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并将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基本判断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以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实现世界的包容性发展。十九大报告关于外交工作的内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要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当秉持什么理念,坚持什么原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原则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且又符合时代潮流的外交理念,主要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性发展、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亚洲安全观。这些外交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引领并指导其他外交理念的形成与运用。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大首次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途径。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方面要素构成,即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关于如何建设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了一整套的想法和设计。一是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所谓相互尊重,首先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所谓平等相待,是指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力。大国意味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二是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要合作就要摒弃零和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为此,中国主张各国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三是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中国主张各国摒弃冷战思维,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的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世界大家庭。中国主张以各种形式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让世界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
(二)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来,而“包容性”本身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提出的观念之一。2010年9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时,曾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人民日报》,2010年9月17日。
包容性发展是指要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这个理念既可以用于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可以用于国际发展。而正是在后一点上,习近平主席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8月23日。2015年9月28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中再次表态:“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搭车”论显然是针对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的一个评论。2014年8月初奥巴马声称:“中国搭了30年的便车了,且一直没什么问题,没人指望他们做任何事情。”*晓岸:“中国外交展现自信 两个‘搭便车论’高低立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825/c1001-25531398.html.(上网时间:2018年3月1日)他的话反映了一部分国家心中的疑虑,即中国是否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中国崛起将给周边国家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习近平主席斩钉截铁地回答了这些疑问:“这要么是一种误解,要么就是一种曲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有一个良好周边环境。”*“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8月23日。毫无疑问,中国必须在国际事务中担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这是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体现,显示出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红利,实现互利共赢的外交布局。
即使就中美经贸关系而言,虽然在改革开放的起步年代,中国的确搭了美国乃至西方经济的便车,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也从中国经济腾飞当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利益。比如,中国目前是美国头号债权人和最大海外市场,为美国提供了海量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何尝不是也搭了中国的车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中国唯有与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和发展好与各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大家进步的王道。“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包容性发展观深深透露出“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思想和做负责任大国的现实抱负。
(三)亲诚惠容。亲诚惠容理念是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现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的核心理念。*习近平在本次会议上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参见“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5日。它充分展现了中国真诚渴望和平发展与合作发展的精神诉求,体现出中国主动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机遇的大国风范。
亲诚惠容理念符合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定位。周边是中国崛起的底座,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属于必争、必保、必稳、必塑之地。在政治上,周边是中国发挥国际作用的依托;在经济上,周边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经之路;在安全上,周边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直接屏障。没有一个稳定繁荣的周边,没有一个对华友好的周边,没有一个与中国休戚与共的周边,中国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包容力、文化辐射力就没有办法向全世界扩散。*罗建波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37页。
亲诚惠容理念需要中国深化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此,中国要统筹经济和科技等方面资源,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一带一路”;运营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络。
亲诚惠容理念需要中国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积极参与构建由东盟主导的各类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这一政策在当时曾经起到增信释疑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姜宅九:“中国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动因”,《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1期,第1~27页。与此同时,中国需要将双边和多边政策有机地组合起来,综合应对外部安全压力。因此,今后中国一方面将加大双边安全合作力度,补上这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将改造与创造结合起来,继续积极参与东亚各类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徐进:“未来中国东亚安全合作政策的‘四轮架构’设想”,《当代亚太》,2014年第1期,第12页。
(四)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3月访问非洲国家时提出来的。*“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成果丰硕”,《人民日报》,2013年4月11日。其后他又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这一理念,比如,他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
正确义利观是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继承与宏扬。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吾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吾不去也。”*《论语·述而》。习近平主席深谙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思想精髓,他指出:“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习近平:“共创中韩未来合作 同襄亚洲未来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可见,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以义制利、公利为上的合理内核,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
正确义利观是对新中国外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在外交工作中把道义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地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积极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其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解决的斗争,维护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整体利益,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秉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方针,不仅授人以鱼,更重视授人以渔,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规模、质量和成效不断提升到新水平。对周边近邻,我们更是义字当头,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正确义利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在要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外交秉持什么样的义利观,如何处理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关系,不仅关系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关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习近平主席就此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人民日报》,2013年9月10日。
总而言之,正确的义利观秉承了中华文化和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顺应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为开拓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五)亚洲安全观。亚洲安全观是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5月召开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的,其核心原则是: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5月22日。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在一个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世界里,片面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把控制和影响他国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手段,将损害国际社会的整体安全,最终也将危及自身安全。中国主张的安全,不是单方面的绝对安全,而是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安全。
综合,就是安全要素的综合性。中国倡导的是全球化语境下的安全观,关注到安全威胁的多元性、跨国性、联动性,强调同时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性,主张通盘考虑亚洲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当然,对于“三股势力”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加大打击力度。
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武力和强权不能维护和平与安全,团结互助、平等合作才能解决矛盾冲突。中国主张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中国反对少数国家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中国相信亚洲人民有能力、有智慧实现本地区和平稳定,欢迎各方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
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可持续安全”这一全新概念将安全的外延扩展到更广的领域,是对我国安全观的重大发展和创新。它明确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实现持久安全的根本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体现了我国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的治理维护不可分割的一贯作法。*程国平:“亚洲安全观:引领亚洲安全合作新方向”,《求是》,2014年第14期,第58页。
亚洲安全观的提出,符合当前亚洲安全现状和亚洲国家普遍诉求,是中国外交政策理念与亚洲现实高度契合的产物。亚洲政治生态多元,安全合作机制总体水平不高,各国应对安全问题难以形成合力。中方倡导亚洲国家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践行共同的安全理念,共维稳定、共筑安全、共促发展。这不仅对当下的中国外交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巩固亚洲发展势头至关重要。
有学者总结了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的十大外交原则,即国家利益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原则;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原则;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原则;包容互鉴、多样性原则;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原则;面向未来原则;发展中国家优先原则;反霸权主义原则;联合国核心作用原则。*俞邃:“中国外交传承创新十大原则”,《当代世界》,2015年第4期,第2~5页。这些原则是对中国60多年来外交实践的精辟总结,而且仍在发挥指导中国外交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奋发有为、坚持底线、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等重要思想,可以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一)奋发有为。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奋发有为”虽然只是在这一段话中的四个字,但预示着中国外交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立即引起中国外交界和外交分析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1989年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指导原则。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面对当时中国外交的困难局面和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同志在几次谈话中提出了中国外交的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钱其琛:“深入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外交工作”,王泰平主编:《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6~7页。这二十八字方针的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当时的中国不仅经受住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巨大冲击,顶住了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制裁,而且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在2009年的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将这一原则微调为“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
奋发有为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引起了中国外交研究人士的激烈争论。有学者认为,奋发有为比有所作为更为进取。从语义上讲,“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是反义词,既无法并列也不可能有递进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讲,这次会议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改变,就是强调“有为”。*阎学通:“中国外交全面改革的开始”,《世界知识》,2013年第24期,第15页。这位学者还指出,过去中国之所以要韬光养晦,是因为我弱你强,我们要向国际社会示弱,显示我们对所有的事情不介入。而如今的奋发有为则是要向周边国家显示我们的关系是“我强你弱”,这是根本性质上的变化。*“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中国崛起势不可挡”,http://www.ceweekly.cn/2013/1111/68562.shtml.(上网时间:2018年2月28日)
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激进的看法,认为奋发有为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关键是怎样理解邓小平当年在使用韬光养晦这个词语时的含义。“韬”的是意识形态之“光”,“养”的是经济建设之“晦”,“作”的是秩序改革之“为”。如果从这三个要素来判断,韬光养晦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与奋发有为也并不矛盾。*曲星:“理念更新为中国外交注入新活力”,《世界知识》,2013年第24期,第27页。
本文作者持一种较为中间的看法。中国现在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除中美关系外,中国与任何国家都是“我强你弱”的实力对比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再像以前那样韬光养晦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对于中国今后如何使用奋发有为与韬光养晦两原则,本文作者提出两种可能性供参考。一是把奋发有为视为上位原则,而把韬光养晦视为下位原则。通俗地说,就是中国外交应当以奋发有为主,韬光养晦为辅。二是把这两个原则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者更通俗地说,把它们视为平行原则。中国外交在哪些方面韬光养晦,哪些方面奋发有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机行事。不管出现哪种可能性,实际上我们不能完全放弃韬光养晦,有时仍然需要适当地韬光养晦。即使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亦有时在某些问题上也亦有韬晦之举。*徐进:“在韬晦和有为之间:中国在保障国际安全中的作用”,《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4期,第100页。
(二)底线思维。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坏结果。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预测和管控,未雨绸缪,做好各种预案。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古人讲“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习近平主席十分重视外交工作中的底线思维问题。首先,在外交实践中要树立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他指出,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既要朝好的方向努力,也要做最坏打算,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其次,在事关国家利益时,要有力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他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利益,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杨洁篪:“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求是》,2013年第16期,第9页。
底线思维绝不是要求只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而是“有守”与“有为”的有机统一。它一方面要求主动运用此种思维,思考诸如底线在哪里、底线在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是什么、超越底线的危害有哪些、什么原因会导致超越底线、如何有效远离或规避底线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战略主动权。另一方面,它要求从底线出发,步步为营,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断逼近顶线,不断收获更新更好更大的战略利益。它要求“思”与“行”的统一;要求既防范风险,又主动出击,并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习近平主席强调底线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具体工作中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
(三)合作共赢。合作与共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两个核心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外交部分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8字”旗帜,突出了共赢思想,发出了我国在全球化时代致力于与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携手应对全球性问题、増进人类共同利益的明确信息。报告还提出了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l2字精神”。不管是“8字旗帜”还是“l2字精神”,合作共赢都名列其中,这充分说明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而把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与核心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弘扬,是当代中国国际秩序观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愿景。
坚持合作共赢原则的中国将执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合作共赢原则适用于中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中俄两国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合作共赢关系。希望两国积极推动各自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不断创造出更多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同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中美关系指明了正确方向,推动中美关系沿着健康稳定轨道向前发展。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指出,中国将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习近平:“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合作共赢是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原则。习近平主席希望各国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多元发展格局,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关于落实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四条合作建议:增强各国发展能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27日。关于全球减贫与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四条合作倡议:加快全球减贫进程,发达国家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发展中国家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帮助各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关于气候变化治理,习近平主席指出,各国应该摈弃“零和博弈”思维,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儿共享、多一点儿担当,实现互惠共赢。
合作共赢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习近平主席指出:“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四)共商共建共享。共商、共建、共享是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份文件对如何执行共商、共建、共享三原则有具体的解释,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要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二是要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三是要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四是要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五是要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xxfb/201503/20150300926644.shtml.(上网时间:2018年2月28日)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共商、共建、共享意味着中国要推动“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取得更多重要进展,为有关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共商、共建、共享意味着中国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共商、共建、共享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要打开大门搞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共商、共建、共享意味着各国要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
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原则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性发展、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奋发有为、底线思维、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未来五年的中国外交大幕正在迅速拉开,我们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应对复杂挑战中寻找机遇、抓住机遇。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可在解决三个国际赤字、四项工作任务中运用本文所述的理念和原则。
三个国际赤字是指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这三个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就和平赤字而言,冷战结束以来,虽然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的可能性很低,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国际社会距离建立一个持续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发展赤字而言,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基本结束,但世界经济仍处于“慢步”恢复期。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这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三道发展难题。就治理赤字而言,它是和平赤字与发展赤字继续存在的必然结果。因为国际社会并未能很好地应对和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这表明它在治理方面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近年来,全球治理的持续升温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和平赤字与发展赤字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平、发展与治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很好地反映了当今世界突出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实现全球良治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和全球良治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全球良治是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项工作任务分别是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既是对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凝练总结,又是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共建国际秩序的方向,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思想内涵。“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国际合作的关键抓手,对中国是全方位的发展战略,对世界是大视野的国际战略。近年来,中国积极投身全球治理,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做出中国努力。在此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自成体系的全球治理观。改革现有治理体系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主张,提高制度性话语权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核心内容,推动治理理念创新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贡献。中国外交不仅要在物质和制度层面做出贡献,还要在理念层面贡献自己的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既是中国外交的理念基础,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展现了中国遵循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价值的立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偏离人类的共同价值。
当今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重交汇点上,既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空前繁重的发展任务,更身处复杂变动的国际环境当中。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是在这一交汇点上形成、发展与调适。中国外交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