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8-11-16 10:18樊巧云房云
文教资料 2018年2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樊巧云 房云

摘 要: 文化具有自在的育人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维度和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而且是培育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 育人属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在2016年7月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他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继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项提倡高度理论自觉、文化自觉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树人的实践活动,探讨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并将文化自信多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是重要载体,具有自在的育人属性

文化是特定时代地域民族或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由符号和语言、价值观、规范、物质产品等因素构成,先进的文化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自觉发挥育人属性,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情感、道德观念和人格精神等。“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1]。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质,是一项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人文关怀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文化能够承载和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文化特有的自在的育人属性能为教育者驾驭和操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既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又是培育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近代与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中创造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在轰轰烈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他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不仅凸显了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文化自信的指导地位,更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培育全党、全国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局性高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引导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是培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既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客体,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传承者。

三、推动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1.坚持民族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1)我们有着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固有的根本,这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它记录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智慧。“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体现的是一种豁达与自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彰显了国人的担当与自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中国人“和而不同”的自信与兼容并包。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不忘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又要在融入的内容、方式途径上下功夫。最主要是加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在教材中体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分量与地位,用批评和发展的眼光将传统文化进行梳理,对其精华内容进行细致研究,引导大学生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做到“古为今用、以文化人”。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文化灌输价值,这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教师应成分挖掘历史往事和时事热点,强化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生活性,“传授各种文化形态中的文化精神,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其中引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7],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达到优秀传统文化“进头脑”的效果。

三、重视实践育人作用,在课堂感知之外,还要丰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根源于实践,实践育人本身也是一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亦可以是可见可赏的标志性宣传海报、专题图片展等资料性学习,还可以是“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校园,在参观考察实际体验中更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2.坚持历史性,推动红色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近代与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中创造的,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历兼顾卓绝的斗争才终于“站”起来了,民族有了尊严人民有了希望。在这浴血奋战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红色革命文化,有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的奉献精神为一体的“红船精神”,是坚定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牺牲、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有坚定政治方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还有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的历史,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展现出空前的民族团结精神,沉淀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滋养,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形成了各色各样的“网络文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传播媒介本身也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即媒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操纵和控制功能”[8]。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给大学生的认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来时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恩格斯亦曾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用心感悟近代中国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尊重并学习红色革命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3.坚持实践性,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轰轰烈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中创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文化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意,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大学生能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能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青年的家长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9]。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显性“灌输”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相比较下教材内容的纳入和课堂教学的显性“灌输”是相对到位的,但是隐形“渗透”的方法途径及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提升,关键是落实到实践中。

一是打好高校媒体这张牌。高校媒体类型多样,主要是传统媒体和各式新媒体。传统媒体有宣传条幅、校报、校园广播电台、校内海报、橱窗、板报、班级墙报等,新媒体包括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BBS论坛等。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搞好媒体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业高效的媒体队伍,优秀的师生队伍、舆论“意见”领袖,尤其做好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导权,提高在线服务能力,构建新媒体话语权,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

二是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习近平曾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耕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板报比赛、辩论赛、报告会、舞台剧会演等,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培育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总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而且是培育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15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 1119150660.htm,2016.07.01.

[3]陳振凯,雷龚鸣,何美桦.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01).

[5]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1-25(01).

[6]中共中央恩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01.

[7]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23.

[8]张北坪,崔靖坤.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5(12):13-17.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0]岳爱武,张尹.文化自信: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底气[J].江苏高教,2017(10):89-9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