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是“双能”培育的有效载体,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是“双能”培育的前提条件,实践型学习范式变革是“双能”培育的有效路径,评价方式变革是“双能”培育的质量保障。
【关键词】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双能”培育;实践型学习范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7-0070-03
【作者简介】曹广忠,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009)教師,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指的是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器人为比赛工具的国家体育竞赛项目,包括陆地、水中和空中机器人运动三大类,这些项目集竞技性、观赏性、益智性、健身休闲性于一体,要求参加者具有较强的智能与体能,其核心理念是“运动炫科技,智慧赢未来”,本质是素质教育。“双能”指的是智能与体能。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体能,又称运动素质,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在“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中,展演与比赛是平台,身体素质是保证,智力因素则是取胜的关键。之所以把这一项目引入学校进行探索与实践,意在以“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为“器”(载体与工具),探索实践型学习范式,让学生在运动中感悟、体验运动与科技相结合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有效助推“双能”培育,全面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双能”培育的前提条件
1.确立“双能”培育课程目标。
“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项目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知识性,参与“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项目活动必须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相关运动领域的发展情况,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智体性,强体健脑、全面发展是“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项目的特有优势。“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活动在增强参与者体质的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参与者的智力发展,使参与者在参与运动当中身体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三是创造性,参与者在“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活动中能获得亲自设计、制作、改装运动器材的创造空间,可以在活动中检验自己设计组装的运动器材的效果,培养开发新的运动器材的创新思维。四是成就感,参与者凭借自己个人的能力在完成比赛任务或取得优异成绩后,成功的喜悦会驱散运动过程的辛苦,让参与者体验到成就感、快乐感。
“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项目特征决定了其是培养“双能”的有效载体。基于此,项目课程开发目标定位“双能”培育。“双能”培育与学校整体育人目标“健康地成长、自主地学习、审美地生活”殊途同归,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
2.开发“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校本课程。
紧扣“双能”培育课程目标实现,学校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课程价值取向、实施特点、学习方式见表1。
3.构建课程链。
“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校本课程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1)构建智能提升链(见图1)。从理解原理到实践体验、从实践体验到创意研发、从创意研发到实践运用,再到维修维护,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手脑并用,理论实践相融通,智能得以培育和提升。
(2)构建体能提升链(见图2)。从运动体验到熟知规则,再到创新规则、发明运动项目,学生在参与中运动着、快乐着,体育素养得以培育,体能得以提升。
二、实践型学习范式变革是“双能”培育的有效路径
“实践型学习范式”的显著标志是实践取向,主张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而不是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作为学习的唯一内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尽可能发生于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实践型学习的关键,是创造出更适宜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情境”。“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校本课程大都是跨学科的综合课题,实践性是其显著特征,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在实践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成为常态。目前,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机器人马球”“机器人足球”“”无人机”等10余种相关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凸显出动手操作性、体验性、示范性、创新性等特点。这些课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以观察、实践、体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这些课程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思考、理解体验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习变得更有趣、更轻松、更高效。这些课程注重启发、探究、讨论、合作、参与、动手实践与体验,激发好奇心,树立自信心,有助于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真正让学校教育走进学生生命,实现生命在场、生活在场。
三、评价方式变革是“双能”培育的质量保障
1.确立素养导向的评价观。
素养导向的评价观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更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更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和主动创生知识,更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更关注学生能否进行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考查运用领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品质。
2.以评价方式变革促进“双能”培育。
(1)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的跟踪和观察,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素质变化进行评价,构建起全新的过程评价体系。(2)注重表现性评价。学生发明创造、作品展示、比赛获奖、才艺展示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3)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只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测量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定量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才能真正克服主观随意性。
评价方式变革有效促进了“双能”培育,近年来学校有30多人次在“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大奖,机器人足球队队员王大庆等多人被高校提前录取,越来越多的学生亲身感受到科技和运动的魅力,学生的智能与体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