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北京工业大学抓住发展历史机遇,不断探索、创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为首都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双一流”建设,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发挥学校特色,深入服务北京,体现“京韵京味”,建设一流大学。
关键词:改革开放;人才培养;服务北京;一流大学
建校伊始,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就明确了为北京市发展助力的定位。彭真、刘仁等老一代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定位明确,提出要建设万人规模的一流大学。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工大抓住发展机遇,经过一代又一代北工大人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学校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就: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也是唯一一所跨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北京市属高校。借助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历史机遇,学校建成奥运场馆,学校校园面积进一步扩大,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四十年沉淀与成长,北工大不忘初心,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越人才,输送了一项又一项高科技成果,为首都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十年探索与发展,北工大已实现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学校的科研能力、学科水平、人才培养在市属高校中首屈一指。
四十年積累与创新,北工大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努力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需求,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绿色低碳、环保宜居和智慧化的首都北京及城市群建设中不断彰显自身价值。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学生的发展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四点希望。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并指出人才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等方面下功夫。建校58年来,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了十五万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已成为首都各行各业的骨干。学校将继续努力,培养更多在行业内“数一数二”的领军人才,匹配北京的未来发展需求,解决北京发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参与北京重大建设项目。
北京生源中每3.5人考入“211工程”高校的考生,就有1人进入北工大学习,在校生中有70%的学生是北京生源,学校承担着为北京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北工大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首都人才储备具有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在国际化人才和培养领军人才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己任,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加强师资建设 营造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并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改革开放四十年,北工大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卓著,老一辈北工大人“肯吃苦、敢创新”的精神和“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代代相传”。学校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强高端、优结构、重改革、增活力”的工作导向。学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1352”人才工程,引育并举,扩大高层次人才体量,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集聚和成长的环境。逐步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与比例稳步增长,专任教师人数达到1,800余人,比例约60%,专任教师博士化率已达70%以上。多种激励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整体教师队伍活力,让教师有压力、有竞争,也有奔头,不断挖掘教师队伍潜能,让教师获得归属感,产生责任感,以满腔热情自觉投入学校发展建设事业中。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专设处级辅导员岗位,激发辅导员工作激情,培养了多位“明星”辅导员,有效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学校多措并举,建立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
坚持以文化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模式,以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达到文化育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是浸人心田、润物无声的一种“物质”,它虽然看不见,却能实实在在影响每一位北工大人。学校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认真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工大精神”,深入阐释,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北工大人了解学校艰苦创业的过程、困难办学的历史,传承老一辈“肯吃苦、敢创新”的精神,发扬“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精神,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深入服务北京 建设一流大学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北工大审时度势,把握机遇,飞速发展,服务北京,成果显著。
彭永臻院士牵头的污水控制创新团队,五年来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合作,将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应用于10余座北京城市污水处理厂 ,解决了污泥膨胀和上浮等运行控制问题,研制开发了“厌氧缺氧好氧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和“沉池泥位仿真系统”,与同类技术相比可节约工程投资10%~25%,降低运行费用15%左右。
聂祚仁院士的团队致力于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及加工领域、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友好发展的研究,在难熔金属、铝合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和工程应用成果,研制出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及钨钴镍再生粉末技术、铒微合金化铝合金,解决了社会民生和国家工程难题,实现了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程水源教授团队研究建立了京津冀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观测获取大气PM2.5化学成分谱,搭建了区域大气环境数值模拟与综合优化调控平台,为区域空气质量优化方案的制定、环境政策的评估提供了良好的数据与技术支撑,打响蓝天保卫战,该成果荣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为解决首都交通拥堵等问题,学校联合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等九家单位建立北京城市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基于海量交通出行运行数据,建成多层次“北京交通仿真决策支持系统”,直接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京津冀互联互通等大型活动和区域交通规划。
北工大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服务首都建设的智库和文化引领作用,主持发布《北京社会建设蓝皮书》系列,完成“独立自由勋章”雕塑设计,承担“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专题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等重大设计任务,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北工大将继续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直接推动与首都城市建设和功能运行密切相关的土木、环境、交通等核心学科的发展,带动材料、信息等支撑学科的发展,同时辐射学校其他主体学科。全校30%的主干学科将直接参与“双一流”建设,通过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平台,整体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
新征程,新契机,北工大必将乘风破浪,凝神聚力,体现“京韵京味”,围绕北京需要,打造一流学科群,做到“首都重大工程有贡献、国家超级工程有身影”,全面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