性,但是在某些领域中国可以适当增加不可预测性,要根据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
其次,中国在坚守底线的同时,应该软硬兼备,避免形成因美国施压而让步的行为模式。特朗普一方面秉持“锤子”与“钉子”的理念,试图通过强硬手段解决争端,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中美两国的竞争与合作,要求中美两国在某些领域彼此让步。在某些议题上不能因为特朗普的施压而让步,在某些议题上即使是让步,也不能表现得是在特朗普的压力之下让步,这需要中国处理好特朗普政府施压与中国让步在时间节点上的先后次序,重视时间节点在战术操作中的重要意义。
再次,中国应该主动塑造,积极避免陷入被特朗普牵着鼻子走的窘境。从目前中美两国互动的态势来看,美国在议程设置上占据主导地位。从在朝核问题上对中国施压到在南海持续展开自由航行,从在经贸冲突上提出让中国削减赤字的框架到对中兴下达技术禁令,特朗普政府通过制造议题占据着议程设置的主导权。应对特朗普的战术,中国应该提高制造议题的能力,不能怕出问题。相反,中国应该重视问题的解决,通过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经验,来提升应对特朗普灵活战术的能力。
最后,中国在“灰色地带”应该保持足够的弹性,同时要有与美国进行博弈的决心。在世界政治中,“灰色地带”的兴起是一个有征兆的大趋势。尤其是从2014年以来,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表现和中国在南海的吹填工作,令美国非常警惕中俄在“灰色地带”通过渐进手段实现战略目的,进而损害美国的核心利益。在对华政策上,美国持续批评中国在南海拓展战争与和平中间的“灰色地带”。然而,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事实上也在积极推进“灰色地带”战略,通过多种战术应对中国的挑战。对中国而言,应该提升在“灰色地带”应对美国复杂行为、灵活战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