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的文史差错及其对策刍议

2018-11-16 12:25石更新
出版参考 2018年10期
关键词:编辑能力

石更新

摘 要:在一本通俗文史类图书的书稿中,可能会隐藏着很多错误,编辑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如果只看出了一般性的字、词、句错误,是远远不够的。本文简要总结了作者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几类文史差错,并试图从编辑的能力、态度和方法技巧几方面为尽力减少乃至避免这些差错提供对策和帮助。

关键词:文史差错 编辑态度 编辑能力

当前的图书市场中,图书质量令人担忧,图书中的文史差错更是居高不下,直接推高了图书差错率。笔者根据自己编辑实践中的一些粗浅体会,简要总结了常见的一些文史差错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方家的不吝批评和指教。

一、常见的文史差错

文史学术类图书的编校工作,比大众读物、教育读物等有着更大的难度。其原因之一,就是文史类书稿中的大量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往往容易因为录入的误植、词语生僻等导致错讹,埋伏隐性的文字差错。如果编校人员本身文史修养有限,无法作出有效辨识与改正,就会严重影响文史图书的编校质量。笔者认为,对待通俗文史类图书书稿,编辑应该遵从一个原则,即对作者所写的人名、地名、日期、官职、图片、史实等内容,若不知道或拿不准,均应逐一核查。

(一)人名、地名、书名等名称差错

1.人名差错

“仅存山涛、卫戎、刘伶、阮籍四贤”,“卫戎”应为“王戎”;“和帝时何尚任汝南太守,在鸿隙陂灌区修筑鲷阳旧渠”,“何尚”应为“何敞”;“太常寺卿崔税、御史中丞宾贞固”应为“太常寺卿崔梲、御史中丞窦贞固”。其他人名差错如(括号内为正):赵宏(弘)殷、赵熙(煦)、张伯瑞(端)、玄奘陈祎(袆)、郭味渠(蕖)、皮定钧(均)、徐竞(兢)、赤盏台(合)喜 、慕容魔(廆) 、蔡君漠(谟) 、孙昱(翌)、罗晔(烨)、罗功(工)柳 等。

2.地名差错

“苏过将父亲的灵柩运至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明确指出:“明年闰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故“钧台乡”应系形近致误,改为“钓台乡”。

“忠恕……国初贬干州司户”, 据《金石录》,“干州”应为“乾州”,应系简化不当所致。

其他地名差错如(括号内为正): 颖(颍)川、西歧(岐)、枸(旬)邑、灵壁(璧)、荷(菏)泽等。

3.书名差错或不完整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君劢卷》应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张君劢卷》”。

其他书名差错如(括号内为正):《玄中计》(《玄中记》)、《术数记遗》(《数术记遗》)、《事物记源》(《事物纪原》)、《唐诗林》(《唐语林》)、《墨子闲诂 》(《墨子间诂 》)、《饮冰室全集》(《饮冰室合集》)、《圣经 创世纪》(《圣经 创世记》)、《广舆纪》(《广舆记》)等。

4.诗词、文章标题差错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题目是《问刘十九》,而不是《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王国维的文章《屈子之精神》应为《屈子文学之精神》。

5.官职名称错误

李晦是秋官尚书而不是秩官尚书,范承吉是河东北路转运使而不是河北路转运使。

(二)时间差错

“宋神宗熙宁八年(1104),黄庭坚……遂在中兴碑右侧题七言长诗《书摩崖碑后》”,宋神宗熙宁八年换算为公历应是1075年。查《宋诗鉴赏辞典》,黄庭坚作《书摩崖碑后》,时在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一篇介绍颜回的文章说颜回卒于公元前481年,并说“鲁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颜回38岁……”据《辞海》,颜回卒于公元前490年,有关他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84年的活动自然成了无稽之谈。

“次年六月,其子苏过将父亲的灵柩葬于小峨眉”,据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六月应改为闰六月。

(三)引文差错

当下的图书产品中,许多作者不重视引文的质量,加之一些编辑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以为核对引文是作者的责任,因而编辑过程中疏于核对引文,导致引文差错成为编校差错的高发区,甚至有时候一段引文看下来就基本可以判定该书不合格了。就编辑实践过程来看,笔者以为,引文差错大致可区分为引文出处差错和引文内容差错两类。

1.引文出处差错

一篇文章说“相因而有,谓之生生。夫苟不生而无得无丧,无吉无凶,方是之时,易存乎其中而人莫见,故謂之道而不谓之易。有生有物,物转相生,而吉凶得丧之变备矣,方是之时,道行乎其间而人不知,故谓之易,而不谓之道”出自中华书局1986年版《苏轼文集》第357页,笔者按图索骥,却找不到这段话,最后发现这段话出自《东坡易传》。

一篇文章说:“《后汉书》卷17《西羌传》云……”《后汉书》卷17为《冯岑贾列传》,《西羌传》在《后汉书》卷87。

一些作者容易把后人对古书的注释当成古书的一部分加以引用。一篇文章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九大名剑搞过一次排名:“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查《史记》,这是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引用《太康地记》中的一句话,并非《史记》中的话。

2.引文内容差错

引文方面最主要的差错还是引文内容的差错,即引文文字与原文不符。有的作者写作时缺乏认真细致的负责态度,不愿花时间去查找权威可靠的版本,而喜欢从网上下载,从不考虑网上下载的内容准确与否,从而造成以讹传讹,影响了书稿质量。

一篇文章引用了康熙的一段话:“朝廷政治,唯在端本清源,臣子服官,首宠奉公、杜弊,大臣为小臣表率,京官乃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清,此从来不易之理。如大臣果能清白,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顾畏,不敢妄行在外。”笔者网络搜索后发现,该引文出自《康熙朝实录》,笔者依据中华书局影印版《清实录》对这段引文进行了修改:“朝廷致治,惟在端本澄源。臣子服官,首宜奉公、杜弊。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乃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此从来不易之理。如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尔忘私,小臣自有所顾畏,不敢妄行。”两相对照,我们发现,短短的几行引文,差错就达十多处。如果编辑不进行细致的核查,仅仅这一段引文就几乎为图书质量判了死刑。

一篇文章引用了光绪年间郑州学正朱炎昭的一首诗歌:“鸟下绿无春似海,马嘶碧甸草如烟。于今郑野风尘远,自昔周家雨露偏。几处牧歌生铎响,依稀博兽夕阳边。”笔者经过耐心细致的搜索,在网上找到了朱炎昭的手稿,对照后发现:“无”应为“芜”,“昔”应为“惜”,“生铎”应为“牛铎”,“博”应为“搏”。

“嚼烂红苹,笑向檀郎唾”,据《唐宋词鉴赏辞典》,“苹”應为“茸”,“红茸”指的是红色丝线。

(四)史实差错

1.张冠李戴式的谬误

一段文稿记录了郭沫若先生对莲鹤方壶的评价:“……盖顶一鸟耸立,张翅欲飞;壶侧双龙旁顾,夺器欲出;壶底两螭抗拒,跃跃欲试;全部格局,在庞然大器的附着上,有离心前进动向,最足象征争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时代精神。”但据《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省略号后面是郭宝钧致郭沫若的信中的话,不是郭沫若的话。

一段书稿谈到孔子的先祖,说:“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邹邑定居,后来生下孔防叔。”据《史记索引》引《孔子家语》,“畏华氏之逼而奔鲁”的是孔防叔,不是木金父;木金父是孔防叔的祖父,不是他的父亲。

一段书稿谈到:唐朝名臣李翰曾感慨地说:“有闻亲失而不争,睹亲危而不救,从容安地而称其得礼,甚不然矣。”但在网上搜索发现,这是李白的一段话。根据网络提供的线索,笔者在《李太白文集》卷三十《比干碑》中找到了这段话,且发现引文几处都不准确。

2.对应方面的差错

一位名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清雍正间郑州知州张钺曾作诗咏赞”“当时学正朱炎昭亦作诗篇”,百度搜索后发现,张钺是乾隆年间郑州知州,朱炎昭任郑州学正是在光绪年间。

一篇文章说:“康熙二十三年(1864)台湾知府卫台揆又建为文书院。”经查,卫台揆所建书院为崇文书院,书院建立时间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

3.其他与史实不符的差错

一篇文章说:“北汉……为北宋所灭,立国9年。”查《辞海》,北汉自951年刘旻称帝到979年为北宋所灭,共29年。

一篇文章说柳永是“年轻的景祐进士”,其实柳永中进士时已年近五旬。

二、避免文史差错的对策

在当前的作者队伍中,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功利主义盛行,从源头上导致书稿质量严重下降,各种问题和差错层出不穷。编辑工作实践中,各种文史差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从能力素质、从业态度以及方法技巧三方面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能力素质方面

即使是编辑所熟悉的专业领域或相关领域,他可能面对的稿件也千差万别,这要求编辑在能力素质方面既要广博,也要专精。

知识广博,是编辑职业的要求之一。编辑之所以被称为杂家,就是因为编辑涉猎广泛,知识博杂,各方面的东西都要懂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应涉及,文、史、哲、政、法、经、军等尤其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就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让“好读书,读好书”成为编辑终身坚持的良好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编辑不仅要当杂家,而且要当专家。在广博的基础上,向专业的深度不断开掘,往往是一个编辑学识水平提高的标志。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编辑应在中文和历史两门功课上多下功夫,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更应当做重点研究。

(二)从业态度方面

在实践中,编辑常常会遇到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知识,作者说的对不对、准不准,我们不知道。这就到了考验我们的从业态度的时候了。

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态度,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要将编辑工作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更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有了这种情怀和追求,对自己不了解、不明白的每一个知识点,编辑就会以审慎的眼光、怀疑的态度予以核查。编辑要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不迷信作者——再大牌的作者也会有疏漏,更不要图省事轻易放过任何一处疑点。要舍得在每一处疑点上花时间、下功夫,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挖出每一颗“地雷”。有疑必查,有疑必问,这应该成为每个编辑必须牢记的准则。用这种敬业态度去看稿子,虽然速度较慢,但图书质量得到了保障,日积月累,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一篇文章说北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继元“美风仪,善谈论,颇通神学”,“颇通神学”令人觉得很奇怪:神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中国古代不以“神学”见长。查《十国春秋》,果然,“颇通神学”应为“颇通禅学”。一字之差,相去万里;一字之改也见出真功夫。

(三)方法技巧方面

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应熟练利用各类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外历史年表》等。

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检索、网上检索,有效化解核对引文较困难、费力费时等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如复核文史类引文,可以利用“《四库全书》原文查阅系统”“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等,也可以利用《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的电子版本。复核期刊论文,可以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

如果有的引文实在查不出来,对其正确性又有怀疑,可以做变通处理:将直接引用改为转述;实在不得已,可以删掉这条材料。

参考文献:

1.苏辙.苏辙集(全四册):栾城后集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26.

2.赵明诚.金石录:卷三十[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3.缪钺,霍松林,周振甫,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77.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苏东坡.东坡易传:卷七[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779.

7.清实录(第四册):圣祖实录(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36.

8.唐圭璋,缪钺,叶嘉莹,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8.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01.

10.吴任臣.十国春秋[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287.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37.

12.李白.李太白文集:卷30[M].清康熙五十六年吴门缪日芑双泉草堂仿宋临川晏氏刊本.

(作者单位系大象出版社)

猜你喜欢
编辑能力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能力探析
论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
浅议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数字化背景下出版编辑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能力的提升探讨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探讨
谈大数据时代编辑能力的重构
浅析应急广播现场编辑能力建设