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

2018-11-16 12:35简泽菲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展览社会教育

【摘 要】 本文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展览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的使用和效果。希望以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关键词】 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手段;社会教育;展览

近年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博物馆作为当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已经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大众的关注,走进博物馆的游客已经无关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的区别。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博物馆也积极增强自身的魅力,通过加强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手段,这里主要是指举办各类非遗类社教活动、讲座、展览等主打方式,配合以提高各自互联网知名度、加强网站、微博、微信工作运行及扩大提升宣传力度与广度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新的观众。

目前,博物馆每年游客的递增率是作为绩效考核的硬指标之一,这也从制度的层面上要求我们从事博物馆工作的人员以扩大藏品的受众面为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增强藏品的阐释,让藏品“活”起来,“走”出去,主动与更多的外界链接起来,传递更多的非遗文化信息,丰富文化生活是举办社教活动、策划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及展览举办两个当下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去阐述近两年本馆的一些应对措施。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依托甘熙宅第厚重的历史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云集大批国家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常年陈列展示着金陵剪纸、秦淮灯彩、葫芦画、布艺、泥塑、绳结等民间传统非遗项目,自1992年开放以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观众驻足观光,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社会教育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馆的重要文化组成。为了更好让这些民俗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近兩年来,本馆结合时令节气、传统佳节等元素,邀请广大游客走进我们博物馆去学习了解非遗,这一直是我们社教工作的重点,尤其是“五百娃娃学非遗”、“非遗定制课堂”、“我是小小传承人”等的品牌系列活动好评如潮,其中两项分别获得江苏省青少年优秀教育案例。近年来,为了扩大宣传社教受众面,不仅仅局限于馆内开展此类活动,而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一起加入到这一活动中去,由此我们推出了系列“走出去”社教类活动项目。

1、走进校园,开设常规课堂

我们紧密结合自身宣教服务特色以及民俗、非遗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相关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寓教于乐的互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优良传统民俗和非遗文化走出博物馆。2016年开始,民俗馆已经在高淳桠溪中心小学、长江路小学、考棚小学、府西街小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共建单位开展了“非遗课程周周学”的常规课程,每周由本馆选派的传承人老师前往校园课堂授课,通过让学生对传统工艺、艺术等进行亲身体验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总结感官感受,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穿插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场评分、小组竞赛等活动环节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结束后,老师还会通过反馈表的形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感受和建议,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计,以便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年级、兴趣、认知水平来进行调整。据统计,仅2017年此类活动多达400余场,参加的学生达18000人次,与20多所中小学建立共建合作关系。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以外的第二课堂,也标志着博物馆与教育系统的链接深入化和广泛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2、走进社区

除了“非遗进校园”的社教类活动形式,同时还开展了“非遗进社区”活动,每年重大节庆民俗节在社区开展非遗课程教学、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现场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技艺演示。尤其是本馆每年与熙南里街区联合举办的民俗文化节等大型活动,至2018年已做到第五期。熙南里街区是一个围绕本馆的建筑风格开发的大型金陵历史文化街区,充满迷人魅力、历史气息浓厚,金陵特色十足。与熙南里街区合作既方便工作的开展,也符合整个文化氛围。活动中,首先在熙南里街区进口的大牌坊下放置了醒目的活动台,背景板标识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及主承办方,以“白局”、“江南丝竹”、“空竹书法”、“变脸”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演出为主要内容,吸引了上万游客前来参观,走进街区,我们更是精心安排了“面塑”、“剪纸”、“根雕”等近20个非遗传承人展演区与观众互动,让观众享受视觉听觉的同时,更好地体会、认知博物馆想要传达出的民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文化盛宴都是老百姓创造历史的智慧和结晶,通过此类活动的举办,吸引了更多的市民甚至海外人士共同传扬中华传统美德,去了解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的非遗项目、南京传统文化的同时巩固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将老南京的传统文化积淀传承下去。

之外,还特别走进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地,让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也和正常人一样触摸非遗,共享非遗带来的文化实惠。

3、文创社教类活动

如何让博物馆更具活力,让藏品“活”起来,这是近期许多博物馆正在考虑的问题。自2016年国家发行系列相关文件后,开发文创产品,挖掘文创市场,让博物馆更好的发挥文化社会服务功能已然成博物馆工作一大重点。文创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然而“文创产品不仅仅需要创意,它更是文化的附着物。对文物和艺术品进行创意衍生品开发,是对文物和艺术品价值的重新发掘和文化的二次传播”。[1]从藏品中寻找灵感,把藏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当下时尚设计元素相融合成为现阶段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的重要组成元素。当我们将这一文化衍生品带回家,从这衍生品中品味生活,延续文化的享受对广大游客来说,也是件回味无穷的趣事了。我们为此特开发了此类社教活动,结合非遗民俗文化,让博物馆文创更多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让非遗文创内容更加丰富,产品创意更加新颖,创造出传统与时尚融合、创意与实用并存,并能有效彰显博物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的文创产品。2017年我们首次尝试文创部合办了“刻竹画扇学非遗,传承有道大观园”的文创亲子活动。活动中,由父母学习刻扇骨,孩子们发挥他们的天马行空去完成扇面,最后,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将扇骨和扇面组合起来,成为一把独一无二的充满爱意文创产品。之后,我们结合馆内绳结、面塑等非遗项目零散性的举办过“冰箱贴”、“神奇的笔”等活动,很受欢迎。2018年起,为了更好的迎合目前社会上对热门“非遗”的挖掘、保护研究和利用,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俗传统文化,特开创了妙“布”可言画民俗的文创类社教活动,将布贴画艺术创作与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用布贴画展现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特点,让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的同时,将自己的文创作品带回家,让文化“活”起来,真正的让博物馆“走”进家家户户,实现超级链接。

二、展览策划及举办

博物馆需要将各自藏品中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等文化内涵传播出去,这种传播并不是简单的对单个展品的展示,必须对其不同的内容赋予不同的展示方式,进而影响公众对其展示文化内容的认知及认可。展览是博物馆对藏品最好的诠释手段,也是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每家博物馆的基本展陈让每位观众走进去后就能体会到各家的风格和特色,尤其是在数字化的时代,各种静动态多媒体的使用,甚至能让观众“走”进当年的历史坏境中去,更好的去领略其文化内涵。而如何让各馆的文化延伸出去,让更多地域的观众去了解,增强馆藏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也是我们当前的热点问题。首先我们考虑的就是让我们的非遗特色专题展览走出去,加强博物馆间的馆际交流。

1、交流展

馆际间交流的临展可以促进博物馆之间的馆藏流通,提高博物馆员工的业务水平、文化素养,丰富当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展览交流是馆际间的交流的最佳途径。首先,同行之间通过对各自陈列展览的参观、布展互动等业务知识的相互学习了解去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识与吸收,发挥彼此的主观能动性去更好的推进博物馆之间的文化流通与传播。其次,无论一个博物馆的馆藏多么丰富,也难适应当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多样性需求,通过馆际间的展览流通,得以让多种多样的藏品极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实现最大化展现及传播。2016年我馆《布一样的美丽——祁竞布贴画展》借展南京江宁博物馆,展出时间一个月,观众人数近4000人次;《晷运时成——南京本钟的世界》借展武汉江汉关博物馆,展出时间一个半月,观众人数近万人;2017年《晷运时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藏古钟表展》借展广东省东莞博物馆,展出时间一个半月,观众人数过万。2018年,本馆仍在筹划将一些比较成熟且成体系的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展览推出去,进一步让地域外的观众从他们的角度去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2、省馆藏文物巡回展览

这里将省馆藏文物巡回展览单独列出来也是出于本馆业务工作的分类,在广义上省内巡展也属于交流展,但又略略区别于一般的交流展。《博物馆条例》中指出并强调:博物馆陈列展览要“突出藏品特色”,这一点尤其适合此类巡展项目。每年申报江苏省馆藏文物巡展的博物馆及申报项目也不少,能被列选出的展览对“突出藏品特色”的要求比较严格,只有具备这样的特色的藏品展览,才能吸引外地的观众,增强特色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其次,成熟的展览。这里所指的成熟,包括运输、包装、布展、解说、撤展等一系列外在因素。只有经过多次展览交流的实践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的进行文化交流及文化传播,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

2016年,我馆《晷运时成——古代钟表展》自5.18国际博物馆日在本馆预展后,先后在徐州圣旨博物馆、如皋市博物馆展览,张家港博物馆、海安县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等展出,外出时间总计5个月,观众人数超过3万人次。2017年,本馆的《布一样的美丽——祁竞布贴画展》列入江苏省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自7月份开始,平均一个馆一个月的展期,陆续在中国海盐博物馆、灌南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宝应博物馆等展出,观众总人数达到4万人次。虽然辐射观众数量跟很多大馆相比并不是很突出,但是针对与我馆此类年平均参观人数20万人次而言,已经占有了一定的比重。2018年,本馆仍在筹划《胡家芝剪纸艺术展》的申报项目,胡家芝的剪纸于早年前已被本馆收藏,其剪纸极具有地方代表性,其个人2005年被南京市政府授予“终身成就奖”。通过此类省馆藏文物巡回展览的连续性、省内博物馆之间无间隙展示,让我们的馆藏非遗文物更加“活跃”起来,辐射到更多的地域,能让更多的观众近距离的通过展品、展陈去深入了解我们的博物馆非遗文化特色,进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3、微展览

除了加强与其它博物馆之间展览的交流合作,“微”展览——非遗迎新春是2018年我馆施行推出的“线上展览”的全新形式。“微展览”将南京地区的非遗保护项目与传统节俗文化相结合,以“非遗的视角”为切入点,展示传承人技艺及相关作品,解读以“南京非遗”为载体的传统民俗、节俗文化。 据统计,2017年度,本馆官方微信总发布近400条推送,总阅读量多达3万余次,各大社教媒体平台有关我馆的报道300余条,累计阅读量约300万次(含网络直播)。2018年,数据仍然保持上增趋势。《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一书中将博物館对外宣传定义为“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宣传介绍博物馆、宣传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宣传博物馆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扩大它的影响,达到宣传群众、吸引群众和组织群众,使群众更能充分的利用博物馆这一目的。”当今社会,新媒体的传播力量不容忽视,博物馆藏品的文化传播应当主动的去适应现代化网络的发展潮流,通过人们日常广泛使用的网络载体去宣传普及博物馆文化,我馆正是利用馆内非遗项目优势及蒸蒸日上的网络关注度,打造数字化“小”而“精”的特色展览,从而打破时间与地域上的限制,得以让更多的馆藏文物、工美精品链接给广大观众,这既是对现代化网络科技的一种融合运用,同时也是对实体展览的一种有效补充。

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2016年,刘延东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指出:“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传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让我们丰富的馆藏活起来,在文明传承和民众心灵交流中彰显更大价值。”

近年来,南京市民俗馆就携以南京各类极具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及藏品赴韩国、加拿大、刚果、匈牙利等多个国家参与交流,扩大文化艺术交流、非遗保护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每次活动中,各国驻国领事馆、地区领导、当地人民多次参加活动,与传承人老师互动,其乐融融,反响热烈。展览活动现场,本馆携带的展演项目如剪纸、泥塑、秦淮灯彩、中国结等中国传统元素非常受欢迎,传承人老师除了在各自展位上进行展演展示,还向外国友人介绍非遗作品的制作工艺、讲述非遗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每次活动都受到当地主流媒体报道采访以及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文通网、China Daily等多家国内媒体全程报道。随着国内对博物馆行业的重视,博物馆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会更加多样化,但是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深化,历史文化的交流,非物质文化内涵的传播是国际交流永恒不变的精髓。

当然,在现代化手段日新月异的当下,博物馆的非遗文化传播也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散出去,覆盖面也是越来越广。除了以上所说的传播手段,我们博物馆工作者仍需主动出击,结合工作重点,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让更多的群体能够了解欣赏到我们的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 莫逆.博物馆文创开发的核心思路与设计要点[j].中国博物馆产业文化研究,2015.12.

【作者简介】

简泽菲,女,硕士,任职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文化传播、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展览社会教育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