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杰
摘要:农业机械和农艺技术的有效融合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农机与农艺融合情况的研究和说明,总结了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阻力和问题,并给出了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未来发展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农机;农艺;融合;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8.11.060
农业是人民生存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科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传统人力劳动向全程机械化作业发展的目标,使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在农业机械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农机的适应性问题也突显出来,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农业机械技术与我国农艺之间的不协调。农机与农艺之间的不适应导致了农业的作业效果不佳,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进行速度和实际的生产质量。因此,要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的相互融合,保证我国科学化的农艺技术能够通过农业机械的高效工作得以实施,以保障农业的生产实力进一步提升,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向着现代高水平方向发展。
1农机农艺的融合现状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能够完成农产品的种植、保护、收获以及初加工等全面的作业任务,有效改善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农艺技术是长久以来的农业生产中积累的农作物种植经验,其具备地域性特点且适合于地区性的农业生产使用,农艺技术包括了对育种、栽培、土壤翻耕、灌溉、植保、施肥、收割等农业生产过程的指导和要求。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主要是为了创造高效的农业机械化作业体系,通过农艺指导农机发展方向,再由农机作业实现农艺的相关要求。因此,为提高农机农艺的结合程度,实现农业生产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和相关的研究、管理、生产机构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从农业机械在我国开始普及起,农机完全服从农艺作业,农机的设计基本能够适应农艺要求,一直以来都是以农机依靠农艺的要求进行改进为主。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相关研究、推广、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农机农艺结合工作的实施,不仅强化了农业机械针对于农艺的改进,还要求农艺技术向着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相互推动的协调与发展。但仅管如此,由于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机械先进程度和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只能通过技术引进或仿制的方式来实现,在此基础上,若完全与农艺技术相整合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国自主农业机械技术与农艺相融合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2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仍需提升
农业生产在我国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对于传统的种植技术具有很深的依赖性,从思想根源上不愿接受农艺技术上的改进与创新,加之我国的农业科研一向以机械化技术的研制为主,对于农机农艺融合的相关技术和实施始终不足。农机在普及的过程中常常脱离地区的农艺要求,片面追求较高的理化数据参数,从而出现了大量先进机型不适于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由于农民对农机适应性问题认识的不全面,误以为农业机械的作业效果不佳是质量问题,而实际上是农机与农艺相互不适应所导致的。因此,无论是农机管理工作人员还是农机研发人员,都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工作要求,并通过农机推广工作,加强农民对农机和新农艺技术的接受程度,以保证现代化农业机械及技术的良好应用。
2.2农业机械技术仍有待提高
僅管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很快,但其发展的成熟度仍落后于农艺技术。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营仍以小规模为主,小型农机的使用量也占有较大比例。同时,很多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如: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多以进口为主,我国自主研制和生产的较为成熟的农业机械也仅限于中小型农机,这不利于在技术上的创新和提升。同时,农业机械的应用缺乏科学性,容易出现各个工艺之间的衔接不配套,影响机械化作业的实际效果。
2.3农艺技术应用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我国农艺技术的积累多以人工作业经验为主,而真正能够结合到机械化作业所使用的农艺技术十分有限,通过简单改进以适应农业机械的农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仍有待提高。很多农业生产工艺由于无法通过机械实现农艺要求,仍以人工作业为主。例如:农业生产中的追肥作业,无论是小麦、水稻或是玉米,人工撒施追肥作业的比例高达9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施肥机械不仅能够完成施肥作业的工作要求,还能保证施肥量的精确程度,有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提高工作效率。而符合我国农艺要求的施肥机械尤其是追肥机械产量和研发力度仍十分有限。
2.4农业管理制度仍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的农业管理系统各个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而要促进农业机械技术和农艺技术的相互整合,必须要实现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例如:新技术的研究需要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对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及时的设计与完善,而新技术的实施又需要宣传部门和推广部门进行宣传和普及,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需要基层农机部门进行及时的反馈。而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十分匮乏,农机工作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导致整个农机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低下,农机农艺整合的进程十分缓慢。
2.5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缺乏
由于农机专业人员和农艺专业人员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就形成了农机专业人员不了解农艺,农艺的发展不考虑农机能否实现,使得农机和农艺的研究仅限于各自独立的方向。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既缺乏农机农艺复合人才的培养途径,又缺乏农机与农艺工作人员的沟通途径,无形中加大了农机农艺的整合难度。
3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对策分析
3.1建立多方合作的工作体系
由于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突破现阶段技术瓶颈必须要依靠多学科、多部门的相互配合与交叉才能实现。
(1) 通过建设农机农艺结合理论研究平台,组织多种相关学科人员共同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各学科专业人才的汇集有效打破了传统农机农艺各自发展的情况,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农机农艺在理论上的融合,为农机农艺的实践融合提供基础性保障。
(2) 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互助,增加农机企业和农艺技术推广部门的联系,通过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提升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的适应能力。
(3) 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机管理部门加大对农艺技术规范化的推广与普及工作,提升农民对农艺技术改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认知,标准化的农艺技术有效缓解了农机设计过程中对于适应性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了农业机械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效果。
3.2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选择合适的地区建设农机农艺相融合的示范区,不仅能够对农机农艺融合的理论进行实践化验证,还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广和示范作用,同时能够进行规范性管理的相关尝试,以加强规范区的建设。
(1) 要对服务区内的农户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其对农机农艺相融合的优点及必要性的认识,并使其撑握先进的农艺知识和农机使用方法,为示范区的实施提供基础保证。
(2)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常驻示范区,以保证对示范区的运行指导和相关数据记录,同时加强对示范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合理选择所需要的农业机械,并保证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准。
(3) 为减少示范区的经济投入并快速形成各地区全面建设示范区的形势,示范区可与农机企业、销售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投资和农机合作社的资金入股,以提升示范区运行的科学程度和参与者的积极性。
3.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途径
農机农艺结合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只有相关的工作人员把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应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着手。
(1) 对于已经从事农机研究或农艺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通过集中培训弥补农机或农艺领域的知识不足,保证农机工作人员撑握足够的农艺知识。同时,农艺研究人员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能够更多的考虑农业机械的现实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场合,使农机人员、农艺研究人员、农机推广人员、农民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困难或期许,从而更全面和合理的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工作。
(2) 高等院校可以尝试建立农机农艺综合教学专业,使学生在校就掌握系统的农机和农艺知识,这更适合于未来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未来农机工作人员的农机农艺融合意识。
3.4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
农业机械技术实力低下是农机农艺融合的最关键瓶颈,集中力量解决困扰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关键问题,建立建全自主农机技术理论网络,提高农业机械的先进程度和自动化程度,进而有更大的能力解决农艺技术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以强大的技术基础支持农艺方面更多设想的实现,有力保证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形式,只有与我国的农艺要求良好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工作能力与效率,同理农艺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科学性的保障,也必须要设身处地的考虑农业机械的实际技术能力和发展情况,否则再先进的农艺技术也难以实施。因此,只有将农业机械和农艺技术相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目标才更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世武, 陈志, 杨敏丽. 农机农艺结合问题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1(4):10-13.
[2]张培增. 强化农机农艺结合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 山西农业科学, 2009, 37(9):18-21.
[3]梁建, 陈聪, 曹光乔. 农机农艺融合理论方法与实现途径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35(3):1-3.
[4]王红玲, 柏振忠, 魏薇. 农机农艺整合发展研究[J]. 农业机械, 2016(9):73-7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