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介绍了景德镇市开展城市“双修”的背景及已经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当前景德镇市推进“双修”的工作路径。一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生态修复”工作;二是当好“城市修补匠”,精塑文明城市新形象;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景德镇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路径
一、景德镇市开展城市“双修”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的发展时期,先后经历了改造、开发、整治、更新等阶段。总体来看,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粗放,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城市规划建设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公共空间缺失、城市交通拥堵、风貌特色丧失等等。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李克强总理在会议总结时再次提出“通过实施城市修补,促使城市魅力重现、焕发活力”;“大力推进城市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生态”。2016年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2017年3月,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确定了第二批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的19个试点城市名单,标志着城市双修工作在全国开展,景德镇市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国家第二批19个“双修”试点城市之一。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当前条件下,开展城市“双修”,有助于景德镇市经济发展升级、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风貌,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和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营造良好环境。
二、景德镇城乡环境大整治和城市“双创双修”成果丰硕
2015年,景德镇市拉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序幕,重点给城区“洗脸”;2017年,推动环境整治向农村延伸,既给城区“洗脸”,又给农村“洗脚”,精益求精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严格按照“整洁整齐整治”的要求,以整洁治脏为重点,清扫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死角,清除垃圾杂物,推动单位收拾好“桌子、房子、院子”,社区收拾好“楼道、楼顶、楼院”,街区收拾好“街面、店面、立面”。2017年10月12日,景德镇市召开“双创双修”动员大会,市委书记钟志生指出,城乡环境大整治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起点,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要全面启动“双创双修”。景德镇站在重要的风口机遇期、战略期,面临着时代赋予的难得机遇,面对着政策利好的发展机会,寄予着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期待厚望,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具备。我们不能等待观望、犹豫徘徊,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机遇难得、机会不多、机不可失,要充分认识到“双创双修”工作对景德镇这座城市的重大意义,全力打一场“双创双修”的攻坚战。他指出,城乡环境大整治与“双创双修”两者是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一脉相承的关系,环境大整治是“雙创双修”的“前哨战”,“双创双修”是环境大整治的“升级版”。城乡环境大整治是从面上抓环境,主要是解决脏乱差的问题,是为景德镇“塑形”;“双创双修”是从深层次抓环境,既要“面子”、更重“里子”,提升景德镇这座城市的品质、品位和品格,提升经济“硬实力”,彰显文化“软实力”。为此,本市建章立制,打出了一套城市管理改革创新的“组合拳”。一是市人大于2017年9月1日出台并实施《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共6章70条,确保城市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投入3亿元,购置5吨以上的洒水车、吸尘车、雾炮车等300辆,添置大小环卫设备3000台,机扫率达到90%以上,助力城乡环卫工作有序。三是创新“公安+城管”联勤执法模式,成立了城市警察支队,下设22个中队,全市划定100个网格,形成了“天上有云、地下有格、格中有人、人人有责”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全力打好“双创双修”攻坚战。
三、当前景德镇市推进“双修”的工作路径
1、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生态修复”工作
坚持守住红线、突出公益、追求协调的原则,做到让路于民、让绿于民、让景于民、让田于民。尤其是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各工业园区应当走一条特色化、绿色化发展道路,为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奠定基础,助推景德镇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跨越提升。
继续修复生态系统。包括对水系的修复,必须通过疏通景德镇的主要河道沟渠,重新构建区域水网体系。尤其是对黑臭水体,必须在严控污染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截、引、净、减、调、养、测”等多种手段,使其逐步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对大气、噪音等的修复,则须通过不断优化园区的产业布局,改革工艺流程,加强监督管理,使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对山体的修复,转变“青山白化”现象,开展文明殡葬活动,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弘扬先进殡葬文化,制止乱搭灵堂行为,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殡葬改革新风。
着力修复生态调节机制。工业产业园,通常占地面积较大、开发速度较快,常常是园区内的生态调节机制还来不及达到新的平衡就已经消失了。因此,在做好园区生态修复工作方面,除了要恢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之外,更应该在产业园地区域内重新建立起生态调节的机制。特别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在充分尊重地形条件的基础上,强化雨洪管理,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控制要素植入到园区建设各方面。
综合修复人居环境。工业产业园,通常更重视工业的发展,对人居生活服务功能相对比较忽视,因此人居环境往往不是非常优越,缺乏吸引人才前来定居的吸引力。未来,如果能够改善这个方面,通过优化建筑布局、设计绿色建筑、打造绿色街区、重构道路交通网络,将目光聚焦在社区微改造上,引领低碳生活、绿色生活,不仅能够提高园区内的人居生活环境,更可以增强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
2、当好“城市修补匠”,精塑文明城市新形象
坚持山、河、城有机融合,城市景观养眼怡人的原则,针对社区、园区等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实施有针对性的修补计划。
街道方面,在总体规划上,宏观上要实现城市整体管控,中观上要凸显城市设计特色,微观上要彰显城市风貌细节。通过继续加大对广告牌匾的整治力度,不断做优绿化、亮化工程,加快综合地下管廊建设,打造出现代化的宜居街区。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一下雨就涨水的城市内涝问题,而且方便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因此,必须与道路改扩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通过长期坚持,逐步提升景德镇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园区方面,重点做好生活服务、产业服务、城市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的修补,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园。生活服务方面,相对于城市里的其他区域来说,工业产业园可以说是不完全成熟的区域,其主要追求的还是产业发展诉求,因此导致了基本生活配套功能严重不足。面对这种状况,未来应当从商业功能的整合、梳理居住空间、融入“互联网 + ”三个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工业产业园生活方式的发展转变、更新换代。产业服务方面,未来不仅要对产业从业者的服务功能进行修补,为其配备大量的展览馆、图书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而且要对产业升级的服务功能进行修补,不断引入金融、信息、物流等相关服务产业,引入研发平台、共享平台、学术机构等相关科研要素,从而提高产业服务功能,走现代化工业园区提档升级的必由之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业产业园的基础设施,从来考虑的重点就是有没有服务好企业的发展,因此导致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通常颇具规模,但又不太完善。未来,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局部优化式的修补工作,将重点放在完善道路系统、优化地下管线、开发地下空间等工作上面来。如,修补道路系统,主要在现有路网格局的基础上,增加支路系统,从而打通城市微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修复地下管线,通过打造示范性综合管廊道路,提高基础设施抵御风险的能力;修复地下空间开发,将重点放在停车、市政、商业等相关需求的开发上,既扩大规模,又加强管理,从而满足工业产业园的未来长期发展。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针对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应当从功能结构网络、道路交通网络、生态网络、文化网络和配套设施等五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规划。
第一,修复村落功能结构,主要从方向引导方面入手,重点整合和梳理现状。一是挖掘村落价值,明确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确定发展方向和职能分工。二是制定新旧功能融合方案,协调新引入的功能,实现对传统村落功能结构的补充,促进传统村落的有机更新与新陈代谢。三是明确村落发展的核心和配套功能,转变过去那种无规划的开发与改造,通过核心区的功能修补与强化,带动配套功能的发展,构建相互促进的功能网络,进而带动村落的更新、保护和发展。
第二,修补道路交通网络。道路交通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在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对交通流量和类型做出准确的判断,以至于内外交通衔接不畅、人车混乱。因此,一要根据村落的发展定位和交通需求,加强与区域交通的联系。二要对内部道路系统进行完善,合理确定道路等级配比,形成循环闭合式交通网络。三要积极引入“慢行交通”、“绿色交通”等理念,从而吸引资金进入到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来。
第三,重塑生态网络。传统村落一般都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基础,河流湿地、山体植被众多,生态资源丰富。但是,无序的开发和人为的破坏,现在生态板块的破碎化日益严重。因此,一要梳理现有的生态板块,按照“穿点成线、连线成片、由片成网”的规划,完成村落生态要素的重构。二要引入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全新发展理念,提高传统村落的生态适应性和环境承载力。三要与功能发展相协调,通过打造宜居型村落,提升居民辛福感。
第四,延续文化网络。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基,是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本质特征。因此,一要更加深入去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并适当引入现代文化要素,以完成对村落文化的延续、拓展和更新。二要打造村落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村庄的规划建设,以便更好展现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提高识别度、提升品牌价值,以文化促发展、提升传统村落的新活力。
第五,完善设施网络。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设施不健全、管理不到位、重复建设等积弊。因此,一要根据村庄的功能发展定位,合理配置设施等级,形成多层级完善的设施网络。二要遵循“大集中”与“小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理念,集约土地利用,避免重復性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报告.
[2] 景德镇市市委书记钟志生在全市“双创双修”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3] 省长刘奇在全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4] 景德镇市“双创双修”实施方案.
【作者简介】
王春梅(1975.1—)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本科学历,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法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基础理论和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