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伦特的劳动观思考马克思的劳动观

2018-11-16 10:16吴修丽
求知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阿伦特马克思劳动

吴修丽

一、劳动的概念

1.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基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哲学的解释模式,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自我实现;第二是经济学的解释模式,强调劳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创造物质价值的活动[1]。

一方面,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另一方面,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途径。马克思将人定义为“劳动的动物”,区别于传统哲学中的“有思想的动物”“理性的动物”,认为“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2]整个世界历史就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2.阿伦特的劳动概念

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一书中,将“积极生活”(vita activa)所包含的各种活动区分成三种:劳动(labor)、工作(work)和行动(action)。这三者中,劳动和工作都不属于政治活动,只有行动属于政治领域。劳动与单纯的生存本能相联系,这使它成为一种无休止的重复性活动,但它确保了个体生存和类生命的延续;工作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生命自然环境的人造物的外部世界,为有死者的生活赋予了一种持久长存的尺度;与之相比,行动并不带来外在的结果,它致力政治体的创建和维护,为历史创造条件,是最出色的政治活动。

二、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思考

马克思劳动观的提出是具有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而且随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不断变幻的世界格局也促使其对劳动概念的解释不是一成不变的,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劳动观存在明显的变化。马克思看到了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受压迫的生活,雇佣劳动使无数工人遭受资本家的压榨,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却无法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马克思认识到正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由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生存的手段”。所以马克思为了“拯救劳动”,将劳动进行了二分:必要劳动和自由劳动[3]。马克思将劳动作为获得自由解放的途径,鼓舞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们起来反抗压迫,只有从必然劳动到达自由劳动,才能获得人的自由解放,获得真正的人的意义。

在谈到马克思的劳动观时,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只是“为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一种“人类营生活动”,是一种受必然性强制的活动。显然,阿伦特无视了马克思对劳动进行的“必然劳动”与“自由劳动”的区分。阿伦特认为劳动应分为劳动、工作和行动,而且特别强调只有行动才与政治生活相关,是最出色的政治活动,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在从事政治活动之时,才是以自我的展示为目的的,人才能从无意义中获得自由。但是阿伦特的“行动”却排除了广大奴隶和工匠而仅限于自由人。同时,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观完全混淆了劳动和生产,继而模糊了人造的自由领域(政治领域)和自然决定的必然领域(经济领域)之间极为重要的界限,有可能导致以后者来代替前者[4]。这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根本误解,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主体是不分身份等级的人,对工人与资本家的划分并非是说只有工人可以通过从劳动中获得人的自由解放,同时也强调的是不能获得自由的支配他者的人的自由解放。相较于阿伦特只有在政治活动中获得人的意义和自由解放来说,马克思的“劳动解放”则更能体现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成就之一,阿倫特受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影响极大,并且二人都十分关注劳动问题。阿伦特肯定了马克思劳动观的价值与贡献,也在新的角度下碰撞出了适应潮流的思想火花,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观。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4]白 刚.劳动、革命与自由——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5).

猜你喜欢
阿伦特马克思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最有思想的句子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超越性管窥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热爱劳动
被我们忽略的巨著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汉娜·阿伦特和三个男人
《阿伦特手册》:走进阿伦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